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类药,治风寒湿“关节疼痛症”,或主或辅,或取或舍,随证而宜

从蓉谈健康 2024-12-07 06:32:31

常用枝(茎)藤类药于痹证之忌宜论

作者/胡国俊

作者介绍:胡国俊,男,1946年生于皖南新安中医世家,安徽省首批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新安绩溪胡氏内科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曾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之医学真传,主要著作:《中医临证三字诀》《胡国俊内科临证精华》《壶天秉烛》《杏林耕耥》《肺恙求真》等。

由于枝(茎)藤类药物多具入四肢,通经络,利关节,止痹痛等作用,故习被医家用于痹证疾患。或伍于配方之中,或独味煎浸饮服,甚或竟汇枝藤为一方,验者甚多。

然枝(茎)藤类植物入药者颇多,性味归经不同,主治功用亦别,故于痹证枝(茎)藤类药物之择用时,或主或辅,何取何舍,则应随证而宜,方不致与法牴悟,与证不合,兹就作一探析。

一、风寒湿痹宜辛温主辅 忌苦寒凉遏

痹之为证,虽有行、痛、着、热之分,扼其要者无非风寒湿与风湿热两大类而已。前者属寒为阴,后者属热为阳。

故于风寒湿痹证择用枝(茎)藤药物时,则应以辛温之品为佳,再视三邪之孰主孰次,配伍于祛风散寒利湿方中,辄收事半功倍之效。

桂枝

辛甘温,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之用,为风寒湿痹最常用之枝类药物,因其入足太阳膀胱经,并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药品化义》)。

故仲景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与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中以桂枝为主组方者就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汤等。

《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唯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故后世所列疗治风寒痹证之中,无桂枝者甚罕。然其散寒解表有余,除湿之功不足,故湿邪为主之着痹用之不多,或仅作引经报使之配;风湿热痹偶尔用之者,也仅为宣痹通络或作反佐之用,如白虎加桂枝汤是也。其量不可过大。

老年虚寒痹证,用其配伍温阳益气方中,可增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效,但阴虚精亏者少用或不用。其性行上走臂,故上肢臂痹痛者多用之。

海风藤

辛苦微温,功擅祛风除湿,为风寒湿痹常用之品。《本草再新》谓其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浙江中药手册》载谓“宣痹,化湿,通络舒筋。治腿膝痿痹,关节疼痛”。

确是一味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要药,对于风湿二邪为主之痹证有一定疗效。

因其祛风除湿之力颇强,焦树德于《用药心得十讲》中有“血虚阴虚及肾虚(无风寒湿邪)腰腿病者不宜用”之说。

松节

性味苦温。虽非枝茎,但系松枝之中节,故也应隶属枝类范畴。祛风燥湿,主治风湿痹痛,因节节相类,尤利于关节之痹痛。

古代用此配方甚少,获效之例也不少,然现今药肆鲜置,医者处方缺如,如此良药渐有淡忘被遗之势,诚为一憾。

松节性燥且温,又擅祛风,最宜风寒湿痹之关节疼痛者。

若“阴虚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木草汇言》),故凡风湿热痹,及老年精血亏虚,筋骨失养之腰腿痛者不可滥投,用之必有助火伤血耗精之弊。

