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届常会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中国申报的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达44项,居全球之首。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它是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祈福纳祥、享受团圆和谐的重要日子,也是凝聚个人、家庭与国家情感的核心纽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已超越国界,成为被世界广泛接受和欣赏的文化符号。春节申遗成功,是对这一古老节日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赞誉。
春节申遗成功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意义重大。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所讲,春节具有很强的共享性,申遗成功后将引发更多人对中国节日的关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早在2006年,春节就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早些时候,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透露了将春节申报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计划,如今该计划成功实现,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和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付出。
中国还有许多像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随着越来越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认可,中国必将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