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仲山两日游(西安路过)

何为道 2023-04-05 10:57:27

仲山是埋葬着大唐第十六位皇帝的陵山,在没有穿越该山之前,各种资料上看贞陵的南北穿越难度最大,据说四门徒步穿越达60里。也很少见到有关徒步穿越该山的文字记录,因此徒步穿越贞陵南北就被我放在了唐十八陵最后的穿越日程上了。几年过去了,这个愿望总算在上星期(2016年4月16-17日)完成。

为了完成这次穿越我是做足了功课,前后也是多次来到贞陵进行实地考察和熟悉。从谷歌地图上看,全程穿越是4.7公里,按照经验换算,山路多一倍的经验,整个穿越大概在10公里左右,来回也就20多公里的路程。这个长度从户外角度看,最多算是个很普通的中等强度穿越路线,所以今天去并不做过多准备,到是老老实实的穿上了登山鞋,事实证明穿登山鞋是对的。

星期六一大早就骑上我的摩托出发了,去的时候还是走的老线路,从泾渭开发区越过泾河,渭河大桥直走,到泾高南路左转,穿过包茂高速来到崇文塔下,再向北一口气跑到107省道关中环线上。因为这次是准备了两天四门分次穿越,所以今天时间特别充足,并不着急,先行顺着S107道来到王桥镇的李仪祉陵园(陕西水利博物馆)参观。游览到大约12点了才出园继续前往白王镇,路好行人少,不一会就来到白王镇,先行找了个旅馆住上,一问价才15块,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旅社老板的建议下去对面吃了碗干拌面,再把不用的行李都放在旅社,今天贞陵四门徒步穿越一点多总算开始了。

从白王街道向东出镇第一个路口向北2公里就来到了袁门高张村,进村南口是贞陵的南乳阙,保存基本完好,在一片果园中显得越罢突出,这里也是贞陵的入口,应该算是正式踏进皇家陵园了。袁门高张村西南方向,距离贞陵南乳台西乳阙西边几百米就是下宫的所在地,仔细观察,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下宫的遗址和建筑材料了,如果不是麦地里至今竖立着那通《大宋新修唐宣宗庙记碑》,根本无法判断这里原来还有着一大片辉煌的建筑群。

南门石刻已经来欣赏过多次,当然每次来还是先去看看那匹可笑的翼马,贞陵右侧翼马刻的怪怪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时修建贞陵唐宣宗李忱并没有死,而且宣宗还是个工于心计且有头脑的人物,怎么会给自己的神道上的翼马搞成这样。修建陵墓那是需要先行设计,校正然后才能实施的,像皇陵这么大的工程李忱不可能没有见过图纸。当然最显眼和装饰作用的领头羊“翼马”也是不可能由雕刻师随心所欲的雕刻,既然是这样的,那么翼马雕刻成卡通形式它肯定就会有它的用意,只是现在我们看不明白罢了,只能等待以后出土资料的丰富也许会有所破解。

作为宫廷斗争的李忱幼时聪明,为了振兴李唐,他也明白只有夺得了皇权,才能有所作为。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宦官群体,于是他装出一副憨傻的样子,来蒙蔽和麻痹宦官对自己的防备。宦官也错误的认为他好被控制,自然将他拥立上了皇位,以便控制。以致才有了后世的大中之治,当然聪明人也都是自私的,他上台以后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的权利。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过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没有立即行动,这也给自己留下最大的隐患。

有过被迫流亡在外的经验,作为皇子,他的家庭并不幸福,小时候被兄弟欺负,长大了被兄弟的孩子欺负,不得不靠装傻充愣来保命,真是天不亡人,李忱这凄惨的人生竟然还有翻身的一天。武宗登基没几年就死了,临死前尚未指定太子,掌权的宦官为了扶植一个比较好控制的人,想起了平常看起来比较痴呆的李忱,就扶他登上了帝位,此时李忱已经30多岁了。也真是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李忱终于熬出头了。