天仙藤

性味苦温,功擅行气化湿,活血止痛,兼利水气。为风湿痹痛。痰注臂痛之要药。

其治风寒湿痹之理正如《本草求真》所言:“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

诚为风湿痰瘀所致痹痛之最佳择选。阴血不足,证属虚损者勿用。

丁公藤

辛温有毒,为风湿骨痛常用之药,因文献无多记载,临床也少为运用。

就其配方合用,或单味煎服,发现其散寒止痛之效不亚于乌附细辛,通络逐痹又是乌附细辛之不具,诚是一味疗治风寒湿痹之良品。

阴血亏虚者勿投,于风湿热痹中反作通络消肿止痛之用,剂量应轻。或伍于大队清热利湿方中,可减其辛温之性。

如发现出汗不止,四肢麻痹之中毒症状时,可用甘草,蜜糖煎水内服和温水洗身。常用量为6~10克。

伸筋草

苦辛温,无毒,为石松科蔓茎葡伏草本,因其茎可长至数尺,当隶枝茎之属。

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对风寒湿痹,关节肤痛,肌肤不仁,筋骨不利等症颇显疗效。

民间多以本品单味酒浸,因其无毒性平,饮服可随酒量大小而定,故凡肢节挛疼,肌肤不仁,浸酒长期饮服,可有证减向愈之望,是一味疗效确实,又少副作用的枝茎除痹佳品。

透骨草

性味辛温,有祛风除温,舒筋,活血止痛之用,为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之常用药。

本品虽与伸筋草功用大致相同,但彼散寒之力强,此除湿之效优,故常同用于寒湿痹阻,筋骨挛缩方中。

二、风湿热痹宜苦寒清泄 辛热仅作反佐

性寒味苦之枝(茎)藤类药物,以其具清热利湿及祛风通络作用,故在疗治风湿热痹证方中,主辅此类枝藤药物可增清热通络,逐痹止痛,祛风消肿之效。

常用者有桑枝、络石藤、忍冬藤、豨莶草、青风藤等。

辛热枝藤时有加入风湿热痹方中者,取其通络宣痛或作反佐之用,用量不可大,以防喧宾夺主。寒热兼夹病证又当别论。

桑枝

味苦性平,功擅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为风湿痹痛,筋骨疼痛常用之品。

余常用此为主,再伍苡米、防已、地龙、豨莶草、海桐皮组方,再随证加味,疗治因风湿夹热所致各种痹痛者收效甚显。

因其源丰富,价格低廉,诚为风湿热痹及筋骨痠痛之最佳主辅之枝类药物,可与主治风寒湿痹之桂枝媲美。

络石藤

味苦性凉、无毒。祛风通络,止血消瘀,擅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疾。

其性凉无毒,通络消瘀尤为独擅:于中风半身不遂,及老瘀精血亏虚,筋脉忍瘀者也为常伍之味。

忍冬藤

为金银花之藤,性味甘寒,除兼金银花之清热解毒作用外,更具通络消肿止痛之效。然世人多用于热毒疖肿,而少用于风湿热毒之痹证。

殊不知藤茎之类皆有通经入络之用,其清热解毒之效多奏捷肢节络脉之处,为风湿热毒所致关节肿痛,筋骨疼痛最佳之品。

诚如《医学真传》曰:“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岂必痈毒而用之哉。”

实乃经验之谈。如类风关、风湿热之肢节红肿热毒者,主辅此品确有消肿退热止痛之验。

豨莶草

苦辛寒,祛风通络,止痛理痹,能化湿热,又利筋骨,为治风湿热痹之要药。

《滇南本草》谓其“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瘢风,须眉脱落等症。”

其主治之多,适用范围之广,诚非他品所及。若蒸制后则其性温,除上述功同外,既可补益不足之肝肾,又能去肝肾之风气。

因其尚能降压,凡老年肝肾亏虚,腰膝酸痛,又兼血压偏高者用之甚宜。《良方集腋》稀桐丸即为之代表方剂。

《本草图经》所言“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之治,即指九蒸之品所为。

青风藤

苦辛性寒,祛风湿,利小便,兼能行痰,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以关节红肿游走疼痛为主。

《本草纲目》即谓其“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本草便读》曰:“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曾治王某,女,54岁,体胖又肿,伴肢节疼痛十余年,多家医院诊断为:1.特发性浮肿、2.类风关。中西诸药少效,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因畏煎剂苦涩久服又未见功。

余只得书有青风藤80克浸酒贰斤为方,浸泡一周后开始饮服,每日一次,每次50毫升,壹月后岂知肿消减痛过半,真神药也,《纲目》《便读》之言不我欺矣。

大血藤

味苦性凉,具活血通络,祛风清热之效,凡风湿痹痛,络脉瘀阻者尤宜。

《中药志》谓其“祛风通经络,……治风湿痹痛。”《湖南药物志》言其“通经补血,强筋壮骨。……治风湿疼痛;……筋骨疼痛”。

以其性凉,故凡关节红肿热痛,经脉赤灼疼痛者,配以此品可增清热通络止痛之效。

民间常以此品治疗各种血瘀络阻所致之痹痛有效,故孕妇及虚寒体质,及风寒湿痹者忌服。

常春藤

味苦性微寒,无毒。功擅祛风利湿,为治风湿痹痛常用之中草药,此品虽为药肆少备,但草医民间却早已运用于关节筋骨痰痛证。

如《分类草药性》谓其“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泡酒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有“常春藤茎及根三至四钱,黄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处,治疗关节风痛及腰部酸痛”之记载,因味苦性凉,治疗痹痛应以风湿热者为宜。

