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传奇:元奎影坛的三种气质,也代表了香港电影的三个阶段

Mr王大可 2024-08-18 09:35:43

名震影坛的七小福之一的元奎,去世了!

说起元奎,很多人会觉得比较陌生。这也难怪,如果只作为一个单纯的观影者,而对香港电影的过往不太了解的话,那么可能真的会对元奎不太熟悉。

但若提起电影《方世玉》中,那个时时将“安全第一”放在嘴边的,甚至能把鸡点穴定住的师兄李国邦的话,估计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一个小心谨慎,又滑稽搞笑的中年男人形象。

没错,李国邦就是元奎饰演的,而这个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也几乎成了他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形象之一。但元奎却并不仅仅是搞笑演员那么简单,纵观他的履历。也几乎有着不输那些天王巨星的传奇色彩。

元奎师承香港京剧名家于占元,与大名鼎鼎的成龙和洪金宝有着同门之谊。他自幼出身贫寒,虽拜师梨园,却正赶上时代变革而被迫变成了一名龙虎武师。

龙虎武师听起来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它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跑龙套的。

当然,如果单纯的是一个龙套,我们很难说它具有什么传奇经历。而元奎的传奇,则是他实现了身份转变,不但成为香港知名导演之一,更是打进好莱坞,将香港动作电影的魅力推向了国际。

元奎作为一个资深电影人,是香港动作片由兴起到繁盛,由繁盛又到衰落的见证人之一,他的演艺生涯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中的他,也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而这三种气质竟也和香港电影的时代气质,不谋而合了。

一,棱角分明的脸,是单纯的演员,也是纯正的龙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戏曲终于在和电影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看着观众越来越少的戏院,于占元深知自己的学校已经在香港失去了土壤。所以他解散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而作为弟子的七小福们,也就只好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去了。

但于占元的这些弟子,都是自幼便拜进师门学习京剧表演,可以说十几年的专业训练,让他们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没有什么谋生手段的。而这个时候,在戏校时横行霸道的胖师兄洪金宝出现了。

洪金宝出师较早,也是师兄弟中较早进入影视圈摸爬滚打的人之一。而一直思量着自己有能力后,就回来报仇揍师傅于占元一顿的他,在进入影坛发展后才发现,原来早年遭的那些罪,竟成了自己大显身手的资本。那时候,洪金宝才明白了师傅凶狠之下的那份苦心。

此时的洪金宝,在影坛已经小有成就,虽然还不是什么明星,但在武打片的动作设计领域,洪胖子多少都有了一些人脉和资源。这种情况下,一群迷茫的师兄弟跟着他混,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一群迷茫的人中间,自然也包括了元奎。

元奎在众师兄弟中,算是入门较早的。1971年,师父于占元解散戏校时,元奎刚好二十岁。按理说这正是充满胶原蛋白的年龄。但年轻的元奎却生就了一副棱角分明的面孔。他脸型削瘦,五官清晰,看着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凌厉和果断,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他还有一点点凶悍的感觉。这也就造成了元奎想在那个年代的香港去做电影里的主角,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初入影坛的元奎电影演了不少,却多是一些龙套。哪怕是有几句台词的,也都是一些绿叶配角。而演的人物,也尽是些打手和恶人一类的角色。

而在那些年中,七小福的一些师兄弟们,都开始在影坛中找到了自己位置,这也让元奎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奎虽然也是自小就拜入于占元门下的,但他的舞台功夫一直都不出彩。所以师父总会让他在训练的同时,还要去做一些杂物类的工作,比如管理大家的道具,给兄弟们画脸谱等。

要知道,训练大家一起训练,训练结束后大家去吃饭,元奎还要去整理后台,等他忙完后就只剩下残羹剩饭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总吃剩饭和睡道具屋,可想而知,当时的元奎心里会有怎样的苦楚。

所以,小时候的元奎觉得师父不喜欢自己。他产生过很多不满,虽然还不及洪金宝那样想揍于占元一顿解气的程度,但已经对师父有过挺多的怨恨。

而让元奎没想到的是,七小福时期的这些委屈经历,竟对他后来的影坛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就是元奎发现自己对于后台那些杂乱的管理工作,出奇的擅长。

和洪金宝一样,元奎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明白,曾经暗自伤心和难过的那些经历,竟是他人生非常宝贵的经验。正是小时候那些繁重的后台工作,才会让现在的自己能驾轻就熟的应付电影的幕后工作。

多年后的一次访谈节目中,元奎曾回忆起他和师父的一次对话。那时候元奎正准备将事业的重心转向幕后,而于占元在得知他的打算后曾对他说道:

“你在舞台上的功夫不是太好,但你心细稳重。所以若是让你去管理后台,去画脸谱,这么多弟子当中你是最让我放心的!”