得到权力的李忱对母亲极尽孝顺,对父亲则更为怀念。他上位之后,就发起了一轮规模浩大的清查宪宗死因的调查,上千人被牵连而遭到杀戮或流放,以至于当年的宦官和近臣以及他们的亲朋都惶惶不可终日,就连前任皇帝穆宗母子,也没有逃过清洗。李忱即位时当年的郭贵妃、现在的郭太后仍在世,与李忱的母亲郑氏并称为太后,因为在宫廷受到排挤和欺负郭太后竟然要跳楼自杀,幸被左右所救。虽然她没自杀成功,却也没活下来,当晚,她就被愤怒的李忱弄死了。穆宗虽死,但李忱也没放过,他把穆宗的守陵宫女一一遣散,这在当时,就跟掘坟也差不多了,直到几年后李忱感觉报复的差不多了,才发了一纸诏书说此事到此为止不再追究。

当然作为一代有抱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李忱做些杀人报复些的小事情并不过分,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代明君。事实他也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所以作为门面的翼马搞成这样的卡通模样估计还是有自己的用意。就和左侧的一尊石人一样,被搞成了个番生站立在那里,别的皇陵就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人敢这样做,充分说明了李忱与众不同的性格。

今天的任务是准备从东门穿越到西门,路程并不远,先骑摩托到东边山下,石滩子村是最北山脚下。从这里上去几百米就到贞陵东门,双阙依然保护完好,其中一个北狮还好好站立在那里,而南狮却已经是倒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了。一人多高的酸枣树长的密密麻麻相当茂盛,不远的几步路过去就已经把我扎的浑身几处冒血。枣刺有毒,扎过以后要疼上老半天,而且扎进肉里还不出来,只能找一背风的地方脱了裤子拔刺,相当狼狈不堪。现在这样也只能坚持看完东门,又去阙门想上去看看,刚好在阙后看见一个当地村民在修理自己家的果园,地里都种的是杏树,已经开始在挂果了,如果在晚来一月就能够吃上今年的新水果了。

原本准备从这里穿越到贞陵西门,结果刚爬上前方不远的一处塌方的山体,就用了快半小时,今天要不是我穿的是登山鞋,鞋底硬,那今天是怎么也难在这样的枣树林里走不了多远的。好不容易挨到沟边一看,哪里是人走的路,沟深远不至20多米,直上直下,都是多年雨水冲刷的结果,除非是鸟才能够飞了过去。如果选择从山顶绕行,那也是远不可攀的行程,左看右看也只能放弃了穿越。

当在度返回到南门石狮跟前,就已经学乖了,先找放羊的人问问去西门的路,竟然是有车路可以到达西门下边。我选择徒步,自然是从西侧道路先绕过沟渠,然后对准山上的窑洞,穿过麦地,来到山下,找了半天总算寻到上山的道路,开始爬了起来。这里如果没有道路,想自己摸爬上去也真不容易,枣树长得老高,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西门并不高,也就一里来路,但是走起来却相当困难,稍不注意就会被扎,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爬了上来,竟然累的气都喘不过来。

西门景色在众唐陵中算是最漂亮的,阙台遗址要高出东门一倍不至,而整个西门是修建在一条山梁两个分岔之上,这样阙台到石狮之间相隔上百米一条深沟,而石狮子放的位置一看就不是原位置,在说修建陵墓也不可能这样的摆放石狮,于理不合,很怀疑是后人动过。随后下山经过多方打听,当地村民也多有证实确是前些年有盗墓的移动过这对石狮,只是没有盗窃成功罢了。狮子西北都是被炸后发白的矿体,在阳光下显得越罢的耀眼,如果仲山不是最近几年开始保护,估计结果和富平的几座唐陵一样也将全部被炸坏。

从双狮向北顺着山梁绕个弧线就来到双阙之下,这里的双阙保护明显没有北门好,虽然少有人来,但是双阙修建的位置正对着山的垭口,风大,而阙上的植被不好存活,自然就风化严重,很多夯土都裸露在外面。这样观察起来却更加容易,阙台夯土明显,说明当时做的工程并不马虎,基本不是豆腐渣工程。在阙台之上有人为掏过的痕迹,可能也是一些盗墓的挖过,想找些什么?

