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我国又一项大国重器即将问世。这次是要在海底2000米处建立一个超级工程,“龙宫”。
它是我国首个实用型深海移动工作平台,深海空间站,是开发南海资源的”四大战神”之一。
这些年南海之争,表面是岛礁之争,实则是资源之争。越南每年至少从南海“抢”走一个大庆油田,令人叹息。
但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欲在南海集结深海空间站、大型核动力远程补给基地、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和新型水合物试采船,这“四大战神”来开发深水油气。
本期就来介绍四大战神之首深海空间站“龙宫一号”。
“龙宫一号”深海空间站,是由中船重工研制,它的外形很像一艘核潜艇,重250吨,长22米,宽7米,高8米。它可以深潜至2000米,这个深度已经超过了一些军用核潜艇的最大潜深。
它的动力来源于电能,水下航速为4节,标准排水量160吨。它可以载员12人,可在水下停留15至18天。同时,它还可以携带多类型水下机器人,多功能机械臂以及水下重型起吊装置。
当然,这只是我国深海空间站的雏形而已,未来我国将按照类似建设太空空间站的“三步走”策略发展深海空间站。
前两步的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舱的研制和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的研制已经全部完成,最后一步建设水下停留时间60天的深海空间站还在研制当中。
未来中国的深海空间站将会实现潜深一万米、水下停留一个月、载员33人,并且支持核动力系统。在体积上也要翻一番,长达60米、宽16米、型高达到10米。
研制出1500吨级和2500吨级的深海移动工作站才是我国的终极目标。
与太空里建设空间站相比,深海空间站建设有独特的难点。
首先是海水压强问题。由于要在超过1000米的水下深度运行,空间站作为较大尺寸的容器其外壳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来克服超强的海水压力。
类似于太空中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时,也必须克服高压强带来的困难。
其次,在深海漆黑环境中,自身要满足长期的、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条件,这样才能保障在海底驻留的时间。
再者,必须做好材料防腐工作,克服海水对空间站和相关设备的巨大腐蚀作用性。
此外,深海通讯、深海应急救援和保障等工作也都面临特殊困难,只有取得技术突破,才能切实做到万无一失。
深海空间站投入使用以后,会像“天宫”和“神舟”一样与深潜器配合进行水下作业。
有了自持力强的水下空间站,将对我国挖掘深海资源产生一臂之力。作为深海移动工作平台,深海空间站将对于我国的油气开发,海底地形勘探,海底旅游观光以及海洋生物的研究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它还可以为海面,海里以及海底的设备提供输送、维修、通信、救生等服务。
更重要的是,深海空间站还可以为国防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我国领海遭遇攻击或者是需要防御,深海空间站都可以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地形探测能力,为国防提供坚实的后盾。
我国在研制深海空间站的同时,还在大力发展衍生品,即可以往空间站运输人员物资的载人潜航器。
在去年秋季,中国最新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航器下潜至10909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
要知道当初的“蛟龙”号潜水器并非纯国产,它的钛合金耐压壳体是外国厂家根据我们的设计图加工的,而“奋斗者”号的钛合金壳体是纯国产的。
所以这次潜入成功不仅仅是刷新了数字记录,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加工技术更上一层楼。若是将“奋斗者”比作是我国的神舟飞船,那么“龙宫”则是海洋里的“天宫一号”。
对于军迷来说,深潜工程的稳步发展则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惊喜:虽然钛合金的加工难度很高,价格也十分感人,但毕竟耐压性与强度都特别好。相信未来中国海军也能用上钛合金打造的核潜艇,在大洋深处维护世界和平。
从国际局势来看,各国已经从太空争夺战发展成为了深海争夺战。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和美国之间就展开了。
在1965年,美国研制出“NR-1”深海空间站,身长为45米,最大排水量可以达到400吨,最大潜深可以达到1000米。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能获得动力,在海底可以停留20天左右。
之后,苏联不甘落后,一口气研制出了三款深海空间站。第一款相对落后;第二款曾在海军服役,具体数据至今都没有被公开;第三款于2003年下海,排水量为1600吨,最大潜深为6000米,可载员25人。
虽然这两个大国都很早开始了深海空间站的研制,但是他们的发展相对缓慢。
当美国专家知道,我国的水下龙宫这个设备后,他们不敢相信,扬言道:我们竟然输了?
虽然我国起步都晚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厚积薄发,已经在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开发南海之路任重道远,但我们已经看到一个绚烂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