终于明白了师傅苦心的元奎,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幕后工作中,并开启了一位传奇电影人的精彩之路。

这一段说完,应该扣题了。这是元奎演艺生涯的第一个气质,既严肃又单纯。它的这个气质,与时代背景是契合的。

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是邵氏的时代。虽然邵氏本身就是电影工业化的代名词,但它却是严肃的,其电影本身也比较单纯,它填补了戏曲和说书人的职业空白。用相对单一的方式,为观众们讲述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它的角色也是保守的,正如京剧中红脸忠白脸奸那般,它对演员的挑选也依然遵循着传统。所以,元奎在那个时代只能是一个配角和一个龙套,除非时代会改变。

而时代也真的变了,因为成龙和洪金宝们红了起来。人们发现电影,哪怕是动作电影也不再是绷着脸的,它可以轻松、可以搞笑、可以不那么苦大仇深和全是说教。

二,发福后变胖的脸,搞笑的演员,还是成熟的导演。

1978年,元奎的师弟成龙拍摄了功夫喜剧电影《醉拳》。这是一部对于成龙至关重要的作品,正是因为它,成龙才迅速的崛起并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早就打响名头的师兄洪金宝,并最终成为一代国际巨星。

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元奎事业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元奎正是《醉拳》的动作指导之一。而《醉拳》的成功,不但让有着“香港电影教父”之称的吴思远发掘了成龙这颗未来之星,也让他发现了元奎的潜质。

有了吴思远的赏识,元奎的路开始变得宽阔起来。就在《醉拳》拍摄完的几年后,在吴思远的鼎力支持下,当了好几次执行导演的元奎,终于用导演的身份独立拍摄了电影《龙之忍者》。这是元奎真正意义上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打在了电影的片头之上。

《龙之忍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不但捧出了当时被称为第二个成龙的李元霸,也让元奎名利双收,名声大震。从那以后元奎不再是一个不被信任的新人,相反他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它成就无数影人的明星梦,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奇迹。而元奎也不例外,《龙之忍者》后,元奎佳作不断,拍摄了包括《皇家师姐》、《飞龙猛将》等在内的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元奎是低调的,就算做导演也是如此,他不如徐克一般的特立独行,也没有吴宇森一样的个性十足,人们甚至很难从他的身上得到哪怕一点点电影之外的故事和传闻。他就如小时候在戏剧学院时帮师父收拾后台一样,老老实实、安安静静作着自己的工作。

那些繁华的嘈杂,就好似当初留给舞台上的师兄弟们那般,被留给了电影本身。而他依然坐在幕布之后,画着惟妙惟肖的脸谱,并将一切收拾的井井有条。

八九十年代的元奎,在有了导演身份加持后,依然会出现在电影的银幕中。相比于他早期的龙套角色,这个时期的他已经是有了足够分量的演员。他不但台词变多了,也当上了电影的主角。

其实观众对于元奎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个时期的他——一个胖胖的,有些滑稽的胡子男。

认识元奎的人估计都想不到,年轻时刀削斧砍的一张脸,怎么会到了三十岁后就发福变成了一张大胖脸呢?

元奎天生一张冷脸,哪怕是发福后,他的表情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年轻时削瘦的脸型配着冷酷,是会给人凌厉和凶悍。而变成胖脸后,还是这么冷酷的话,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色彩了。

元奎则充分利用了自己脸型变化后特点,演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方世玉》里的“安全第一”,又比如《新精武门》里的霍师傅等,都是他作为演员在银幕上的代表作之一。

准确的说,元奎并不是喜剧演员,只是他发福之后整个人突然就迸发出了喜感。而他喜剧正演的表演方式,则更将这份喜感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他塑造的角色所展现的效果,完全不输任何一个喜剧电影明星了。

当然,元奎的变化,也代表了整个香港影坛的变化。

在邵氏把目标转向电视后,香港影坛的巨头就变成了嘉禾。而后,香港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娱乐化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内,香港电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世间皆可戏说,皆可娱乐。虽然其主题仍绕不开江湖和动作,但搞笑已经变成了贯穿始终表演方式。

而这种情况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已经发展到了无电影不搞笑的地步,任你是恐怖片还是悲情片,搞笑的桥段也一样是说来就来。