两个阙台前方是修过整理好的平地,大小刚好可以放置双狮,这样也和东门一样,形成对仗,那么早期双狮摆放的位置是这里的话也就顺理成章了,从形制上也比较符合建陵的标准。从这里回头再看西边山坡上那两尊石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原来的地方,总不能永远呆在门外回不了家呀。(截止目前还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贞陵西门双狮被移动过的记载)

西门相对东门爬山的路更难走,如果从山梁直接下去,道路很难找到,草长的比人还高,尤其是枣树相当怕人。只能选择尽量向东下山,竟然被我找到了去下面窑洞的路,这些窑洞早期住的有人,相对下山还是要容易一些。找到窑洞就尽量找寻原来的废道路尽量向南下山,如果从东直接下去也是深沟,过南门是绝难成功,还必须要绕行环陵路不可,不过现在来西门游览的朋友基本都是从张红村东矿场的废弃公路上去,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双狮下方几百米的地方,相对就方便很多了。

好不容易在下午总算是返回到南门,见时间也不算早了,就再度返回白王镇,去饭店要了几个菜和八两饺子,让服务员送到旅馆准备请老板一起用餐。返回后随即和旅馆的老头聊了起来,老头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是身体相当好,老头不喝酒说是有什么病,但是却很健谈。原来老头在长安当过兵,就在长安通信学院那里,对黄埔第七分校的事情却知道很多,还告诉我当时老校大门都在,上面还书写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等字,而且对常宁宫的红楼也都记忆犹新。这比我当时在当地了解到的信息还要多些,老头身体特别好,八两饺子一会就被他吃去多半,到是我只剩下喝啤酒的分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匆忙起来,看表依然7点多了,简单洗了把脸去外面街道吃了点东西就匆忙出发。到达贞陵南门已经接近8点,把摩托放在南门双狮前不远的三岔路口边树林里就准备登山,今天预报是晴天,又恰好今天早上清晨时还掉了几滴雨,按理说今天该是一个好天气,可是东方丝毫不见清晨的红霞。一路徒步上山,风大的厉害,很是后悔今天早上把冲锋衣放在了旅社,只能找背风的草窝给帝王群里发了几张照片显摆一下,就开始继续爬山。

这次我的仲山贞陵南北穿越是得到了帝王陵文化研究会所有朋友的鼎力支持,尤其杨明会长在地图以及线路规划中给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地图以及资料帮助。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和大家共享走陵的情况,我也基本是每到一个山头就会发几张照片以及四周的照片,以验证平时照片的错误之处和经验。

首先我到达的是山梁中段的地宫口,贞陵的地宫口确切位置现在除非专业的文物部门是很难弄清楚的,大多数人认为是在第一个山梁左沟那片塌方的石堆里面。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自己分析应该就在山中间的山梁中部偏北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唐朝末期帝陵的玄宫入口都在正山梁中间,也基本和神道成中轴线。其次山梁中间石灰岩有一块不大的地方和别处地貌很是不同,大凡山下挖洞的地方相对水气体就丰满一些,多少有空隙的存在,相比别处山体土质要肥沃,上边生长的植被明显比周围同等植物营养好。其次后期填充石料是要使用铁水灌充缝隙,这样在地表会形成一个相对的坑,如果仔细观察也是不难发现痕迹。如果玄宫入口在左侧沟里应该是要留下人为的痕迹,但是这里都没有,贞陵山体基本成45度角以上,沟里更胜,那么从来就没有在沟里发现过修栈道的痕迹,所以地宫入口就在山梁的可能性更大。从风水以及东西南对折线分析也当就在第一山梁上部,当然我是走陵,并不用去细心研究,只是从不同角度拍了两处可能是地宫口的照片就继续出发了。

