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直接揭开了全国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军的铁蹄如狂风般席卷中国大地,短短一个多月,便从北平直逼上海。骄横的日军见战事进展如此顺利,竟狂妄地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仿佛中国的命运已在他们掌握之中。

当时国军将领蔡廷锴回忆,日军在进攻上海前,长江口上的出云舰上,日军士兵整日进行“武士道”精神的训练,杀气腾腾,仿佛随时准备登陆。蔡廷锴深感事态严重,立即向国民政府汇报,请求增兵上海,以防不测。
1937年8月9日,日军舰队进驻虹口,这一侵略行径激起了上海全民的愤慨,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日军的暴行。面对民众的呼声,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之领土领海,不容别国侵犯,若遭他国入侵,中国有权发起自卫反击。”四天后,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然而,淞沪会战的爆发实际上更有利于日军,上海与日本距离近,日军可以迅速从海上增援,日军企图通过这场战役吸引中国军队主力,达到“围城打援”的效果,一举歼灭中国军队;最后,上海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占领上海将对中国造成沉重打击。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曾一度掌握主动权,据《八一三淞沪会战》记载,国军三个师的部队全力攻打汇山码头和吴淞口的日军军舰。然而,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竟然坚持了十天之久,最终等来了援军,战局开始逆转。
9月中旬,日军的重炮旅和步兵大队从吴淞口登陆,加上增援部队,共计15万日军发起了总攻。10月6日,日军第三师团包围潘泾河,炮兵团疯狂轰炸中国守军阵地,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尽管后续部队及时增援,但四天后,阵地还是失守。

10月26日,日军连续20天的疯狂进攻让国民政府难以招架。蒋介石最终决定放弃上海。在撤离前,国民政府计划将四行仓库的万吨物资转移。然而,日军的进攻速度远超预期。26日上午,日军集结重兵向四行仓库进军,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副行长在掩护物资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炸死。
就在这危急时刻,国军中校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一个营的兵力死守四行仓库。谢晋元在接到命令时,坚定地对长官说:“在未达成任务前,绝不轻易作牺牲,任务完成后,决作壮烈牺牲,以报国家。”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成为了四行仓库守军的战斗誓言。
27日,日军的先头部队试图靠近四行仓库,却被守军打得狼狈撤退。据《八一三淞沪抗战史》记载,日军第三师团的一个步兵小队秘密接近仓库,却在距离20米处遭到守军机枪扫射,6名日军当场毙命,余部仓皇撤退。日军误以为仓库内至少有一个旅的兵力防守,于是调来坦克轰炸。谢晋元命令士兵隐蔽在建筑内,第一天的战斗在日军的炮火声中艰难度过。

接下来的三天里,日军对仓库进行了数次轰炸,组织了18次进攻,却始终未能攻下。守军士气高涨,白天阻击敌人,晚上修筑工事、运送伤员,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誓与仓库共存亡,谢晋元在战壕中对将士们慷慨激昂地说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但只要还有一人在,就要与敌人抗争到底!”
整个战场的转折是在10月31日的时候,根据记载,当时英国方面担心日军可能危及其在租界内的利益,于是与中日两国协商停战事宜,蒋介石认为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已完成,同意守军撤离,令人意外的是,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竟然也同意了停战,四行仓库的守军得以成功撤离。

关于日军为何同意停战,日军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松井石根认为,消耗更多兵力去攻下有一个旅守备的四行仓库,是非常不明智的,让国军主动撤军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直到后来,松井石根才知道,守卫四行仓库的守军仅有不到400人,然而,为时已晚,守军早已安全撤离。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虽然占领了上海,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彻底破产。四行仓库的400勇士不仅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成为了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松井石根在得知真相后,曾在军事会议上大发雷霆,要求英国方面立即将守军赶出租界。然而,这一切都已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四行仓库的坚守,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绝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