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增专业揭秘:
2024 年,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两大重磅新增专业:
中国古典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内首个以 “中国古典学” 命名的本科专业,培养精通古代语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的学术新锐。学生将系统学习《诗经》《史记》等典籍,兼具国际视野,适合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学子。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社会科学试验班):依托信息资源管理、统计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优势,培养数据驱动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与腾讯、阿里等企业合作紧密,就业前景广阔。
此外,学校新设法学 — 劳动关系(全球劳动治理)实验班,融合法学与劳动经济学,聚焦国际劳工标准研究;筹备中的严济慈物理学菁英班,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培养科研领军者,提供海外交流与课题经费支持。

二、学科实力: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 “天花板”,人大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斩获 9 个 A + 学科(理论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第五轮再攀高峰,顶尖学科数量全国领先。但它并非文科生的 “独角戏”:
理科突围:物理学系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实验室,数学学院开设 “数据计算及应用” 专业,人工智能学院与高瓴资本联合培养 AI 人才,近三年理科就业率达 92%。
交叉创新:19 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如 “法学 + 经济学”“哲学 + 数学”)、跨校三学位项目(中意美管理学),打破学科壁垒。2024 年,超 30% 本科生入选拔尖计划,在 “AI + 人文”“数字经济” 等领域展露锋芒。

三、招生政策:
2025 年,人大在 2024 年扩招基础上继续增加本科名额,重点投向三大方向:
AI 与智慧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扩容;
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学、国学专业强化师资;
全球治理人才:涉外法治、“小语种 +” 培养体系。
录取规则:认可全国性加分(最高 20 分),按投档成绩录取。高考改革省份需注意选科要求,如人工智能专业必选物理,中国古典学不限科目但侧重人文素养。

四、培养特色:
书院制双轨培养:六大书院打破传统院系边界,本硕博学生共享学术资源。例如,明德书院开设 “人文物理通识实验”“数字人文导论” 等课程,文科生可探索 AI 技术,理科生也能选修《论语》精读。
无门槛交叉学习:全校 16 个双主学位项目直接通过高考招生,辅修专业无绩点限制。2024 年,35% 学生同时修读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20% 通过 “PPE 实验班”(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直通国际名校。

五、就业前景:
深造率超 60%:国内升学 80% 进入清北人,境外留学 70% 赴世界前 50 高校。
就业流向:45% 留京,20% 赴长三角,10% 投身粤港澳大湾区。2024 届毕业生中,32% 进入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12% 入职外交部、央行等国家机关,15% 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薪资竞争力: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起薪超 25 万元 / 年,法学、金融学专业平均薪资达 18 万元 / 年。

六、给家长的报考建议
明确兴趣定位:
人文社科见长的学生:优先选择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全国前三);
理科思维突出的学生:可考虑统计学(A+)、人工智能(与微软合作实验室)。

善用官方工具:
招生小程序 “相聚在人大”:查询专业详情、模拟志愿填报;
各省招生组:高考出分后提供一对一咨询(如湖北组钱明辉教授团队)。

结束语:
中国人民大学不仅是文科生的学术殿堂,更是理科生突破天花板的跳板。它用 “传统 + 创新” 的双重基因,为每个学生提供 “跨界生长” 的土壤。如果您的孩子心怀家国情怀,兼具探索精神,人大或许正是他(她)通往星辰大海的起点。
附表:复旦大学专业推荐

(正文阅读已完成,点个关注吧,让我们不说再见)
-

-
来源|图片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综合整理。(声明:“@冯博聊升学”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并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作者介绍】
冯 博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部主管一级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 著《新高考一图通》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成长起航栏目升学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