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er看过来!新闻传播学“上岸”秘籍,就藏在这几篇论文里!
考研倒计时,还在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复习抓耳挠腮?别慌,贴心小助手这就来帮你划重点! 新闻传播学界的几位大佬早就发布了很多含金量高的C刊论文,不仅代表着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更暗藏着考研出题的玄机!想知道2024考研传播学可能会考什么?想提前get大佬们的答题思路?赶紧往下看,答案都在这里!
先来看看位居C刊论文发表榜首的喻老师都有哪些文章值得借鉴参考吧~

1、科学传播
参考论文:
【方可人,喻国明.参与式科学传播: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基于知识图谱范式的分析[J].东南学术,2020,(04):205-217+248.DOI:10.13658/j.cnki.sar.2020.04.021.】
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的国际实践,重点是将公民科研作为参与式科学传播的一部分,从知识图谱的视角分析其传播模式和应用场景。文章分别描述了公民科研的概念和背景、参与式科学传播的特点与公民科研的关系、国际实践分析、公民科研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公民科研的挑战和未来展望,认为尽管公民科研具有很多积极影响,但文章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数据可靠性、管理难度、伦理问题等挑战。未来,公民科研需要进一步在科学规范、公众教育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加强,以更好地支持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
预测论文题目及答题框架:
结合“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谈谈我国如何构建新型的科研科普传播模式,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发展。
答案要点:
① 传统科普模式的局限性:
单向度信息输送,缺乏互动性。
公众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大众创新。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② 公民科研的优势:
打破传统科普模式的局限,促进科研与科普的融合。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激发大众参与科研的热情。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
③ 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科研传播模式的路径:
传播保障:完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示范试点。
传播内容:选择公众参与度高、易于开展的领域,如环境监测、生物观测等。
传播渠道: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平台,如网络平台、科普活动等。
传播对象:侧重青少年群体,并积极吸纳科普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参与。
④ 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发展的意义:
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实现科技惠民。
论文中可利用的答题方向:
文章中关于公民科研的定义和实施方式的内容,可用于说明实现公众参与的途径。
公众参与对科学传播的积极影响的相关论述。
文章中提到的中国公民科研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可用于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算法技术
参考论文:
[1]喻国明.技术革命主导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与未来方向[J].新闻与写作,2020,(07):15-21.
[2]喻国明,耿晓梦.算法即媒介:算法范式对媒介逻辑的重构[J].编辑之友,2020,(07):45-51.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0.7.007.
预测论文题目及答题框架:
如何理解“算法即媒介”这一观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对传统媒介逻辑的重构?
答案框架:
①引言:提出问题
简要介绍“算法即媒介”这一概念的背景。
强调5G技术和算法驱动下,媒介逻辑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②主体部分:
解析“算法即媒介”的含义:
算法作为媒介的定义:算法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联结和构建社会关系的媒介。算法通过判断架构来连接、匹配和调适价值关系。
对传统媒介逻辑的重构:
传统的媒介理解将媒介视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但算法作为媒介强调的是关系的构建和联结,而非简单的信息传递。
媒介即关系:
算法驱动的媒介逻辑下,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机器之间的连接不仅在物理层面,更在心理、认知层面上深化。技术成为了社会功能和角色的构建核心。
案例分析:
实际应用中的”算法即媒介”
以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微博)为例,说明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系统、内容过滤等手段,重新定义人与信息的互动方式。
新闻推送中的算法应用:探讨算法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态度。
VR、AI技术的介入: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视角,分析算法在未来传播实践中的应用。
结论:总结观点
总结“算法即媒介”带来的传播逻辑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强调技术逻辑在未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3、媒介使用
参考论文:
[1]喻国明,刘淼.媒介动机如何影响人们的媒介使用——基于“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①的描述与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6):10-15.DOI:10.16017/j.cnki.xwahz.2020.06.003.
[2]喻国明,耿晓梦.人们如何使用媒介:用户社会特征的影响——“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调研成果之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03):1-18.DOI:10.16197/j.cnki.lnupse.2020.03.001.
预测论文题目及答题框架:
根据论文热点以及相关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今年的考题也可能主要围绕媒介动机、媒介使用行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等方面展开:
比如,可能的考题:
简述媒介动机对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框架:
① 定义媒介动机:根据文章内容,媒介动机是用户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素(喻国明 & 刘淼,2020)。
② 分析媒介动机的影响机制:
动机分类:信息获取、娱乐、社交互动等动机类型。
影响路径:如何不同动机引导用户选择不同媒介类型和使用行为(例如,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媒介满足社交需求,而女性更多用于其他目的)。
③ 实际案例分析:可以结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移动端媒介使用的急速增长与信息聚合平台的兴起(例如,抖音和今日头条)都表明了用户动机对媒介使用的影响显著。
结合“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的研究结果,讨论当前中国居民的媒介使用行为特点及其背后的动因。
论文中可以利用的答题框架
在考研论述题的答题中,可以按照以下的框架进行作答:
① 概念定义与理论背景:
开头部分定义题目中涉及的核心概念,例如“媒介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
提及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学术研究或模型。
② 具体的媒介使用案例,如抖音、微信和今日头条等应用的使用情况。
理论联系实际:
使用具体的理论框架,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或其他媒介使用模型,解释现实中的媒介现象。
提出合理的假设或推论,分析这些现象对未来媒介发展趋势的影响。
③ 结论与启示:
总结分析结果,提出在媒介研究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挑战。
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或研究角度。
“要是能重来 我要背彭兰”
再来看看另一位学术大牛彭兰老师的文章中藏着哪些考点吧!

