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耳熟能详,可是滕王是谁啊?语文老师为何不说?

康康看历史 2023-02-28 08:59:04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情景瞬间跃然眼前,今人反复揣摩的意境和氛围便在这一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俯首称赞。一篇《滕王阁序》从高中语文课本开始,渐渐深入今人之心,谁人能说自己接受教育时不曾背过《滕王阁序》。

可是今人单知道《滕王阁序》镌刻下了滕王阁的壮观,与环境相应相和的极致美学欣赏,又有谁探讨过,这滕王阁的主人究竟是谁呢?为何从来没有被提及到,为何语文老师更是浅尝辄止都未能引入这位滕王呢?

滕王阁序著成时,何人名声大噪日

今人叹息,唐初四杰王勃因为一篇文章名扬天下,也因为一篇文章前程尽毁。这里名扬天下的一文就是《滕王阁序》。

王勃自幼便有神童之称,他的文学风格具有创新性和开创性,擅长运用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思想,与时俱进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滕王阁序》作为他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广泛流传。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滕王阁,远眺群山壮阔景色时的感慨和思考。

可以说,《滕王阁序》和王勃相互成就,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精湛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审美价值,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感。

同时,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此,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权贵从来高傲,耳旁不入怨愁

虽然《滕王阁序》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滕王是谁。

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布局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胁迫李渊成为太上皇后,认命的李渊决定安享晚年,将朝政彻底交给了李世民。

而滕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了。滕王名为李元婴,据《旧唐书》记载,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十二子,出生于贞观年间,是唐太祖李渊的最小的儿子,唐贞观十三年,封为滕王。

受父亲李渊和哥哥李世民的溺爱,李元婴日益生长成只知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模样。

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封地滕州后,展现出了他骄奢淫逸的一面,他开始征税敛财、大兴土木,搞得滕州乌烟瘴气,引得百姓连连骂语。

可是尽管如此,在李世民在位期间非但不进行阻止,反而屡屡给李元婴加封赐户。在这样的影响下,李元婴日益放荡不羁,行事过分。

其实一位只知自己享乐,满心风花雪月的皇子比起一位既知谋略又懂政史还体察民情的皇子自然威胁性大大降低。

这并非危言耸听,只是生于皇室,很少有人可以在权利面前不动摇。更何况对于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这大概会更加敏感。

李元婴一生修建过三座滕王阁,每一座皆奢华壮阔,在这表象下,可谓是真正的伤财劳民。《滕王阁序》描写的正是他所修建的第二座滕王阁。

尽管那座滕王阁坐拥了良好的地理位置,建成了那么壮阔的样子,简直和环境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精美的阁门,彩饰的屋脊,对比它存在的本身,又是践踏在百姓血肉之上,从别人的苦难中建立而成。

后来,王勃亲眼见到无数风流人物汇聚于此,高朋满座,曲水流觞,寓情于景,著作了这么一篇《滕王阁序》。所以王勃可以流芳百世,《滕王阁序》可以奉为经典。

唯独滕王不可以,因为他无视百姓的苦难,无视人间的怨愁,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只是很可惜的是,他的一生确实是让人不甘心的,权贵终究富贵一生。

哪怕是后来李治上位,也不过是对他进行了两次贬谪,最后前往阆中的李元婴却丝毫不会郁郁不欢,甚至又修建了一座滕王阁。

李元婴这一生对于自身而言,快活又放纵,并未真正受过苦,可谓是权势真的能够支撑一个人为所欲为。

尚有权贵闻哀苦,忠君爱国为百姓

其实在中国历史中,出生于权贵之家的人物不少,有些人虽然享受了特权和荣耀,但却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精神。

比如说,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文天祥,他出生于一个世家子弟家庭,非常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发图强,维护民族尊严,反对侵略和割据。

在被政敌迫害的情况下,他坚守信仰,以自己的身躯为祖国担当,终身未屈。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应该更为人知,他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同样出生于一个世家子弟家庭。

他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致力于国家治理和军事改革,他在政治生涯中被多次贬官,但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政治风范,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和那位骄奢淫逸的滕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不因出身权贵而自满和骄傲,而是以普通人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敬仰。

应试教育不谈之事,必有不应谈之由

说到底,高中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语文老师为什么对滕王阁侃侃而谈,反而避而不谈滕王呢?

很显然,根据前文所说,他不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他的一切作为几乎和正常人们的价值观相左,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事。

在中国我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高分数和好的学业发展机会。

因此,老师和学生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考试重点和难点上,轻如鸿毛的人物在升学考试中往往不会成为主要的考点或考题,因此在课堂上被避而不谈。

同样的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在中国,学习上的分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故而事有轻重缓急,知识也有价值重要性区分。

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时,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概念和事实,以应对升学考试和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也会导致轻如鸿毛的人物被忽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往往会注重那些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忽略那些不太为人所知或不那么重要的人物。

在应试要求和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上,注定了老师不会过多去阐述滕王的事迹。毕竟这实在不是一个多么值得称道的故事,也并不作为知识点存在于学生的考纲上。

可以略知一二,无需挂于心。毕竟这样的人物,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赤裸裸的反面教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是一件抹杀学生了解历史真相的坏事,它并不是遮羞布,它只是暂时令一些并不美好的故事不出现在人们面前罢了。

事实上,中国所存在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厉害的一项项目。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好的成绩,固然竞争激烈,但也因此涌现人才。

应试教育很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奠定基础。

而且在公平公正上,应试教育通过统一的考试,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各地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有机会竞争。这是很多人们往上走的一条不会出错的路。

但是很可惜,高压下的应试教育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分数,而分数高低又决定了学生的未来,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出现心理问题。

更糟糕的是应试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核,却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像现在这样,人们不应该去想为什么语文老师没有提过滕王,而应该去考虑,为什么自己不会去查阅资料了解。

这大概也是因为应试教育追求高分,往往导致了学生只关注考试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时甚至会忽略个人兴趣和爱好,使得教育变得缺乏立意和价值观。

滕王阁铸就千古名,今人俯首细细听

从历史开始,滕王阁的存在无疑是带着些许悲观色彩的壮阔,它高大气势雄伟,所有人都抱有欣赏感叹的心态。

历史的两面性,注定了它曾经夺走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说人的生死,比如说百姓的苦难。可是它依旧是有价值的,它的存在依旧点缀了华历史的光辉。

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壮丽,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不倦去探求历史的原因。

或许课本不会告诉我们流传千年的故事真真假假,或许没人会主动告诉我们,哪里有怎样的一件事情。

可是我们可以自己去找寻,沿着历史的痕迹,从古籍资料中摸索出它当年的模样。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向导性,也是我们存在于历史的证明。

参考文献:

《滕王阁序》

《旧唐书》

0 阅读:171
评论列表
  • 2023-03-01 14:07

    不行骄奢淫逸事,何以安享到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