春节档出现最“惨”影片,累计票房刚破1万,竟无人知道它上映
谁是春节档的“炮灰”?
在春节的繁荣电影市场中,炫目的灯光和欢快的氛围往往掩盖了某些不幸的故事。
今年春节档电影最成功的无疑是《哪吒2》。
它在票房上,其势如虹,甚至在2月6日《哪吒2》的票房超越了《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上首屈一指的作品。
但就在影迷激情高涨的时刻,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角落闪烁着微弱的光。
就在这个竞争火热的档期,出现了一部“惨”到无人问津的影片。
这部影片,《吉庆街火》,在上映后的票房仅仅勉强突破了一万,甚至几乎没有观众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吉庆街火》的故事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吉庆街火》聚焦于吉庆街后面的艺人文化。
影片的主线围绕鲁小通展开。
鲁小通为了投靠自己做艺人的父亲鲁通,离开了家乡,前往繁华的武汉。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鲁小通的视角,得以窥探她在熟悉与陌生交织的环境中的所见所闻。
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亲情叙述,也是鲁小通个人成长与蜕变的缩影。
这样的电影,无疑是小众的。
然而,导演齐追航花费了20多年时间来创作完成这一作品,实在引人深思。
为什么这部小众电影会成为他长久以来的心血之作?
制作与审核的历程
首先是剧本创作过程的不寻常。
与大多数商业电影的专业编剧团队不同,齐追航独立完成了这个剧本,耗时整整20年。
在确定好剧本和演员后,导演随后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拍摄。
可债务的压迫感并未因此而消散。
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影片交给审核后更是经历了一场阵痛。
整整三次被湖北电影局退回,最终通过省级审核,但在国家电影局的审核阶段,又经历了两次修改。
这整整两年的审核过程,最终为影片获得了龙标。
可是,在这一波折之下,原本充足的资金被耗尽,制作团队并没有多余的预算来宣传电影。
无奈之下,《吉庆街火》只能成为市场中的“小透明”。
宣传的缺失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前期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各类电影在上线前都会通过发布预告片、幕后花絮、演员访谈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预算不足的《吉庆街火》却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而,大多数潜在观众甚至连电影的存在都毫不知情。
如果你现在在网上搜索这部电影的信息,所能找到的资料几乎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
更令人失望的是,这部影片连最基本的宣传海报和预告片都没有,影评网站豆瓣上,甚至连一张剧照都难寻。
而电影的核心主题,更是难以为大众所理解。
这样的确是导致其难以吸引广泛观众的原因之一。
在每年春节这一欢聚的节日中,观众们的需求更多地偏向于轻松愉快、容易理解的影片。
明星效应的缺失
不仅如此,《吉庆街火》还缺乏大牌演员的参演。
当前的电影市场中,明星效应依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动力。
若是有知名流量演员出演,影片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然而,正因为担心预算有限,团队选择了生疏的演员,自然降低了影片的市场吸引力。
缺乏流量明星的出演,《吉庆街火》的票房自然难上青天。
尽管该片充满文艺气息与艺术追求,但在市场上,它很难挣扎出一条生路。
影院的冷漠选择
与此同时,影院的运作也让人感到寒心。
春节档是国内电影市场的黄金时期,各大制作公司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影院会优先把排片给那些已经火爆的影片,如《哪吒2》和《唐探1900》。
从排片率来看,《吉庆街火》的处境堪忧。
它的首日排片率仅为0.3%。
与同期的《哪吒2》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
即便那一点点排片,绝大多数都安排在观影人数极少的时段。
在影迷眼里,似乎这部电影根本不值得关心。
而导演齐追航对此感到失落,一方面他希望能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面对这样一部小众艺术电影,任何时候上映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即使被大制作压制,他依然认为,春季档期是最适合亮相的时机。
导演的执念与坚持
齐追航的决心深藏在他的观看之中。
在他看来,能够成功上线这部凝聚自己心血20年的电影,比获得多少票房更珍贵。
由于没有足够的前期宣传与资源支持,这部影片如今片创下了新春档最低票房的记录。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部票房低迷的影片,记录着一个真实的城市街道与边缘化艺人的故事。
它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再现。
结语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年末,《吉庆街火》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追求的失败。
它传达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边缘化群体的无声呐喊。
这样的电影或许不会成为流行,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映照了人性的微光。
虽然这部影片在票房上遭遇低谷,但它所呈现出的文化底蕴,值得每个观众去思考。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更多的“小众故事”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与关注。
如同齐追航导演所追求的意图,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票房的数字,而是人类情感与文化的深刻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