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回收再上桌?杨铭宇黄焖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外卖员发声

江语熙 2025-03-12 23:26:32
‍‌‌‌‌‍‌‌‌‍‌‌‌‍‌‌‌‍‌‌‌‌‌‍‌‌‌‌‍‌‌‌‌‌‍‌‌‌‌‌‌‍‌‌‌‌‌‌‍‌‌‌‌‍‌‌‌‍‌‌‌‌‌‌‍‌‌‌‌‌‍‌‌‌‌‍‌‌‌‍‌‌‌‌‍‌‌‌‌‌‍‌‌‌‌‍‌‌‌‍‌‌‌前言

曾经风靡全国的杨铭宇黄焖鸡近日陷入食品安全风波,多家加盟店被曝存在剩菜回收再售卖、发酸食材继续使用等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

媒体暗访记录下的画面让无数消费者倒吸一口凉气,而多位外卖小哥的集体爆料更是揭开了这一品牌难言的"黑幕"。

这些令人作呕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驱动?作为年销售额数十亿的餐饮巨头,为何会在食品安全底线上栽了跟头?

"回锅"的不只是菜,还有你的胃

媒体的镜头堪称一把照妖镜,将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多家店铺的阴暗角落照得一览无余。

存放多天的食材已经发酸变质,店员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使用,顾客吃剩的食物被收回厨房,"洗洗再上"成了不成文的规定,隔夜发黑的牛肉加上一点色素,摇身一变就成了"新鲜牛肉"。这哪里是在烹饪美食,分明是在调制毒药。

"黄焖鸡是我最不建议点的外卖",一位送餐多年的外卖小哥不经意间透露出这句话,顿时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大家知道吗?那些被退回的外卖,有的就直接收拾收拾再卖给下一位顾客",另一位骑手道出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外卖小哥的爆料仿佛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公众对杨铭宇黄焖鸡的全面质疑。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绝非偶发事件。翻开杨铭宇的"黑历史",去年9月就有网友反映在郑州一家门店用餐后多人出现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

企查查显示,曲阳县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快餐店、巴林右旗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快餐店等多家门店曾因加工间不清洁、餐具检验不合格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积习难改,病入膏肓,杨铭宇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就如同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只等着爆发的那一天。

最讽刺的是,杨铭宇的品牌宣传语竟是"溯本求源,食材好食才好"。这话若是被那些正在肠胃翻腾的顾客听到,怕是比吃了苍蝇还要难受吧。

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辜负,挽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位网友愤怒地写道:"我曾经的最爱,现在想起来就胃里翻江倒海!"这样猛烈的抨击背后,是无数顾客从忠诚到背叛的心理轨迹。

2700多家门店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铭宇黄焖鸡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一整套失控的加盟体系。

从2011年成立至今,短短十余年间已在全国开设2700多家门店,遍布500多个城市,如此神速的扩张令人瞠目,这种"轻资产重扩张"的模式看似商业奇迹,实则暗藏隐患。

一个只有10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如何监管数千家遍布全国的加盟店?这就像一个人想要用一双手同时弹奏千架钢琴,除非他是千手观音,否则必定顾此失彼。

杨铭宇品牌官方曾宣称"安排各地区负责人巡查加盟店卫生状况",然而这套机制却如同纸老虎一般,徒有其表。

一位曾在杨铭宇加盟店工作的员工不无嘲讽地说,所谓的总部检查不过是一场过家家,检查前店长会提前通知大家打扫卫生,检查人员来了转一圈就走,连厨房深处都懒得瞧一眼。

更有甚者,许多加盟店会拿出一笔"接待费",请检查人员吃顿饭、唱个歌,检查结果自然就变得美妙起来。就这样,一份看似严格的检查报告背后,掩盖了多少不忍直视的真相。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食品经营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上岗,可在杨铭宇的多家门店内,这条基本规定形同虚设。

招聘广告上明确写着"无需健康证,可直接上岗",一位刚入职三天的员工竟然就被安排处理食材,这位从未接受过食品安全培训的年轻人,将双手伸向顾客的餐盘,这画面令人不寒而栗。

"手上有伤口没关系,戴个手套就行了",一家加盟店店长如是说,这种对食品安全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如果说总部的监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一线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则是"两眼一抹黑"。有店员甚至直截了当地表示:"顾客吃出问题是饭店的事,和干活的员工无关。"这种甩锅心态,反映出从上至下的责任意识缺失。

道歉容易整改难,杨铭宇能否起死回生?

