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的“头七”变成了结婚纪念日,亲友买蛋糕聚会,具俊晔深情发文——这场“悼念”操作,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该是庄重的日子,结果却充满了诡异的氛围。有人跪坐在骨灰盒前哭得死去活来,有人端着蛋糕举杯庆祝,还有人高举“树葬”大旗,似乎把一切都当成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真人秀。这一幕,怎么看都透着点离谱。1. 具俊晔的深情,刻进了社交媒体?2月8日,具俊晔大清早就在社交平台发文:“永远爱你。”配了一段深情音乐,还特意标记了大S的账号。说实话,这种操作在偶像剧里可能很感人,但放在现实里,多少显得有点“仪式感过头”了。如果真的那么痛心,为什么不低调一点,把情绪留给自己?非得发到社交媒体上,给全世界看?难道是怕大家忘了他对大S的爱?还是怕自己不发声,就成了“冷血丈夫”?如果真心疼爱,为什么在大S去世后,他对她的身后事几乎没有发过声音?从快速火化到骨灰安置,再到如今的“树葬”提案,他的态度始终模糊不清,就连台媒报道的都是他“整天陪伴骨灰”,却从未对这些决定发表过看法。
难道,他只是一个旁观者?2. 亲友买蛋糕聚会,悼念还是庆祝?同一天,媒体拍到邱黎宽现身大S家门口,S家亲友早早买了蛋糕,聚在大S家中。据称,这场聚会是以“大S和具俊晔结婚三周年”的名义邀请宾客,而不是以“头七”的名义。但问题是,这种时间点上的“庆祝”,怎么看都透着一丝诡异。人刚走一周,亲友团已经开始买蛋糕聚餐?说是为了结婚纪念日,可这场聚会的氛围,分明更像是一场小型告别式。毕竟,大S生前曾说过:“喝着香槟,开开心心来送我最后一程。”她的确做到了。但问题是,这种“洒脱”真的是她的本意,还是身边的人在强行营造?
生前的豪宅,如今成了悼念现场。蛋糕、香槟、聚会,所有的元素都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真的能做到心无旁骛地“欢聚”吗?这一切,除了让外人疑惑,真的能让逝者安息吗?3. 从快速火化到“树葬”,S家的骚操作让人看不懂大S去世后,整个身后事的安排,几乎可以用“混乱”来形容。遗体火化速度惊人,骨灰没有入土,而是暂时安置在家里。原因?小S说:“舍不得姐姐,想要陪她说说话。”这句话听起来感人,但换个角度想——如果真的想陪伴,有太多方式可以做到,非要把骨灰盒留在家里?
更让人疑惑的是,没过几天,又传出大S的骨灰要“树葬”。前一秒说“舍不得”,后一秒就要送去树葬,这种反复横跳的决定,是认真的,还是感性过头的冲动?这场闹剧,已经让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有人说:“如果是汪小菲,恐怕大S早已经‘入土为安’了。”这话虽然扎心,但不得不承认,S家的处理方式,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是逝者的遗愿,还是生者的情绪宣泄?如果是真的尊重大S的想法,那为什么这些决定看起来如此仓促、混乱、毫无章法?4. 具俊晔的沉默,汪小菲的“反差”在这场混乱的身后事安排中,具俊晔的角色,始终是个谜。有人说他伤心过度,所以不发表意见。可问题是,作为大S的丈夫,他难道不应该参与到这些决定中?
相比之下,汪小菲的态度,倒是格外鲜明——虽然没有发表任何公开言论,但大S去世后,他第一时间带着母亲张兰去庙里点香祈福。没有花里胡哨的仪式感,没有煽情的社交媒体发文,但他的行动,至少让人觉得真实。有些爱,是沉默的;有些爱,是表演的。到底哪一种更值得尊重,大家心里都有答案。5. 这场闹剧,谁才是主角?回顾整个事件,从大S去世到现在,围绕她的讨论从未停歇。有的是惋惜,有的是质疑,有的是看热闹。但真正让人遗憾的,是她的离开,仿佛成了一场“公众狂欢”。社交媒体上,具俊晔的深情发言,成了刷屏热点;S家的每一次决定,都被拿来讨论、争议、质疑;
就连这场“头七聚会”,都充满了戏剧感。这一切,真的有必要吗?如果真的尊重逝者,为什么不能低调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每个环节都变成“话题”?从头到尾,这场闹剧的主角,似乎已经变了——大S走了,但活着的那些人,才是这场戏里真正的演员。结语一个人的离开,应该是安静的,庄重的,有尊严的。不是一次流量狂欢,更不是一场充满争议的真人秀。可惜,大S没能等来这样的结局。她的故事,依然在被消费。
她的名字,依然是话题中心。她的爱人、亲友,依然在用各种方式纪念她——只不过,这种纪念的方式,有些人看不懂,有些人不敢苟同。真正的尊重,不是仪式感,而是让她在平静中安息。可惜,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