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驾崩后,殉葬的妃子不愿意陪葬怎么办?

爱爱谈过去 2024-04-06 07:18:57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论是妃子们是“自愿”陪葬,还是“被迫”殉葬,总之呢,死路只有这一条。

皇帝驾崩后,摆在妃子们面前的,从来就不是选择题。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论是妃子们是“自愿”陪葬,还是“被迫”殉葬,总之呢,死路只有这一条。

殉葬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一种葬礼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殉葬,并不是残忍的杀生。而是将逝者生前喜爱的用品器物,用石头或者木头雕刻成人形,代替活人殉葬。

在历经了三皇五帝时期时期后,奴隶制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等级地位高低的等级观念。以至于最初那个传统且淳朴的殉葬仪式,也渐渐被玩坏了。

到了商朝,人殉制度开始流行,当时的殉葬传统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商朝人民认为: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寄托亡灵的居所,就是墓室。

也就是说,亡故之人下葬后,他墓室里的一切,必须要和生前的习惯和环境一样。墓室不仅要修得富丽堂皇,还有大量的珍宝器物以及伺候亡灵的人陪葬。

总之,一切的铺陈摆设,都要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喜好来决定。殉葬的人也像像墓主人生前一样,伺候亡灵的饮食起居。

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商朝墓穴里发现了大量的殉葬者和动物尸骨,也能证实这一点。

到了秦朝,人殉制度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阶段。在一众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最为壮观。

在秦始皇的陵墓里,殉葬的除了数不尽的妃嫔和侍仆之外,还有无数的能工巧匠。秦二世担心工匠们泄漏墓穴中的机密,于是干脆将他们也全部置死殉葬。

《史记·秦本纪》就有记载:

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当然了,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反对人殉的声音。

春秋时流行一种用人俑陪葬的方式,孔老夫子于心不忍,便发文感叹:“始作俑者,其无后也。”

到了汉朝,活人殉葬这事才算消停了一阵子。虽然有,但是也不轰动。

没想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老朱居然又开历史倒车,玩起了活人殉葬。

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明朝的皇宫里就多了一群特殊的女人。

这些女人不仅自己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楣,帮助父兄族人获封一官半职。她们被称为“朝天女”。

“朝天女”听上去倒是不错,但实际上却让人闻之色变。

这是因为,“朝天女”是专门为皇帝殉葬而存在的。

说白了,“朝天女”就是给死去的皇室成员陪葬的一种人殉制度。

朱元璋去世后,光殉葬的嫔妃就有46人。后来朱允炆与朱棣为表孝心,又补充了不少年轻的女子为其殉葬,估计朱元璋在天上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没多久,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抢了侄儿的皇位登基,史称明成祖。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前面有朱元璋这个祖宗带头玩起了殉葬,这之后,朱家的子孙又将这本来废止的制度给重新激活了。

1424年8月12日,朱棣病逝。按照要求,朱棣的30多名妃子也要被殉葬,其中就包含韩丽妃。

当时,韩丽妃哭着跪地祈求新君明仁宗朱高炽,说自己在朝鲜老家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恳请放自己回朝鲜,别让自己殉葬。

这位韩丽妃出身于朝鲜李氏王朝中一个官宦家庭。由于元朝时期就有去朝鲜选妃的惯例,所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仍然沿袭这个习惯,每年到朝鲜选取女子入宫。

永乐十五年,在朝鲜国王李芳远的命令下,美貌出众的韩氏被送进了朱棣的皇宫,朱棣很快就把她封为丽妃。

虽然韩丽妃在后宫中屡遭陷害与打压,但由于貌美如花,所以朱棣对她非常疼爱。

不幸的是,韩丽妃入宫才7年,朱棣就病逝了。此时的她正值20岁出头,自然对殉葬有着深深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于是,韩丽妃跪倒在新皇帝朱高炽面前梨花带雨的苦求着不要殉葬,即使韩丽妃把自己的头都磕破了,朱高炽依旧没有丝毫动摇。

最终,韩丽妃只能绝望地等待着赴死。

公元1424年8月14日,是朱棣驾崩的第3天,也是韩丽妃等人殉葬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宫女和太监们早早地就把韩丽妃等即将殉葬的妃子叫了起来。

