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中最能打的可不是楚云飞,而是傅作义(就连亮剑世界里,楚云飞见到傅作义,都会毕恭毕敬),解放战争结束后,傅作义却比老长官阎锡山官位更高。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决裂要从两人谈起,一位是张学良,另一位是蒋委员长。两位超级猎头以一顶官帽、多穿“一件棉衣”来推动此事。
张学良与傅作义可谓不打不相识,傅作义偷袭拿下涿州城时,离张作霖北京城仅150余里远,吓坏张作霖只得派遣其子张学良前来解救。张学良集中兵力十倍多,也将坦克和毒气弹打得很厉害,他也架势飞机轰炸奉军阵地(我没有写错字,少帅空也没有辨别方向,就炸死在自己的位置上)。纵观涿州之战,傅作义打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国闻名的后卫,张学良也成为背景板。涿州之战结束后,张学良并没有一点气恼,相反他非常赏识傅作义,并在傅作义入狱时代替阎锡山向傅作义发放津贴。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在大连战败,张学良曾获得处理晋绥军之权。张学良便将傅作义的35军编制送交傅作义,不仅要傅作义担任军长,而且要傅作义自由挑选下属,使傅作义迈出另立山头的关键步骤。傅作义在涿州与张学良的大战中,已担任第四师的师长,在北伐与中原大战中,阎锡山还将傅作义升任第五军军长一职,从表面看来傅作义只是平局调的人物。但是傅作义第五军军长下了两个师,第9师师长就是日本士官军校毕业的吴藻华,老哥打仗能力平平,但是资历却非常老,与阎锡山同时期毕业,按民国军界惯例,属傅作义元老;骑兵第6师师长为保定军校第5期毕业生杨兆林与傅作义同时期毕业,二人傅作义均无法调。傅作义是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手下12个军的军长。中原大战中,阎锡山又派张荫梧为第四路统率,瓜分傅作义指挥大权。
但是张学良整编晋绥军的时候,晋绥军就成了第32军,第33军,第34军,第35军四支军队,而这四支军队中的另外三支军队却被张学良一再折腾,唯独第35军屹立不倒。1931年8月18日,还是在张学良的倡导下,傅作义当上了绥远省主席,有了自己的地盘。傅作义不仅仍维持编制,而且还有权自由选择下属,其小山头由此成型。
阎锡山出走大连时,傅作义声望大增。阎锡山派遣徐永昌取代他执掌政权,徐永昌在太原找到许多“拥护赵戴文”和“拥护傅作义”口号。老赵同样来自山西五台,后又担任监察院院长(和国务院院长平局级)。他是阎锡山倚仗和依靠的同乡,傅作义并非五台人,又得到张学良的优待,引起阎锡山内心的极大不满,他回到山西以后,特地为傅作义量身订做许多“小鞋”。抗战爆发时,阎锡山连失去太原的罪责都算在傅作义身上。
傅作义战斗力与经历也为蒋委员长所见,1938年傅作义特地把委员长调离阎锡山第二战区,调往第八战区,作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继续掌握绥远地区的军政大权。傅作义部的军事开支亦都归咎于蒋委员长的败笔,委员长与阎锡山相比倒是落落大方不少,抗战时期阎锡山手下在山西家乡两年才领有棉衣一件,傅作义向委员长汇报之后,委员大手一挥,给出一年换件棉衣的准则。傅作义老部下孙元峰、董其武也分别在绥远建立了军(暂三军和暂四军),傅作义集团整整拥有3个军的编制,也有绥远国民军与骑兵第三师作为补充部队使用,其兵力略弱于阎锡山直属部队,实际兵力为十三万人或十四万人。
傅作义虽同样来自山西,但其成长壮大却是张学良与蒋委员长共同促成,解放战争后期其地位甚至超越阎锡山,又与美国人来往,达到民国军头之极致,可惜当时离四野入关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