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又塌下了一块“马蜂窝”。中国海警在黄岩岛登船检查菲律宾船只,并当场缴获武器设备,这一操作直接搅起了南海的千层浪。12月4日,中国用实际行动划清了一条“谁敢碰主权问题,后果自负”的红线。而后,四国军舰以“航行自由”的名义迅速集结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中国在秀肌肉”,还是周边局势更紧张了?更重要的是,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到底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事情还得从黄岩岛这段旧账说起。这次中国登船检查菲律宾船只,其实不是个孤立事件,而是一次“有理有据”的反制。菲律宾一直在南海挑动敏感神经,不久前甚至还声称要加强在黄岩岛的“驻守”,这显然被中国视为赤裸裸的挑衅。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登船行动颇有“拳头捶下,声音才够响”的味道。不止如此,登船检查当场缴获的武器设备更让外界看清:菲方不是“误动小动作”,而是有计划的试探,试图测试中国的容忍底线。
但事情没有到此为止。中国的迅速巡逻升级和强硬表态无异于一记重拳,撞了菲方小算盘的棱角。而紧随着这次登船行动的,是四国军舰迅速赶赴南海划水的表演。
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频频在南海鼓捣是非,这次倒是没放过蹭热点的机会。然而,他们的动作也仅止于“凑个阵势”:口号喊得震天响,实质性行动却一个都没有。从表面看,这是一次低烈度的摩擦,但细究起来,背后充满了力量角逐和策略博弈。
说白了,菲律宾最近是招惹中国的“惯犯”。就在12月19日,菲律宾又派侦察机擅自闯入黄岩岛上空,新一轮挑衅以“天上乱飞”继续进行。可以说,菲方这样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为了刷“存在感”,让世界记住它的“诉求”。但问题是,一味通过触碰底线博取关注,只能让局势雪上加霜。
其实,这类挑衅早就有过失败的先例。2019年,菲律宾风风火火在仁爱礁搞“小动作”,结果中国果断反制,直接限制菲律宾渔船的活动。后来,这件事不仅没给菲律宾争来任何实际利益,反而让它在国际上挨了不少尴尬。与其说菲律宾的试探是智慧的策略,不如说是“一石投进深水潭,全是涟漪,看不到鱼”。
而更让人回味的是,菲律宾的外交走向就像钟摆,摇来摇去从没稳定过。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位期间,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中国在经济和渔业上找到过不少合作点,倒也搞出点成效。但到了现任政府,态度又180度大转弯,改为“靠紧美国”。看似拿了好牌,但打得拖泥带水。
经济上继续发展离不开中国,安全上却又得仰仗美国,这种“两头靠”的策略,怎么看都像在钢丝绳上玩平衡,一不小心就会摔得更惨。
谈到“国际力量”,肯定绕不开“老牌玩家”美国。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看着是个硬核协议,但翻开过往事件就会发现,其中的实际含金量实在不敢恭维。2012年黄岩岛对峙时,美国表面上一副“都收到了”的姿态,但实际上却丝毫未有实质性干预。
这次也是老路重走,美国和日本、英国等“说得比唱得好听”的盟友来南海“绕一圈”,看起来是为菲律宾打气,实际上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表态?没问题;真干?下回吧。毕竟,美国在全球还有更多重要棋局,尤其俄乌冲突和台海问题占据了优先级。
南海归根结底只是个“维持存在感”的场子,大可象征性走走过场,却不值得真正大动干戈。这种“打太极”的策略让美国盟友逐渐意识到:靠美国,不代表能百分百放心。
除了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近年来也纷纷“举大旗”闯入南海,但其中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影响。比如202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驶入南海,掀起了不小的舆论波澜,但之后呢?嘴炮打完一无所获。要往大里说,这种域外国家的参与,只是投身国际政治的表演罢了。远水不解近渴,这类搅局行动只会让南海这锅热汤更添几分杂味,却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
南海的争端,本质上还得看沿海国家和中国的互动。域外国家或许能短期内制造混乱,但无法长期干预或左右局势。因为最终,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区域内部。
从大的趋势来看,南海争端的未来可能和现在不会差太多——低烈度摩擦、常态化博弈,可能还会持续许久。中国的行动方向则显得更加“拿捏到位”:一方面用武力和行动守护主权,展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留足缓和空间,避免把局势推向失控边缘。这种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硬中有软”的角色扮演,既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际能力和强硬态度,但又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
反观菲律宾,小动作做得越多,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既缺乏操作实力,又难以摆脱对中美的依赖,更别提找到平衡的空间。如果说当下形势是一盘棋,那菲律宾显然是一个容易被钳制的“小卒”,想翻身,得好好想想下一步怎么走。
黄岩岛的风波,远不是南海争端的终点,却再次提醒世界:真正能决定局势走向的,不是在“天外看戏”的大国,而是在这片海域上扎扎实实博弈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