这些妃子们早已哭干了眼泪,她们一个个都神色木然地任凭身边的宫女太监折腾。

在宫女们的一番梳洗打扮之下,妃子们面庞亮丽,但她们却神情呆滞,宛如木偶。

一切准备妥当后,韩丽妃等人被带到一个房间中准备用膳,新君朱高炽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慈,专门让人做了美味佳肴给韩丽妃等人食用。

尽管眼前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妃子们胃口全无,全然当作走了一个形式。

随后,韩丽妃等人被陆续带入一个偏殿。

打开偏殿的大门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殿中央依次摆放好的30多个小凳子。

在每个凳子的上方的屋顶横梁上,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白绫。

很显然,这些触目惊心的白绫是用来送她们上路的。

整个屋子里挂满了白绫布条,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这30多位妃子在麻木了一上午后,情绪再次崩溃,她们挣扎着,大哭着反抗着,整个偏殿乱作一团。

周围的太监和宫女对这场面也颇有经验,早在妃子们哭闹之前,他们就额外增加了人手,一旦韩丽妃她们有逃跑的举动,太监们就两人一组,负责抓住一个妃子。

最终,所有的妃子都被强行拖拽到指定的小凳子旁。随后,她们的身体就被太监抬起来,套进了上方的白绫中。

轮到韩丽妃套白绫时,她泪眼汪汪地朝着殿门外的乳娘大喊了一声:“娘,我去了,我去了……”

很快,偏殿内的凳子一个个被踩翻倒地,30多个鲜活的生命彻底没了气息。

除了白绫之外,还有饮鸩服毒、灌水银等方式等候着这些殉葬的女人。

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无一不让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感受生命的消逝。这就是殉葬最惨绝人寰的地方。

之后就是各种殉葬礼节,“朝天女”也享受了祭祀的福利,可以有资格与先帝一起获得配飨资格。

对于殉葬之人来说,生命都没了,再谈这些名誉和福利都是虚妄和悲剧。但对其家族来说,却又是一件“好事”。

“朝天女”光荣献身后,她们的的父亲或兄弟,会获得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的带薪职位,且可以世袭。

后来,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也有十来个嫔妃陪葬。在殉葬宫女中,有一个叫郭爱的才女,她入宫还不足一月,就不幸被告知要成为殉葬团的一员,为此她十分悲愤,还写写了一首绝命诗: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失吾亲而归兮,惭余之不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

一直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人殉制度才被废除。

公元1646年,37岁的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在他的遗诏里,明令废除了殉葬制度。

朱祁镇十分体恤后宫之人,他做出的英明决策也与他生前的经历有关。

早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了。为了救他,他的发妻钱皇后不仅散尽所有私财,而且常年跪在佛前祈祷,一年下来,跪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

后来朱祁镇回宫后,皇位早已被弟弟朱祁钰鸠占鹊巢,朱祁镇也被弟弟囚禁。

在囚禁期间,朱祁镇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妇,一共生下了7个儿子6个女儿。

后来,朱祁镇复辟成功,他复位后想起了患难时候对他不离不弃的皇后和妃子,他十分感动,便决定废除这项殉葬制度。

朱祁镇在这份“罢宫妃殉葬”诏书中写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

至此,用活人殉葬的残忍制度才得以废除,明朝的天下再无殉葬女子”。

但历史总有轮回,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女真部落“夫死妻葬”的习俗又被搬运了过来,人殉的妖风再次刮起。

一直到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诏禁止人殉,中国的历史才彻底制止了这股不正之风。

历史发展至此,人殉制度也走完了它的全程。

而人殉制度历经几千年的古文明进程,几经更迭且长久不衰,也是有诸多原因的。

其一:“侍死如生”思想作祟。

除了逝者本人尊崇这个想法,还有他的子孙后代,冠以孝敬之名,将逝者生前的物品和爱人推向墓穴之中。

其二:权力斗争的产物。

先帝去世,新皇帝即位。为了铲除旧势力,以殉葬的方式让看不顺眼的人消失,是一个完美的理由。

其三:清理后宫。

先皇去世,一些先帝嫔妃等,在辈分上比新帝高。长期养在宫中,为了给新嫔妃腾地方,那么就将一些嫔妃以陪葬先皇之名,让她们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只包含了两个字“吃人”。而丧失人权道德的殉葬制度则是“吃人”最直观的体现。

纵观古代数千年的历史,这些旧制度如同“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最终因为悖逆人伦天理而遭到了废弃。而那些惨死的殉葬者,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也化成一条血染的古文明之路,照映着红彤彤的东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