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景点介绍

勤动饭桶 2024-10-30 21:02:22

冉庄地道战景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一、历史背景

1、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作战,被称为冉庄地道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

2、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初期,村民出于单纯防御目的,于1938年开始,各家各户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俗称为"蛤蟆蹲"。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渐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的雏形。随着经验的积累,地道由双口洞逐步发展成多口洞,洞身也逐步延长。在抗击日军的同时,边打边挖,最终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道网。

二、建筑特色

1、结构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总长达32华里。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从用途来看,可分为战时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的民用地道两种。

地道内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厨房、陷阱和厕所,并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地道口设于屋内墙根、地面、牲口槽、风箱底、炕面、锅台等处。地道还与水井相通,既作气眼,也可取水排水。冉庄村重要路口,修筑了高房工事7处,地堡14个,庙宇工事6处,碾子工事2处,暗枪眼8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工事与地道相通,既能监视敌人,又可射击敌人。在敌人必到之处,埋有地雷,形成了村落战、地雷战、地道战相结合的战术。

2、特点

冉庄村的高房、院落、地道“三相通”,明枪眼与暗枪眼相交叉,高房与地平堡相交叉,墙壁内火力与地平堡火力相交叉,同时还具有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五防”特点。

三、主要景点

1、冉庄十字街

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是地道的交通枢纽,通往四面八方。地下设有指挥部、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暗枪眼若干。古槐北侧为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西南隅房顶为高房指挥中心,并有高房工事通夹壁墙至地道,地道口为墙根壁地道口。在1950年,冉庄民兵曾以实战的形式迎接来自3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外国青年代表参观团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附近有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叫做“卡口”,因为比较矮小,在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外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就很容易被消灭。

2、关帝庙

位于冉庄十字街西,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曾在此办公,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冉庄共有2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正规军。在关公神台一侧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地道口——地平面地道口。电影《地道战》中的假武工队来冉庄刺探地道斗争情报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通往战斗地道的四面八方。

总之,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以弱胜强伟大创举的典范,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二战奇迹。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冉庄地道战景点,不仅是一处红色旅游胜地,更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