当然,大可这么说没有批评的意思,因为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济和物质发达后,娱乐产业就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在高速运行的社会体系下,轻松和搞笑变成了一种精神粮食。而电影产业作为社会中的一环,追功求利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三、花白的头发深沉的脸,偶尔做演员,更是国际导演。

人们都爱把一个演员遇见好导演,形容成千里马遇伯乐,但其实反之亦然的。而1992年,元奎遇见了一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演员,那就是“功夫皇帝”李连杰。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形容谁是谁的伯乐,因为准确来说,元奎和李连杰是互相成就的。

1992年,几经波折下的李连杰成立了正东电影公司,并准备筹拍公司的第一部电影《方世玉》。而几经选择下,最终正东将导演的人选定为时年41岁的元奎。

这是元奎和李连杰之间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一系列传奇动作电影的开端。

一直以来,元奎的的动作设计都被赞为飘逸洒脱、快速绝伦,是对华夏武术的精髓最好的展现。然而他的这种展现能力,也需要好的演员才能发挥到极致,而李连杰则正那种功夫片导演所梦寐以求的演员。

武术冠军的头衔和经历,让李连杰具备了行云流水的武术动作和扎实的传统武术功底,而这些都为元奎的动作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后,元奎和李连杰联手打造的电影《方世玉》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大量的好评。它不但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多个奖项揽入怀中,更是被影评人称赞为动作娱乐片的典范之一。

经过和功夫皇帝的合作,元奎的动作设计理念更加成熟了。在随后的整个九十年代中,元奎不但和李连杰多次合作,拍摄了包括《方世玉续集》、《中南海保镖》等多部经典的动作电影。更是将自己在动作设计上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担任了很多功夫片的动作指导和电影导演工作。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元奎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导演和电影的幕后工作中。之前还在电影中偶有露脸的他,逐渐减少了电影里出境的次数。而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对元奎比较陌生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电影里那个冷面、严肃又搞笑的男人慢慢不见了。

1998年,李连杰跟随成龙的脚步,跨过无边际的大洋闯入好莱坞发展。而失去了功夫皇帝的香港影坛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可以说李连杰的离开,是香港动作电影的分水岭之一。在失去了成龙和李连杰后,同时代的香港动作演员要么逐渐消沉,要么已萌生退意。整个香港动作片的市场也开始不可逆转的陷入到泥潭之中。可就是在这一片萧条之下,元奎却迎来了自己新的机会。

1998年,受刚刚离港的李连杰的推荐,元奎为好莱坞电影《致命武器4》设计了动作场景。而他成熟又高效的工作能力,很快便获得挑剔的好莱坞电影人的认可。此后的十余年间,元奎开始在大洋彼岸大放异彩,接连参与拍摄了包括《非常人贩》、《X战警》和《生死格斗》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电影。

其实这并不是元奎和好莱坞的第一次接触。早在1986年,元奎就曾在吴思远的安排下,拍摄了电影《血的游戏》。其实这是一部想要讨巧的电影,吴思远想挟李小龙之遗风在美国赚上一笔。然而,元奎的动作设计虽然出色,可电影本身却中规中矩,也就没有引起大的水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衰落了,香港的动作片同样也无法避免的一起滑落下去,再也没有爬上来。而元奎的远赴好莱坞,更像香港影坛的一个缩影,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老一代的电影人隐退的隐退,离开的离开,却没有新人能上来撑住旗杆。可人才虽然凋零了,香港电影娱乐至死亦不休的狂躁精神却依然坚挺不休。

在这充斥着燥热的氛围下,仅存的那些黄金时代的影人,也无力阻止衰败势头的发展。香港电影变成了一个大染缸,炒冷饭和噱头几乎在每一部电影中来回的盘旋着。哪怕如元奎这样成熟的导演,在其回港后拍的那些电影,也依然失去了他全盛时期的光影。

终于,曾经被看做黄金一样灿烂的香港电影变成了烂片的代名词,人们也才终于看清,虽然香港的电影的影人们可以在好莱坞大显神威,但香港电影的时代却一去不回了。

元奎,这个曾和洪金宝、成龙小时候一起摸爬滚打,成年后又一同勇闯影坛的男人,其一生的演绎经历就像一部电影那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和他的那些师兄弟们,仿佛就是为了电影而生的一般。他们携手托着香港电影走向巅峰,也共同无奈的看着它跌入谷底。

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代表了人们记忆中香港电影的旧时摸样。

人们不知他,也是因为对香港电影辉煌的不断模糊。

但他留下的那些胶片和影像,已经足够证明曾经的兴盛。

也足够证明了很多人那一同消逝的青春。

1 阅读: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