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杨铭宇迅速发表了千字道歉信,态度看似诚恳,内容却如同照抄模板。

"对于涉事加盟门店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向广大消费者致以最深切的歉意",这样的话听起来熟悉又陌生,仿佛每一家出事的餐饮企业都在使用同一份危机公关脚本。

随即,四项整改措施接踵而至:涉事门店永久关闭、全国门店深度排查、全员强化培训考核、监督机制透明化,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创新。

在中国餐饮业,关店、排查、培训、监督早已成为食品安全事故后的标准三步走,消费者对此司空见惯,如同听了千百遍的老故事,难以激起任何情感波澜。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被动整改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就像一个反复发烧的病人,每次只吃退烧药而不查明病因,注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发。

回望杨铭宇的成长历程,不禁令人唏嘘,这个从小作坊起步的品牌,曾经是无数餐饮创业者的标杆,被誉为"中国餐饮品牌成功典范的连锁企业",十余年间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发展为拥有2700多家门店的餐饮帝国。

一将功成万骨枯,杨铭宇的崛起史写满了无数创业者的心血与汗水,这无疑是中国餐饮业的一段传奇。然而,一场食品安全风波,却足以让十年积累的口碑顷刻崩塌,应了那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

尤为讽刺的是,杨铭宇董事长曾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地宣称"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句话如今看来分外刺眼,就像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背地里却干着龌龊勾当。

企业的道歉能否获得消费者的原谅?一个品牌的声誉是否能够重建?这不仅取决于整改措施的落实程度,更取决于企业能否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

杨铭宇的危机,折射出中国餐饮业在快速扩张中普遍面临的治理难题,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赢回几乎比登天还难,那么,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当心你的餐盘,消费者如何避开"食品陷阱"

在杨铭宇黄焖鸡的事件中,消费者俨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然而,与其坐等监管部门和企业整改,不如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

火眼金睛是消费者的第一道防线,进入餐厅前不妨多留心观察,服务员的指甲是否干净,桌面是否有油腻残留,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后厨的真实状况,这就如同古人所言"见微知著",从小处判断大局。

餐盘端上来时,多看一眼食材新鲜度,闻一闻是否有异味,这不是挑剔,而是对自己健康负责,可笑的是,有些消费者为了一时口福竟宁愿掩鼻吞食,这种对健康的漠视无异于饮鸩止渴。

遇到食品问题,拍照取证是关键一步,很多人不知道,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问题可要求商家十倍赔偿,一份60元的黄焖鸡可索赔600元,这比起默默承受损失要明智得多。

社交媒体已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力武器,一条爆料视频可能获得千万次播放,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这种网络暴风眼效应,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拥有了监督的权力。

在技术层面,一些城市已开始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模式,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餐饮企业后厨,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通过手机查看实时厨房画面。

这种透明度极大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让暗箱操作无所遁形,就好比后厨安装了一双无形的"上帝之眼",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厨师和服务员。

与此同时,多地正在建立餐饮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违规企业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还将被列入黑名单,在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受到全方位限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也在一些城市试点,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保险公司会先行赔付消费者损失,然后再向餐饮企业追偿,这种经济杠杆的引入,让餐饮企业不得不重视食品安全。

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的加入,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消费者监督、第三方评估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这种立体监管网络正在逐步建立。

面对纷繁复杂的食品市场,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毫无戒备,唯有理性消费,勇于维权,才能真正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毕竟,再美味的食物,也抵不过健康的身体。

结语

杨铭宇黄焖鸡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餐饮行业的警钟。从小作坊发展为全国连锁品牌不容易,但若在食品安全这条底线上失守,再大的品牌也会瞬间崩塌。监管部门的严惩、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的监督缺一不可,才能真正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希望杨铭宇能痛定思痛、浴火重生,也希望这次事件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进程。不过话说回来,你还敢点外卖吃黄焖鸡吗?也许答案已经在你的心里了。

1 阅读:295
评论列表
  • 2025-03-13 15:53

    只能说国内奸商太多,毫无底线,只知道怎么赚钱,黄焖鸡真的是从头看到尾,自己也蠢盲目赚快钱

    用户10xxx16 回复:
    主要法律对他们没什么卵用!最多也就是道歉完事!
  • 2025-03-13 10:33

    刷新人的认知下限。前一桌没吃完的,收拾收拾给一下桌的人吃。这是人干的事吗?加盟商关店就行了?处罚呢?赔偿呢?这种人枪毙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