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无人驾驶”言论背后的真相与思考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无人驾驶是“被资本裹挟的皇帝新装”,还说一场车祸就能让品牌崩盘,可两年后比亚迪却高调普及自家智驾系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儿一出来啊,就像一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汽车行业激起了千层浪。这到底是一种“真清醒”的前后转变,还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双标”行为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咱先说说这无人驾驶,这玩意儿现在可是个热门话题。前两年王传福董事长说的话也有他的道理。就拿特斯拉来说吧,它的FSD系统收费都8万了,可还得让司机紧紧盯着方向盘,这就像是买了个高级的玩具,看着花哨,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实用。这就好比你去饭馆吃饭,菜单上写着山珍海味,结账的时候发现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而且啊,很多车企为了宣传自己的无人驾驶或者智能驾驶技术,就跟吹气球似的,把激光雷达啥的堆砌在车上,车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不是把咱们消费者当成“冤大头”了吗?这就像那句俗语说的“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在这种情况下,王传福董事长站出来说无人驾驶是资本裹挟下的不实之物,就像给那些头脑发热的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让大家清醒清醒。
可是呢,比亚迪自己现在又大力推广自家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还说“开过智驾车再也开不回非智驾车”。这一下子就让人觉得有点矛盾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前一天说这个东西不好,第二天自己却开始大力兜售这个东西,搁谁身上都会让人觉得奇怪。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市场策略的转变。也许比亚迪经过这两年的研发,真的觉得自家的智驾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是在消费者眼里,这难免会被怀疑是一种营销手段,就像那“狐狸尾巴——藏不住了”的感觉。
再深入想想,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一些乱象。现在的汽车行业啊,在智能驾驶这块儿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个车企都在拼命地投入资金,搞所谓的“智驾军备竞赛”。这就像是古代的军阀混战,都想着自己能占领更多的地盘。大家拼命地把自己的技术包装得高大上,什么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等,一股脑儿地堆砌在车上。结果呢?车价是上去了,可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好处并没有那么多。就像那句歇后语说的“竹篮打水——一场空”,消费者花了不少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
这事儿受伤害最大的还得是咱们普通消费者。我们就像是大海里的小虾米,在资本的博弈中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车企们为了股价好看,为了财报好看,把智驾技术炒得火热。可是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在高速上还得紧紧握着方向盘,就像刚拿到驾照的新手一样,不敢有丝毫放松。一旦出了事故,责任还得扯皮。这就好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乱局。企业一边收割着我们这些消费者的红利,一边又用“技术不成熟”这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这真的是让我们消费者感到特别寒心啊,就像“热脸贴冷屁股——自讨没趣”。
在我看来,智驾技术本身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只要好好培育,将来肯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车企们在推广这个技术的时候,不能把消费者当成韭菜来割。如果技术还不成熟,那就老老实实地告诉消费者,而不是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手段来误导大家。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打好,就不能急着盖高楼。
就拿比亚迪来说,如果之前说无人驾驶不行是真的基于理性的思考,那现在推广自家的智驾技术也应该做到透明化。比如说公开智驾事故率,这就像是给人看家底一样,只有做到透明,消费者才能真正信任你。再就是责任划分方案,出了事儿得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是一笔糊涂账。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地去购买带有智驾功能的汽车。
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光想着赚钱,还得考虑消费者的利益。毕竟消费者才是这个行业的根基,如果根基都不稳了,还怎么盖高楼大厦呢?就像那句俗语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希望车企们都能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在推广智驾技术的时候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在思考。车企们要是还停留在过去的那种“忽悠”消费者的思维模式上,那迟早会被市场淘汰的。就拿这次的比亚迪事件来说,大家都在看着,看你比亚迪后续是怎么处理这件事儿的,是继续自圆其说,还是真的做出改变,让消费者看到你的诚意。
现在的汽车行业啊,真的是像个“大染缸”,什么颜色都有。智能驾驶技术本来是个好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汽车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也会伤到消费者。希望各个车企都能好好把握这个尺度,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责任的担当。
总之,这件事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以后的发展中,车企们要明白,只有和消费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才能真正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汽车比亚迪,手机小米,是中国两个资本主义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