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可以说是我国的特色群体之一。我国早期建国以来,一直以农业为本。以当时的社会情况为背景,刻踏实勤劳的基因被深深刻在那个年代的人身上。他们生活艰苦,但一直心怀希望,努力为生活拼搏。
当时的许多人并没有读书的条件,为了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了城市中独树一帜的“农民工”群体。但随着年岁渐长,社会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各地先后发布了农民工的“清退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何颁布农民工的“清退令”?在灯红酒绿,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人影憧憧的繁华都市,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衣着朴素,每日往返于工地和宿舍,吃着简单的三餐,住着简单的样板房。他们大多拿着最低的工资做最累的事,好几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因为打工生活过于辛苦,为了防止很多农村老人为了每月那微薄的工资,辛苦在工地卖命,因为想保障老人的基本身心健康,各地开始大量清退大龄农民工。
出发点是好的——
其一,是考虑到农民工年纪渐长,身体机能不如盛年时期,过度的体力劳动会导致老人身体健康受损,让更多生活本就辛苦的农民工遭受更多折磨。
其二,是农民都外出务工了,农村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呆在农村,纷纷前往大城市为自己的前途拼搏。年轻人流失,社会也需要年轻的生命力,只能寄希望于年长一点的人回家务农,帮助缓解农村耕种者的减少。但事实又是否如想象中一般顺利?
农民工的反应剖析清退令一经发布,并没有如想象中一般引发农民工回家的热潮。他们千方百计的隐藏年龄,不惜去染黑白头发、办理虚假证件伪造年龄,使尽浑身解数要留在工地继续打工。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过度劳累会让身体机能受损,当然也不是不想回农村务农,他们出此下策实在是迫不得已——
第一,使接近6000万农民工面临失业。这些背井离乡来大城市打工的人,从小过的便是辛苦日子。年轻时家里没有条件供他们读完书,长大之后只能卖自己的一身力气。多少家庭的父亲是农民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依靠他们并不宽阔的肩膀生活,他们哪敢失业,哪敢因为病痛就不去工作?迫不得已的选择罢了。
无钱可赚是这群人最怕遇到的事,他们的打工生涯也很难富裕起来,但日子起码还有盼头。若是强迫他们回家,他们没有太多存款,也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更没有养老保险,社保,养老金,生活压力只增不减,他们并不能一走了之。
第二是农民工其他家庭成员负担的增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年迈的父母有了小病小痛都不愿意告诉子女,不想让他们操心,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生活负担。将心比心,每个适当年纪的农民工也有子女,他们也是这样为子女操劳的老人。
在工地的日子虽然辛苦,风餐露宿,夙夜不眠,他们起早贪黑却从不抱怨,不放弃,因为这也是他们能用自己的力量向生活讨来的体面。就算是累得席地而眠,也没有人会看轻他们,他们也凭借这点辛苦,能体面地生活,减少儿女的负担,哪个父母不是这样期盼着?
清退令在他们看来,就是要剥夺他们的这份体面,让他们四肢健全却不能自食其力,他们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如何缓解僵持的局面?所有的政令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农民工的清退令也是从大局出发的考量。但大局和个体密不可分,若是想真正做到农民工的清退,应该要做到:
首先,是“清退令”实施的力度暂缓,并不搞“一刀切”。工地确实危险,想保护老年人的人身安全也在情理之中。清退空地老人,可以适当放宽保安、保洁等相对轻松岗位的招聘,给失业老人留一条路走。
第二,是提高养老金和清退费用,让农民工有回家的底气,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结语一味地坚决推行“清退令”容易引起反噬。推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真正看到农民工的生活中去,体谅他们所坚持的,补贴他们所缺少的,若是政策到位,很少会有人一味地坚守在工地,工地也会吸引年轻的生命加入,而不是像如今的年轻人一样,觉得在工地搬砖是一件掉份儿的事。
关于这次农民工的清退令,你怎么认为呢?
放心!以现在的人口负增长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要不然干嘛要推迟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