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洪学智脱下30年军装离开北京,老同志耳语:你沾彭总光了

正史笔记 2023-02-11 17:57:27
前言

1960年初,洪学智脱下了他穿了30年的军装,离开了部队,前往吉林省就任农业机械厅厅长。当时有位老同志在送别时,悄悄对洪学智耳语道:“你沾彭总的光了!”

洪学智当然知道这位老同志是什么意思,但他却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把腰杆一挺,说了俩字:“荣幸!”

洪学智

“不用怕!报告我来打,板子我来挨!”

1987年12月30日,军委办公厅的礼堂里正在举行“团体拜年会”。同时,新上任的军委负责人要与大家见面讲话,台下坐满了人,大家都在等待着他的出现。

不一会儿,有一个高大的人影出现了,只见他掀开了门帘,缓步走了进来。这个人就是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

看到洪学智进来后,礼堂中顿时发出了潮水一样的掌声,洪学智微笑着点了点头,大家的掌声便更热烈了。

在工作人员的邀请下,洪学智走上了主席台。就在即将登上最后一个台阶时,洪学智突然自言自语说:“这上台就要想到下台呦!”底下的人听到这句话,纷纷笑了起来。

洪学智向来如此,喜欢说一些歇后语和俏皮话,但有的时候,他的话看似活泼,其中却有很深刻的道理。

洪学智

自1980年1月,洪学智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已经过去将近8年了。想当年,洪学智回来后第一次与大家见面,在施政演说中,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既是老兵,又是新兵。“军委让我二次回总后,我知道,这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洪学智心里很清楚,此时的他是个过渡人物,将来还是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的,但既然在位,就不能当个“维持会长”,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洪学智说:“党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就要干好,要交个好班。你们见过牛拉犁吧?不管地怎么硬、犁怎么重,总是闷着头,一拱劲儿地往前拉。我们呐,就得要有一股牛劲儿!”

这次见面会开得既严肃又活泼,大家第一次见识到总后勤部长的幽默与远见,纷纷表示一定会跟着首长好好干。

会后,洪学智叫来了各部门的领导来开会,没想到听了大家的汇报,他却发了火。

洪学智

“工作要上去,机关要下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的意见从现在开始,机关干部每年要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二的人下到部队里去,随时随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今年呢?要多下,带着录相机,过了年就走!”

为实现军委首长提出的“争取三五年改变后勤面貌”的要求,1982年春节刚过,总后勤部就组织了225名干部,洪学智率领调查组,带着录像机,展开了一次我军建军史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手段最强的一次调查。对边海防部队的后勤供应保障工作,还有全军的营房、仓库等后勤工作展开了大调查和整顿建设。

这次调查工作进行的非常成功,聂荣臻看到洪学智派人送来的录像后,了解到边防战士的艰苦,不禁湿了眼眶;杨尚昆看到录像后多次称赞,以前都是口头汇报,现在看到了录像印象才会深刻!

杨尚昆

调查结束后,洪学智给军委办公会议提交了解决边海防问题的报告,杨尚昆也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提到了拨款事宜:一致同意拨4亿4千万元,力争1984年全部完成。邓小平收到信后大笔一挥,表示同意。

可是,经过严密的规划和计算,洪学智发现,想要彻底解决边海防后勤建设问题,共计需要用款6亿五千万元,如此一来就超过了原计划的2亿元,这可怎么办呢?

不用怕!报告我来打,板子我来挨!

洪学智下定了决心,三年规划一定要高质量完成,拨款的事情他会想办法解决。

洪学智

很快,三年时间过去了,随着洪学智的不断督促、检查,喜报一个个传来,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谨慎负责的心:“不要光用耳朵,能用眼睛的要多争取用眼睛。”

1985年夏天,洪学智本应去北戴河避暑,但他却一直惦记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军营的后勤工作。当时这两个地方刚到了一批新设备,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恰好天气预报说,再过几天,有两场台风会经过大连海面,洪学智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上,准备去海洋岛检验设备的质量。

到了海洋岛,洪学智突然提出要见一个人:“把你们营长刘春瑶找来!”

