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独子贺鹏飞,买下瓦良格号送回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
1998年的一个普通下午,香港创律集团总部悄然迎来一位不寻常的访客。公司总裁徐增平一反常态,谢绝了所有来访,与这位神秘的海军上将密谈了整整三个小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会面,竟成为了中国航母事业的转折点。三年后,一艘庞然大物在大连港缓缓靠岸,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瓦良格号"。当时的徐增平已经债台高筑,而那位神秘的海军上将也已经离世。是什么样的对话,让一个商界大亨甘愿倾家荡产?那位海军上将又是谁?他们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突如其来的秘密会面
1998年3月的香港,春寒料峭。创律集团总部大楼前,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悄然停下。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位身着便装的中年男子。这位看似普通的访客,正是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贺鹏飞将军。
当天上午,创律集团的员工们发现总裁徐增平反常地取消了所有会面,办公室的门紧闭着。徐增平的秘书回忆,那天她接到通知,要求为一位特殊的客人准备会客室,但连对方的名字都不能询问。
贺鹏飞来访的消息,在创律集团内部仅有寥寥数人知晓。保安部的日志记载,这位神秘的客人在下午两点准时到达,直到傍晚五点才离开。整整三个小时里,徐增平的办公室外设置了临时警戒,连平日最亲近的高管都被挡在门外。
这次密谈的内容,直到多年后才渐渐被揭开面纱。就在会面的前一周,贺鹏飞刚刚从乌克兰返回。在基辅的尼古拉耶夫船厂,他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瓦良格号。这艘前苏联海军的未完工航母,正面临被拆解的命运。
会谈中,徐增平原本手头还有几个大型投资项目要谈,却被贺鹏飞带来的这个特殊任务彻底改变了计划。一张写有"2000万美元"的纸条,静静地躺在会议桌上。这个数字,正是乌克兰方面开出的底价。
徐增平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航海图。贺鹏飞站在图前,用手指划出了一条从黑海到中国的航线。这条航线要穿越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最后抵达中国。每一段航程,都充满着未知的挑战。
这场会面的最后时刻,办公室的门终于打开。工作人员看到徐增平的神情异常凝重,而那位神秘的客人离开时,脸上却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
第二天一早,创律集团就开始了一系列秘密筹备工作。徐增平召集了最信任的财务团队,开始清点公司的资产。一份注册在澳门的新公司文件被紧急拟定,这家名为"澳门志奇"的公司,将成为购买瓦良格号的名义主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创律集团的一些高管注意到,徐增平频繁出入香港多家银行,还数次飞往澳门。而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一笔巨额资金正在悄然集结。这些动作背后的真实目的,除了极少数核心人员,其他人都一无所知。
当时的报纸上,偶尔会出现关于前苏联军工资产拍卖的零星报道,但没人会把这些新闻与创律集团联系在一起。而徐增平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行动。
二、将军世家的血脉传承
1916年,在湖南省桑植县,贺龙将军的长子贺鹏飞呱呱坠地。那时的贺龙,还是一位带领农民起义的青年将领。贺鹏飞的童年,伴随着枪炮声和战马嘶鸣度过。
在贺鹏飞六岁那年,一场意外的分离改变了父子二人的生活轨迹。1922年,贺龙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围困,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不得不将贺鹏飞托付给乡亲抚养。这一别,就是整整八年。
1930年,已经成为红军将领的贺龙,终于在陕北找到了四处打听父亲下落的贺鹏飞。重逢时的场景被当时的警卫员记录在日记中:"老总看着长高了的儿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拍着他的肩膀。"
贺龙将军虽然戎马倥偬,但始终关注着儿子的教育。在延安时期,贺鹏飞就读于抗日军政大学。课堂上,他认真钻研军事理论;课后,常常能看到他在操场上练习射击和格斗。
1949年,年轻的贺鹏飞已经是一名步兵连长。一天,贺龙找到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是我贺龙的儿子,更要以普通一兵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句话,贺鹏飞始终铭记于心。
转折发生在195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贺鹏飞参观了青岛港的一艘商船。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海的经历,让他对海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年冬天,他主动申请调入海军部队。
在海军部队,贺鹏飞从最基层做起。他先后担任过船员、舵手、航海长。1960年,他被派往苏联海军学院进修。在那里,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航空母舰,也开始深入研究航母战斗群的作战体系。
