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不关心军事的人也或多或少了解过,黄铜子弹的名声。
近期有不少人发现,我国怎么在用塑料做子弹!
“塑料做的子弹壳,靠谱吗?”“难道说我国没有铜了?”
黄铜:工业脊柱,易用难求
我国是有铜的,但储量有限。全球储量8.7亿吨中,中国已探明铜储量仅占有4%。
而且中国产的铜矿,质量差,提炼难度高。
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几乎所有现代工业领域都离不开铜,这就导致我们的铜进口量,基本占到了全球铜产量的50%。
我国每年产子弹20亿,如果都用黄铜,无疑会拖慢经济发展的脚步!
所以新式子弹壳的开发势在必行。
其实关于弹壳,各国军工专家曾尝试过多种方案。其中,无壳弹一度被寄予厚望。
无壳弹取消了传统的金属弹壳,将弹头和底火直接嵌入火药柱两端,理论上可以大幅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但最终由于无壳弹的种种缺陷,G11项目不得不黯然下马。
一种新材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塑料。
廉价而普通?可靠还环保!
在无壳弹方案受阻后,军工专家们将目光转向了另一种材料——塑料。
塑料,这种看似廉价且普通的材料,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美国陆军正在推进的“轻量化轻武器技术”(LSAT)项目,就将塑料子弹列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每年生成众多塑料垃圾,若能予以回收用以制造子弹,不但能化解弹壳材料之困,还能化废为宝,实乃两全之举。
当然,塑料子弹壳的制造工艺并不简单,需要精确控制熔化、塑形和冷却等一系列过程,对技术水平和设备精度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但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推出了相当成功的产品——湖南兵器工业集团研发的12.7毫米穿甲燃烧弹。
12.7 毫米穿甲燃烧弹的弹壳系由高分子塑料打造,其外观呈乳白色。
相较于传统的金属外壳,塑料子弹的优势可谓一目了然。首先,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轻便”。
以54式12.7毫米重机枪穿甲燃烧弹为例,采用塑料弹壳后,重量可以减轻20%。
20%,其实这个数字相当不错。
假设一场战场中,双方的运输能力一样。
对方只能携带一万发子弹,而我们多携带的这两千发完全可以让敌人感受绝望。
其次,塑料子弹能够有效降低枪口闪光亮度和枪机噪音。在夜间作战或需要隐蔽行动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何况从战略层面上看,塑料子弹的意义远超其本身的性能提升。
不过塑料子弹也不是没有缺点。
塑料子弹的气密性不如黄铜子弹,在高膛压或连续射击时,射击精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且塑料子弹的底火材料仍然需要使用金属,在极端环境下,例如高温、高寒、高湿等条件下,塑料子弹的性能是否稳定,是否会发生变形或失效?
上坡总是不容易。相信随着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将在不久后,研制出性能更优异、更可靠的塑料子弹。
我相信中国科研人员的能力,一定可以研发出合适的塑料子弹!
主要还是看材料特性,起码要抗高低温。
极端低温下会不会发碎。
不要拿着国家科研的钱骗我们没有文化的人
只要能杀人,管他是铜的还是塑料的,就算储量再多,也不能像歪果仁那样挥霍无度、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