大家听到这个名字纷纷感到很奇怪,洪学智怎么知道他的名字呢?

原来,就在3年前,工作组来岛上调查的时候,这个名叫刘春瑶的营长当场“叫了苦”,心直口快地说出了营部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战士们迫切的需求。不过对于工作组的人员,他却不抱什么信心,半开玩笑地说:“这些困难我们已经反映多次了,结果都是嘴上抹石灰,白说。这次估计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洪学智得知这些话后,便记住了这个叫刘春瑶的营长,所以这次来就点名要见他。

洪学智

见到刘春瑶后,洪学智直接询问:“三年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刘春瑶热泪盈眶地说:“解决了!都解决了!谢谢首长!”

“你谢我?我还要谢你呢!”洪学智握着刘春瑶的手说,“就是因为你这个营长敢讲真话,我们的工作才能好好开展,战士们才能少吃点苦,是我这个后勤部长对不起他们……”

洪学智就是这样,时刻把战士们放在心上,而他之所以能够深刻体会到战士们的不易,也和他年轻时的一段革命经历有关。

洪学智

关于后勤工作的早年经历

在大别山北麓的安徽金寨县,有一个贫民家庭,共和国将军洪学智就是从那里出来的。

1929年,洪学智参加了革命,和新中国所有的优秀将领一样,洪学智在千百次战火的磨炼中,掌握了优秀的指挥能力和作战技巧。

洪学智的第一次负伤是在苏家埠战役中。当时,他们所在的部队开启了多次冲锋,其中第一仗,重机枪连连长中弹牺牲了,第二冲锋刚开始,新任连长又牺牲了,到了第三仗,洪学智被任命为新的机枪连连长。在之后的一次冲锋中,洪学智不幸负伤,敌人的子弹打在了他左胸的肺叶上,导致他从山上滚了下来。被送到医院后,人们本来都看他流血过重,可能救不活了,但恰好当时有一个敌军的医生被俘虏了,这个医生随手从口袋里摸了两片药,喂给洪学智,没想到竟然很快止住了血,把洪学智救活了!

洪学智画像

1935年3月,洪学智随红三十一军开始长征,不久又随红四军南下川康边,期间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在部队行进到黑水、芦花时,红四军突然接到了中央红军的指示:中央纵队马上就要经过这里,希望红四军准备好粮草,做好迎接收容工作。

洪学智收到指令后,立刻组织相关部门,连夜打开了几个反动寨子,筹集了几万斤粮食和几百只牛羊。等中央纵队来到的时候,红四军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对此,刘少奇十分激动地表扬了洪学智。

次年初夏,洪学智再次为红二、红六军团送来了粮食、鞋衣、帐篷等物资,由于他的及时,挽救了不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要知道,当时洪学智所在的位置是非常危险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国民党的长期反动统治,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的矛盾很大,筹粮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洪学智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为长征中我军两次艰难会师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洪学智

对于洪学智的两次后勤保障,中央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表扬,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也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志愿军后勤部长和两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长的职位。

抗美援朝中军功赫赫的后勤司令

1950年8月,时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洪学智,冒着酷暑,奉叶剑英之命前往北京汇报工作。没想到,一到北京站他就被邓华“送”上了抗美援朝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洪学智依然负责着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兵,而我军则是1个后勤人员供应6到10个兵,如此巨大差距下,志愿军的后勤供给工作是非常难做的。

洪学智身为志愿军副司令员,身上的担子非常重。1951年7月,敌军趁着朝鲜北部发生了水患,对我后方发动了一场空中封锁战,试图切断我军后方运输线。总司令彭德怀当即对洪学智发出军令:“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打赢它!”