1965年,学成归来的贺鹏飞被任命为海军某舰艇支队的支队长。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指挥的舰队创造了连续72小时不间断作战的纪录,受到海军首长的高度评价。
1980年,贺鹏飞晋升为海军副司令员。上任伊始,他就开始推动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每年春节,贺龙都会询问儿子的工作。在一次家宴上,贺龙说:"要让中国的军舰走向远海,保卫我们的海疆。"
贺鹏飞在位期间,力主发展远洋海军。他多次率团出访各国海军,考察先进的舰艇装备。在一份1990年的建议书中,他明确提出:"发展航母,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必由之路。"
1994年,一份来自乌克兰的秘密电报引起了贺鹏飞的注意。电报中提到,前苏联的一艘未完工航母正在寻找买家。这个消息,成为了贺鹏飞此后行动的导火索。
而此时的贺龙将军,早已在1969年离世。临终前,他曾对贺鹏飞说:"无论做什么,都要记住,你是为国家做事。"这句话,成为了指引贺鹏飞此后人生的明灯。
三、瓦良格号的命运转折
1991年12月26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这一刻,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停泊在尼古拉耶夫船厂的瓦良格号的命运。这艘原本计划成为苏联海军第三艘航空母舰的战舰,建造进度已经完成了70%。
在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的归属权落到了乌克兰手中。当时的尼古拉耶夫船厂,每天都要支付巨额维护费用。一位船厂的老工程师回忆:"那段时间,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是维护航母的开支一分都不能少。"
1992年初,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提议:愿意出资将瓦良格号改装成海上娱乐中心。这个提议背后的真实意图很快显露出来——美国想要借机了解苏联航母的建造技术,并确保这艘航母永远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对这艘前苏联的"明珠"虎视眈眈。1993年夏天,俄罗斯海军派出了一个技术专家组,对瓦良格号进行了详细评估。但是,刚刚经历解体的俄罗斯,根本拿不出购买和完工的资金。
1994年的一天,乌克兰国防部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韩国的报价。对方声称要把瓦良格号改造成海上主题公园。这个计划很快就被美国政府否决了。一位美国国防部官员在会议上直言:"任何可能让这艘航母重获新生的计划,都是对美国海上霸权的威胁。"
就这样,瓦良格号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已经停泊了近七年。船厂的维护费用像一个无底洞,每天都在消耗着乌克兰本就紧张的财政。1995年,乌克兰政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瓦良格号公开拍卖。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各方关注。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立即提出警告,要求乌方在拍卖合同中明确规定:买家必须承诺不会将其用于军事用途。这个条件被写入了拍卖文件。
1997年春天,一位来自澳门的商人出现在基辅。他声称要把瓦良格号改造成海上赌场。这个看似荒诞的计划,却给了瓦良格号一线生机。当时没人知道,这正是贺鹏飞精心策划的一步棋。
在船厂的档案室里,还保存着瓦良格号最后一次启动主机的记录。那是1998年的一个清晨,工程师们按照惯例检修设备。引擎轰鸣声响彻船厂,仿佛这艘巨兽在诉说着不甘的命运。
就在各方势力纷纷打量这艘处境尴尬的航母时,贺鹏飞和徐增平的秘密会面在香港举行了。此时的瓦良格号,即将迎来它命运的重大转折。
1998年底,在船厂的一间会议室里,徐增平代表澳门志奇公司签下了购买合同。合同的背面,还附着一份承诺书,保证这艘航母将被改造成"海上娱乐中心"。这张承诺书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惊天的谋划。
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1999年初的一个深夜,在香港某银行的地下金库里,徐增平正在清点一箱箱现金。这些钱将用来支付瓦良格号的首期款项。一位银行高管回忆说:"那是我见过最紧张的交易,所有程序都在深夜进行,连保安都不准靠近。"
为了掩人耳目,徐增平专门成立了三家空壳公司,分别在澳门、香港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资金通过这些公司层层转移,最终汇到乌克兰的指定账户。这种复杂的资金运作,成功避开了美国情报部门的监视。
但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1999年6月,当瓦良格号准备启程时,美国政府突然向土耳其施压,要求禁止这艘巨轮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方面随即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必须证明航母在通过海峡时的安全性。
贺鹏飞立即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他们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编写了一份长达500页的安全评估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船体结构、拖曳方案和应急预案。这份报告连续被土耳其方面退回修改了五次。