1、智能传播
参考论文:
[1]彭兰.智能传播中的人类行动者[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04):25-35.DOI:10.16783/j.cnki.nwnus.2024.04.003.
[2]彭兰.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05):101-109.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23.05.012.
预测论文题目及答题框架:
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对传统传播理论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题框架:
1、引言:简述智能传播时代的背景及其对人机关系带来的重大变化。
智能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机器不仅成为信息传播工具,还成为传播主体。
2、主体:
(1) 人机协作关系的挑战:
• 传统传播理论强调人类作为传播的主导者,而智能机器现在与人协同工作,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有优势。
• 文中引用:智能机器“成了像人一样具有能动性的行动主体,某些时候甚至产生了比人更大的权力”(彭兰,2023,第2页)。
• 传统的“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模型如何面对这一变化?机器生成新闻如何挑战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2) 算法主导的传播模式:
• 算法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机制,影响信息的可见性与传播效果。
• 文中引用:算法素养要求人在算法面前化被动为主动(彭兰,2023,第2页)。
• 如何分析算法在内容选择中的“议程设置”功能?与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如何对比?
(3) 个人权利与数据保护的挑战:
• 新的人机关系中,个人数据的隐私与权利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 文中引用:智能传播时代需特别关注个人数据与生物识别信息的权益保护及其风险防范(彭兰,2023,第4页)。
• 新闻传播中,大数据如何影响个人隐私?传播伦理的标准如何提升以应对这些新问题?
3、结论:总结智能传播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与革新,强调需要从人机关系和算法主导的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理论的更新和适应。
2、算法素养
参考论文:
[1]彭兰.如何实现“与算法共存”——算法社会中的算法素养及其两大面向[J].探索与争鸣,2021,(03):13-15+2.
[2]彭兰.算法社会的“囚徒”风险[J].全球传媒学刊,2021,8(01):3-18.DOI:10.16602/j.gmj.20210001.
预测论文题目及答题框架:
题目:
分析“算法素养”在算法社会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媒介素养的演变,论述如何培养公众的算法素养。
答案思路:
1、引言:
• 随着算法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公众不仅需要传统的媒介素养,还需要能够应对算法挑战的素养,即“算法素养”。该素养旨在提高公众对算法的理解、使用和风险辨别能力。
2、算法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 内涵:算法素养涵盖了对算法的基本运作机制的理解、算法决策的透明度、算法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的辨别能力,以及公众在与算法互动时的自主权。
• 重要性:算法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接收与选择,甚至可能影响社会认知与舆论的形成。因此,算法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对算法技术的了解,更是应对信息操纵、数据隐私等风险的必备能力
3、媒介素养的演变与启示:
• 媒介素养理念的嬗变:从最初的“保护主义”到后来的赋权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逐渐从简单的保护公众,转向了提升公众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
• 对算法素养教育的启示:类似媒介素养的演变,算法素养也需要从单纯的技术防御,转向公众赋权,帮助他们在与算法的互动中,主动掌握使用算法的技能,并应对算法带来的社会影响。
4、如何培养公众的算法素养:
• 教育与培训:学校、社会组织应加强公众对算法的基础知识教育,特别是在算法透明度、算法伦理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 算法透明度与公众参与:促进算法透明度,使公众能够理解算法的决策过程,并鼓励公众参与算法的监督与治理,以此提升公众的算法素养
5、结论:算法素养是应对算法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教育和透明度的提升,公众能够与算法共存并掌握更多的技术自主权。
【论文中的答题框架】
1、问题的提出:结合“算法社会”这一背景,提出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与算法素养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2、理论背景:使用文献综述展示媒介素养与算法素养的内涵及演变,参考相关研究提出论述框架,例如利用段伟文与Buckingham的观点,分析“免疫接种”与赋权模式的变化对算法素养教育的启示。
3、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或社会现象,展开对“与算法共存”以及“培养算法素养”的具体分析,使用论据支持所提出的论点。
4、结论与展望:总结对算法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策略,强调其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怎么样,看完这篇“论文解读+考研预测”是不是感觉收获满满? 当然,这只是抛砖引玉,新闻传播学博大精深,想要真正“上岸”还需要同学们认真研读论文原文,并结合自身理解进行拓展思考。
需要论文包的小伙伴直接【关注并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公众号+ 点赞】这篇文章,联系我们的助教老师领取哦~
最后,预祝大家都能在考研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关注我,更多考研干货持续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