很快登上第一道山峰,回头向来路看去,神道笔直好几公里,大唐宣宗皇帝的陵墓确实霸气,虽然已经是唐朝末期,国库并不富裕,但是陵墓却修的并不马虎,两列石像生依次从北向南笔直延伸,好不大气。从地图上看贞陵还是陕西唐十八陵中占地最大的一个,其中南北横跨泾阳和淳化两县,那么就贞陵四周陵墙就是多么大的一个工程呀!总面积比现在的西安城不知道大了多少倍,而陵墙当比现在的西安城墙长度更是几倍不止了。

当穿过第二座山峰以后道路开始逐步消失在草丛之中,可以看得出来这里已经很少有人行走,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的。山梁两边也逐步陡峭起来,仲山的山体构造限制了山上是很难长出高大的树木,这样两边除了草就很难有能抓住的树木了,相对南山要困难很多也危险很多。尤其是第三个山头以后基本都是要手脚并用的抓住石头向上爬行,陕西的北山大多都是这样的石灰岩,受到冷热的风化,及其容易破碎,所以也不知道那块石头抓住就是安全的,只能小心再小心攀爬了。

当登上第三个山顶时就已经很容易的看见贞陵北门,我及时在微信里告诉大家我已经看见北阙门了,但是杨明却说绝无可能,事实是到了北门才发现,我看见的只是北门的陵墙,而两个北阙还在陵墙以北的山梁下边。山上风大的要死,每次休息都要找背风的山石后面,当然北山独有的山势自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如果说南山是一个清秀的姑娘,那么北山绝对是个伟大的汉子,它没有一点修饰的装扮,显得更加伟岸大气,不登上山顶是决然体会不到它那宽阔胸怀。

当然在第三峰顶就已经基本能看清楚整个仲山的来龙去脉了,原本在山下,还以为西侧的最高处就是仲山的最高点,其实不然,整个仲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西边最高山根本就是不同的两个山脉,不亲自登上山顶,在地图上是根本无法理会。原本在山下我就已经多次观察,今天准备就是从南门穿越到北门,然后返回山顶从西门下山,到了这里才完全看清全貌地势,要是先到北门再返回绕道西门过去,那一天是很难完成的。在山下的时候我就和放羊的村民聊过我的想法,村民就告诉我,那不可能,两山之间最多的就是枣树,不带刀具,很难走的通,就算是带了刀具就凭你一个人也是很难过去的,到了现在,遥望对面的最高峰,也就没了穿越过去的勇气。

山越爬越高,但是相对前面要好走了一些,这条南北道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那可怕的枣树,偶然碰见也多绕过去就可以了。整体山势第三峰东边要比西边危险,有的地方几乎成为直角,我也就尽量的从西边绕行,总算是爬上了第四个山头。第四峰和东门是一个山脉,既然西门没有办法穿越了那么一会看看有可能就穿越东门下山也是好的。

站在第四峰上,北门就已经一目了然了,两个很大的土堆就在山下,如果直线距离绝对不超过500米,但是要想过去,还需要登上山顶,绕道过去不可,还需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下去,也是穿越东门的唯一道路。下山没有道路,脚下山腰也有许多塌方的痕迹,中间好大一片山体黄土裸露,估计是挖石头时在山崖打的洞塌方,形成了现在山体整体下陷的迹象。再向前看山腰被采石场拦腰炸断,有百十米深,都是流沙石,过去肯定更加困难,看情形今天穿越西门的计划也是要失败了。

不管别的,先继续冲顶,第四峰到仲山山顶道路相对前面两座山峰要平缓许多,先行爬上一个小一点的山头,这里就是山下村民告诉我从西沟登顶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直接下到山下的沟里,对比我从山梁上来道路要好走很多,也不用爬这么些大大小小的山头了。但是沟里肯定没有我从山顶过来景色漂亮,站在高处,脚下南草北木地形很是明显,尤其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侧整齐的长满了高大的树木,而南侧只能是不高的茅草了。