三、体虚痹痛宜甘温濡养 忌辛烈蠲逐

痹证虽有风寒湿与风湿热之分,然由气血亏虚,精血不足,或年迈体弱,肝肾虚损而致经脉失养,筋骨少充,肢节腰背疼痛者也不少见。

凡此痹痛,则非祛风散寒利湿清热等蠲痹祛邪之品所能疗治,故上述二类枝(茎)藤药物非本证所宜。

因其痹痛非阴精失充,即元阳乏煦,纵有肢节络脉枯涩痹阻,在择通络去痹之枝藤时,应选通络与滋濡甘温同具一体者最佳,配于对证方中,方显药简效宏并有相得益彰之妙用。

千年健

药用部分虽为其根,但因其根茎滋蔓,不失藤茎之属。

性味苦辛微温,入肝肾二经,有祛风湿,壮筋骨,活血通络之用,对老年气阳偏虚,肾督不足所致之腰膝疼痛,筋骨痠软者有效,常配于温阳补肾壮督方中。

故《纲目拾遗》谓其“壮筋骨,风气痛,老人最宜,”因其气味皆厚,更具辛温走窜,风寒湿痹者也颇适宜。

《本草正义》“千年健,今恒用之于宣通经络,祛风逐痹,颇有应验,盖气味皆厚,亦辛温走窜之作用也。”

故阴虚血亏痹痛者勿用。与蒸制之豨莶草有相似之功,但彼偏于祛湿邪,此重于祛风气,同中有异也。

桑寄生

除风湿通经络,虽为肢节疼痛,腰膝痠软常用之品。

因其性味苦甘平,入肝肾二经,又具益血脉,补肝肾之用,与一般祛风通络之品不同,既无燥湿蠲逐之性,却有养血柔筋之功,故于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时很少配用,对老年精血不足,血不养筋所致之骨节痹痛用之尤多。

《日华子本草》谓其“助筋骨,益血脉”诚然。

《千金方》之独活寄生汤即为肝肾亏虚又遭风寒湿痹,而致腰膝痠软,关节疼痛者所设,其桑寄生即为补肝肾强筋骨之用也。

因其味甘性平,无偏寒偏热之弊,故于阴虚失充,阳微失煦之虚痹皆可配用。

夜交藤

乃首乌之藤,为安神之品,专主失眠之疾,如《本草正义》即谓“治夜少安寐。”

因其属藤蔓,故除兼首乌滋阴养血之功外,更具养血祛风柔经活络之效,对血虚身痛,络脉失养之痹证尤宜。

《本草再新》谓其“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陕西中草药》也谓其“祛风湿,通经络”。

余常重用本品,与养血通络,祛风逐痹之品为伍,疗治血虚络枯或老年精血衰少又感风湿所致之痹痛每收捷效,寒湿痹痛或湿痰流注所致之痹证者勿用。

鹿衔草

药用全草,因其高30厘米左右,且地下又有匍匐式直伸细长之茎,故仍可视为茎藤之物。

味甘苦性温,功擅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为虚寒之体又遭风湿客邪所致痹症理想之品。

《植物名实图考》谓:“治吐血,调经,强筋骨,健胃,补腰肾,生津液”。

《陕西中草药》谓:“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治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

诚为阳虚体弱类风关患者,及老年筋骨疼痛腰膝痠软常用之味。余习于阳和汤加本品治疗老年退行性变所致腰膝足跟痛者甚效。风寒湿痹虽不忌本品,但仍以兼阳虚肾亏者为宜,湿热偏甚者忌用。

鸡血藤

苦甘性温,《纲目拾遗》谓其“活血暖腰膝,已风瘫”,为腰膝酸痛,肢体麻木痹痛常用之药,因其藤红液赤,其性又温,故凡风寒之邪痹阻脉络,或络脉瘀阻,气血凝滞所致之肢节疼痛者咸宜。

又具补血暖肾之功,于老年血虚有寒,经脉失养而致之痹痛更佳。

《现代实用中药》谓其“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

本品浸酒,其色鲜红,无病者服之有养血活血之用。

痹证者服之具通经活血,逐痹止痛之效,配伍补血祛风散寒方中更佳。本品尚具活血调经,妇女罹此证又兼经血不调者尤宜。

血藤

又名大血藤、活血藤、气藤、为水兰植物翼梗五味子之藤茎,辛酸温,无毒。

具养血理气消瘀化湿之功,善治肢节酸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还可疗治痨伤吐血胃脘疼痛等症。

因此疗效可靠药源丰富,为走串草医最常用之品。

因其“舒筋活络,通络破瘀”(《贵州民间方药集》)故于痹证之属于络脉瘀阻者尤效。

又因性温味辛且酸,具“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痠痛及脚气痿躄”(《四川中志药志》)故对于老年气阳不足血虚络阻之痹证无不适宜,与鸡血藤浸酒饮服可收相得益彰之妙用。

2 阅读:7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