2000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插曲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一名美国记者声称发现了瓦良格号上的军事设备。徐增平立即邀请国际媒体登船采访,证明船上的设备都已经被拆除。这次危机的化解,靠的是贺鹏飞事先周密的部署。
在等待土耳其放行的漫长时间里,瓦良格号停泊在黑海,每天都要支付巨额的停泊费和拖船费。徐增平的资金链几近断裂。就在这时,贺鹏飞通过老战友的关系,找到了几位爱国华商,筹集到了急需的周转资金。
2001年春节前夕,土耳其终于同意放行。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必须在大风天气通过海峡。这个看似无理的要求背后,暗藏着严重的风险。一位参与护航的船长后来透露:"那种天气条件下通过海峡,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就在瓦良格号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关键时刻,贺鹏飞因病住院。在病床上,他依然在通过各种渠道协调各方关系。一位当时的护士记得,病房里经常传来深夜的电话声。
航母成功通过海峡后,还要面临漫长的远洋航行。为了避开美国海军的侦查,船队经常改变航线,有时甚至故意兜圈子。一位随船工程师记录道:"整整四个月,我们都在和天气、海况较劲。"
2002年2月,当瓦良格号终于驶入中国领海时,贺鹏飞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生前最后一次谈到这艘航母时说:"这不仅仅是一艘船的归属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而此时的徐增平,已经债台高筑。他将自己的别墅、游艇全部变卖,甚至连妻子的珠宝都当掉了。但他始终没有透露过这个计划的真实内幕。直到多年后,他才在一次私下场合说:"值得。"
五、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2002年3月3日,辽宁省大连港码头上,一艘庞大的身影缓缓靠岸。这就是经历了漫长跋涉的瓦良格号。码头上的工人们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纷纷驻足观望。一位老港口工人说:"那一刻,整个码头鸦雀无声,只听得见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
靠岸的当天,徐增平站在码头边,默默地看着这艘他倾尽所有买下的航母。此时的创律集团已经负债累累,昔日的亿万富翁已经变成了债务人。一份当时的债务清单显示,仅利息支出就高达数千万美元。
在瓦良格号停靠大连的第一个月,各种关于它未来用途的猜测甚嚣尘上。有人说它将成为海上赌场,有人说它会变成豪华酒店。但是,那些近距离接触过它的工程师们都知道,这艘航母的归宿另有他处。
2003年春天,大连港的一位老职工偶然拍下了一张照片:数十名身着工装的技术人员正在测量航母的甲板。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船厂和研究所,他们带着厚厚的图纸,开始了一项秘密的工程。
徐增平虽然已经债台高筑,但始终没有对外透露过任何内幕。每当有记者询问瓦良格号的命运时,他总是以"商业机密"为由婉拒。一位与他熟识的香港商人透露:"那些年,他经常独自去海边散步,远远地望着那艘航母。"
2006年,一场特殊的仪式在大连港举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海军来到码头,他们中有人是贺鹏飞生前的战友。他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物件:那是贺鹏飞当年在苏联海军学院学习时用过的航海望远镜。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服役。当它第一次以航空母舰的身份驶向大海时,徐增平站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画面许久不语。那天晚上,他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这一切,都值得。"
如今,在大连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还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贺鹏飞站在一艘军舰甲板上的身影。咖啡馆的老板说,有时会有一些老海军来这里,他们会指着照片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018年,一位退休的船厂工人将一本日记捐赠给了当地博物馆。日记记录了瓦良格号改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日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艘船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每年清明节,总会有人去贺鹏飞的墓前献花。他们中有老海军,有船厂工人,也有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墓碑上没有华丽的文字,只刻着一行简单的话:"他为祖国的海军事业奋斗终生。"
而在香港,曾经辉煌的创律集团总部大楼早已易主。但在大楼的档案室里,依然保存着那份1998年的会议记录。记录的最后一页,有一行潦草的字迹:"为了民族的尊严,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