当然山顶也逐渐就有了道路,看情形平时还是有人上来的,整个山顶不大,地势也较为平整,从山顶向西北是下山的山梁,也是攀登对面山峰的主梁,如果上去,和仲山山脉就形成了两条水平的南北山梁,但是西山梁却更加雄伟。整个山壁就是90度的峭壁,高几百米,从上面是可以到达贞陵西门,其难度更难也让人不敢轻易前去尝试,难怪有文物报告说,贞陵的西陵墙到现在没有找见夯土遗址,据专家推断可能是借用了这天然的悬崖做了陵墙,我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借用山崖做陵墙不是比修陵墙更安全吗?

山顶东梁下去就是贞陵的北门,一大片麦子地里是两个土堆---北门的两个阙台。东山梁远处是几条深沟,正对的是石马坪,在石马坪就开始有人修的道路,可以通往山下的富得村,再经过田家塬村就可以到达石桥镇下的G211国道,一般走访贞陵北门的游客大多从这里开车上来。

我是徒步,当然还是要下山的,要不也到不了山腰的北门,山梁上开满了各式野花,一丛丛,一片片,黄色的,紫色的最多,也最好看。从山顶下去不远,也就几十米光景就感觉不对,怎么到处扔的都是残砖断瓦,再行不远,竟然有地老鼠打的洞穴,一色的黄土,一下让我想起了来时杨明说过,早期走陵的朋友已经证实这个山梁的道路就是在原来陵墙之上形成的道路,难怪到处都是特征明显的唐朝纱布纹筒瓦和板瓦。

我就这样踩着前人陵墙上漫步下到山腰中一块开阔的平地上,这里也叫石马坪,当然是因为早期的村民看见这里摆放着大量的石马而得出的名称。石马坪也就是贞陵北门的所在地,从行政划分上这里已经当属淳化县管辖,名称虽然好听“石马坪”,可是事实已经看不见一尊石马了。早些年已经被淳化县那些“有头脑”的领导弄来县城,现在依然摆放在县城中央的广场让人参观,运到城里当然是方便了大家参观,可是最大方便的却是城里的小朋友,经常翻过铁栏杆骑上大石马,真是好不威风,也弄不清楚这是保护还是破坏。

麦地里的两个土堆,也就是北门的两个阙门,看夯土层不如西门的工程质量好,想必当时监工也是考虑到反正皇帝也不会来北门视察工作的,所以也就大胆的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修的南门阙门质量更好一些吧,而北门就只能得过且过了。阙门北边就是陵墙,保存的相当完好,这样偏僻的地方,平时就少有人来,而能开荒的土地也不多,所幸便保存下来了这一公里不到的陵墙,当然这也是我行走唐陵发现最完整的一段陵墙,虽然已经垮塌,但是依然很明显。陵墙高的地方仍然有两米多,都是自然的风化,不似人为破坏,从阙门向山顶方向而去。

来时杨明就说还有个走陵老师在北门方向发现了几块残石,让我好好找找,可是我跑遍了两个阙门方圆几十米都没有发现,经过四个多小时徒步走到这里肚子已经饿的早就咕咕直叫,如是就先找了一个树坐下一边开始吃带来的点心和水果,一边和群里的陵友聊天。微信上看大家都很开心的问这问那,我自己也就开始得意起来,好好吹嘘了一番,以便满足了下我的虚荣心,可是心里老是惦记着那块残石,点心也就怎么也吃不出味道来了。

虽然我在现场,但是着急的比我更胜的却是群里的陵友,都尽量的告诉我应该向在哪个方向去找。我基本把北门西阙的麦地和苹果园都找了个遍也没有发现,正丧气的时候,杨明给我发来了手画的地图,我于是调整了下方向,从两阙中间向南寻找,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残石就在北门倒塌的陵墙下泥土里半埋着。从位置看应该是北门的门洞位置,残石大半在土里,四周是蒿草的包围,我简单的清理了杂草,一个完整的石构件就清晰的出现在眼前,原来是个保存完整的过门石。