彭德怀

这段日子里,洪学智绞尽脑汁,昼夜工作,根据敌人的动向,不断改变战略战术,发明了“顶牛过江”、“片面运输”、“水下桥”等运输方法,建立了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在洪学智的指挥下,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彭德怀对洪学智提出了表扬。战斗结束后,苏联专家也对洪学智发明的运输战术提出了高度赞赏。

除了做好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洪学智还在朝鲜战场上救过两次彭德怀的命。

当时,洪学智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分管后勤、司令部特种兵和部队的防空问题。考虑到敌机可能随时会攻击司令部,洪学智和邓华商量,最好先给彭总修一个防空洞。谁知,就在工兵干活的时候,施工的炮声惊扰了彭德怀,彭德怀得知这是在给自己修建防空洞,当场发火表示,自己不需要防空,然后就把部队撵走了。

不过洪学智可不怕彭德怀发火,这边彭总进屋了,那边他让工兵部队该修还是继续修。可等防空洞好不容易修好了,彭德怀却说什么都不愿进去,他把头一扭,直说:“我不怕美国飞机,没事!”

彭德怀

为了让彭德怀顺利进入防空洞,洪学智想了一招。他十分了解彭总的习惯,指挥志愿军作战,彭德怀每天都要看地图,于是他就把彭德怀所有的地图都拿到了防空洞。这下彭德怀就在大家的连推带拉之下,终于进了防空洞。

结果就在彭德怀进入防空洞的第二天,就发生了严重的轰炸事件。也是在这次事件中,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遇难。彭德怀因为当时在防空洞中,逃过一劫。

这件事后,彭德怀一天没有讲话,他像雕像一样独自坐在防空洞中思考着什么。晚上,洪学智进去喊他吃饭,彭德怀终于抬起头来:“洪大个子,我看你这个人还是个好人啊,今日不是你,老夫就休矣!”

后来还有一次,是在1951年4月的时候,敌军扫射志愿军司令部。眼看彭德怀的房子被敌机的子弹击中,事后彭总却安然无恙。原来就在这天之前的晚上,洪学智下令让工兵给防空洞口装了一个三角形的隐蔽墙,上面堆得全是沙袋,结果次日敌机就发动了攻击,还好有这些沙袋做保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洪学智用他的机智和细心,救了彭德怀两次。

彭德怀

1951年,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最高的一级国旗勋章后说:“如果真的要论功行赏的话,得勋章的应该是洪学智。”可见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共产党员到哪里都得有个党员的样子!”

1960年初,洪学智脱下了他穿了30年的军装,离开了部队,离开了北京,前往吉林省就任农业机械厅厅长。当时有位老同志在送别时,悄悄对洪学智耳语道:“你沾彭总的光了!”

洪学智当然知道这位老同志是什么意思,但他却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把腰杆一挺,说了俩字:“荣幸!”

1971年,洪学智来到农场劳动。看着一望无边的稻田,洪学智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他的老家也有农田,只是没有这里广阔。看着天上的白云,洪学智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人和祖国,不就是白云和高山,庄稼与土地吗?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来,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嘛!共产党员到哪里都得有个党员的样子!

于是,洪学智又开始发挥他的后勤特长,在农场种菜、养鸡、磨豆腐,增加副食品的生产。当时年近60岁的洪学智,甚至能把快200斤的麻包扛起来就跑,看得周围的小青年都吃惊,洪学智却说:“咱这是扛炮弹的肩膀!”

洪学智

1975年,洪学智得知中央要为贺龙举办追悼会,马上告知他的爱人、红军战士张文,表示自己要去北京参加追悼会。

其实当时洪学智并没有收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但他执意要去送元帅一程。他对妻子张文说:“没通知也得去!我得去给他鞠个躬!”

妻子问他以什么名义去?洪学智坦然地说:“老部下,老战友,元帅帐下的一个兵。”

这天晚上,洪学智买了张硬座票,连夜去了北京。在贺老总的追悼会上,洪学智和众多老战友们一起,向大家敬爱的元帅深深地鞠下了躬……

1977年8月,洪学智重回部队,领导军工战线,全面恢复生产秩序。

1980年1月,洪学智再任总后,他励精图治,认真工作,很快改变了全军后勤面貌。

1987年,洪学智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为军队全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值得一提的是,洪学智生前曾两次获得上将军衔,其中一次是1955年,一次是1988年,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仅此一例。

洪学智与妻子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洪学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作为一代名将,洪学智真正做到了戎马一生,无愧于党!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