这样也就对上了位置,这里正好是北阙门的大殿遗址,因为少有人来,也自然就保存的完整如新,而早期淳化县搬取石马的时候并看不上这过门石,也才是它有幸得以留在原地,依旧守护着宣宗李忱。当然发现了一个就应该还有一个,也有可能是6个,现在我们对唐陵的考查大多还停留在南门,从少的可怜的一些早期的照片中也没有发现北门的照片,这样这些过门石就越罢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是研究北门形制的最好证据,如果在当地在发现一个只能证明当时就是一个单开门,如果发现两个以上,就有可能是三开门,哪样的话北门的地位也就高了,最少是要高出东西两门很大一步。

拍过照片以后,就又想从下首东边翻过山沟去对面山梁穿越东门,这样最少要少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顺着陵墙向东而去,几百米就没有了陵墙,下面是废弃的土地,穿过土地就是一片槐树林,原本是打算从槐树林边的地头摸索着向南而去,向下到沟里再上到第四个山头的山梁之上。结果是不但不能过去,相反却把自己给困在了枣树林里面,茅草长的老高,在上面看见问题并不大,实际真的走进来那困难是绝对的超级大,累的我都没有了原路返回去的勇气,可是要想前进那更是白日做梦,费尽了最后的力气总算又跑回北门,今天是无论如何再也没有勇气穿越了。

只能顺原路依然回到仲山山顶,都快2点多了,也不敢马虎,加快脚步原路返回,今天带的单反不知怎么就头脑发热没有检查,在刚开始上山的时候相机里的电池就没有了电,结果换了备用的电池竟然也没有电,也是我太过马虎了。整个爬山和北门也就只能用手机拍照,心情本来就不是太好,后悔自己出门不做检查,好处是没有相机,时间就浪费的少,下山的速度也就快了许多。

当再次踏上第四个山头,心里就又不安分了起来,还是想从东门穿越,山顶下去的山梁上并没有路,光秃秃的都是草,尝试着向下走着看看,不一会就发现太难了,整个山梁就没有人走过,树枝挂的人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更不知道前方道路上还有多少枣树在等着我。按这样的速度行走,那么天黑以前是很难穿越过去的,更何况山下还有塌方的陷阱和挖断的山梁是不是能够过去都很难说,只能告诉自己要理智些,放弃三门连穿吧!

还是在北门吃饭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好了起来,整个天空蓝天白云的,是拍照的绝佳机会,但是手里没有了相机也只能一路的恨恨不己,很多地方手机是很难拍到的,也只能是这样了。几次来贞陵都因为天气原因,没有拍到好的照片,而现在下山正好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是拍北侧石刻的最佳时间,今天也都只能选择放弃。

结果三个小时攀爬再我来到山下南门石狮跟前的时候,就看见一个摄影家带着长枪短炮,刚好从车里下来,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并不确定,寒暄了几句,看他忙着向西边石刻跑去,可能是想拍逆光的石像生。我也就不好在去打搅人家拍照,见他去拍北侧第二个番生像,我也就跑去拍那个特殊翼马,到底是天气好的原因,结果用手机拍出的照片还行,并不难看。

回家很顺利,按着导航走,经过泾阳直接来到了咸阳的秦都区窑店,道路是近期新修的路,也很好走。当来到赵王如意墓的时候才是6点半,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提议问了下是谁的墓,结果大家一眼就认出是刘如意的墓,充分说明大家对咸阳塬上的汉墓还是很熟悉的,过渭河回家竟然天还没有黑。总结了下这次仲山穿越,其实路程并不远,如果处理好时间,一天游览四门应该并不是什么难事,下次再去一定会比这次更加精彩。

书写于2016年5月

0 阅读:16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