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溥仪得知抗美援朝的消息后,当即撕开棉衣拿出一件珍宝

诗酒趁年华呀 2025-02-05 17:13:18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附有文献来源及截图信息,敬请查阅。

1922至1925年间,溥仪为维系奢靡生活,私下出售了皇宫内上千件珍贵宝物。

历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共计1285件,古董文物亦有七十余箱。

在众多珍宝中,有一件尤为独特。自离开紫禁城至新中国成立,此宝贝被溥仪秘密珍藏26载,从未公开展示。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随即引发全国响应,各地民众积极行动,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持前线。

当晚,他躺在床铺上,轻抚着胸前的宝贝,心中满是不舍。长舒一口气后,他毅然决定,要将这件宝物上交给国家。

溥仪拿出的珍宝种类未明。他态度突变的缘由也令人费解。

【末代皇帝和他的稀世珍宝】

1922年7月,溥仪已预感自己于故宫时日无多。

溥仪为获外出后的花费,借“赏赐”之名,指派弟弟溥杰与溥佳将宫中珍宝带出,转售给古玩商人,以此牟利。

五个月内,共有1285件文物被偷运出境,多为历代名家书画手卷。这些珍贵文物被售予外国人后,即被盗运出国,从此流失海外。

1924年10月,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此时宫中尚留存大量未及转移的珍宝。

鉴于溥仪的贪婪本性,他不可能放弃如此众多的宝物。

出宫前,溥仪取出一件旧棉衣,把珍藏的无价宝物小心藏于其夹层之中,这是他最为喜爱的宝物。

随后,大批珍贵字画与文物被紧急打包运出,秘密送往天津英租界内的一幢洋房藏匿。

溥仪居天津七年,除贴身珍藏文物外,其余皆被其陆续低价变卖,用以支撑其奢华生活。

溥仪以为持珍宝无数可在乱世立足,享有无忧“平民生活”,然而他未曾料到,自己的命运根本不由自主。

溥仪初期仍怀有复辟之梦,为此不惜与日寇合作,视其为首要外援,企图借助其力实现复国野心。

后来,他被日本人劫持至伪满洲国,成为傀儡皇帝,方醒悟日本人并非善茬。

然而,一旦踏上歧途,便难以抽身。尽管深知复辟之梦渐行渐远,溥仪仍选择屈服,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

傀儡生活艰难,溥仪失去自由与尊严,饱受屈辱。

幸运的是,与溥仪被捕不同,他从故宫携带的宝物多在流亡中被政府缴获,后入藏各地博物馆,得以留存国内,未遭海外流失之厄运。

1945年抗战胜利后,溥仪因自知罪重而惶恐,计划逃亡。然而途中遭遇不幸,被苏军捕获,随后被关押于伯力监狱。

溥仪因身份特殊,在监狱中未受苦,享有独特福利。餐食单独供应,无需劳动,且有专人打理琐事,包括驱赶蚊蝇,生活无忧。

溥仪认为在苏联的生活极为惬意,萌生了永久居留的念头,甚至提出加入苏联共产党的申请,意图规避即将到来的审判。

然而,苏联拒绝了溥仪的请求,转而将其移交中国政府。自此,溥仪在旅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新的生活阶段。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溥仪经历着单调与乏味,他不仅要承受梦想破灭的失落,还需学会自理生活。

起初,溥仪因业务生疏,频出笑料,诸如穿衣、系鞋带、叠被等基本生活技能皆不擅长。

溥仪因长期过惯侍从环绕的生活,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多夜,他卧床,手探衣内夹层轻抚宝物,满心绝望。他深知,自己或许终将毙命于此。

消极情绪中,溥仪抗拒改造,绝口不提罪行,每次检讨皆敷衍欺骗,拒绝配合。

战犯管理所人员知溥仪思想难转,未轻视或逼迫,而是耐心指导教育。

溥仪逐渐适应了管理所的生活,不再摆架子,亲自洗衣补袜,为菜园浇水,所有事务均亲自处理。

经过多次劳动与说服教育,溥仪原先顽固的思想逐渐发生改变。

1950年,国家为保卫家园与安全,作出决策,派遣军队赴朝鲜参战。

新中国初立,百废待兴。民众积极捐款,助力志愿军购置武器。全国团结一心,虽生活艰苦,仍毅然决然投入立国之战。

溥仪闻讯,感新奇又震惊。昔为帝王时,未见民众无怨,竞相为国献身之景。

此乃所谓“公天下”乎?国乃民之国,故民众思国之所思,忧国之所忧。此万众一心之凝聚力,实乃可赞可敬。

末代皇帝溥仪,因少见世面,对此情景感到颇为震惊。

改造教育后,溥仪认识到中国已非昔日弱国,放弃了复辟幻想。百姓为朝鲜战争捐款的行动,更让他有所领悟。

他认为,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将“家天下”转变为“公天下”并无不妥之处。

不当皇帝,或许并非坏事。相较于之前作为傀儡任人摆布,放弃幻想,成为普通公民更为可取。

与亡国之君的凄惨境遇相较,衣食无忧、行动自由的生活显然要好得多。

溥仪深思后觉其有理。一日,他唤来管理人员,谨慎地启开旧棉衣夹层,取出深藏多时的珍宝。

此宝物伴他历经26载颠簸流离,即便在最困苦之时亦未舍得出售,今朝决定拿出,实属不易,下了极大决心。

此宝贝全身呈黄色,似玉石制成,由三枚小玺巧妙相连,无痕衔接,极为精致。因溥仪常把玩,其表面光滑细腻,光泽温润,显非凡品。

事实确凿。溥仪上缴后,管理所即刻上报。经鉴定,确认该物件为乾隆帝珍爱之宝——田黄三联玺。

乾隆以搜集印章著称,拥有印章逾千枚。其数量远超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之和,堪称史上之最。

上千枚印章中,乾隆偏爱田黄三联玺,常置枕边。此后,该印传于数位帝王之手,皆被珍视如至宝。

溥仪对田黄三链章的喜爱更甚,即便被逼宫也未忘携带。为确保其安全,他特地在旧棉衣中缝制夹层,用以藏匿此宝贝。

多位帝王为之倾倒,这枚小章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上交的印章,回不去的皇帝梦】

田黄三联玺,由整块田黄石镂雕而成,誉为“国宝之巅”,藏于故宫博物院。其珍稀不仅因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于精湛绝伦的工艺。

田黄石以温润细腻著称,备受王公贵族青睐,被誉为“软宝石”。其质地柔软,极为脆弱,稍不留意便易断裂,需小心呵护。

田黄三联玺章工艺之难,在于如何以整块黄田石制成印章及连接三印的印链,过程中需确保无裂缝且不依赖黏合,包含印章与印链的整体制作。

此工艺结合黄田石特性,难度极大,现今或无人能制,足见其珍贵程度。

据史载,乾隆亲自设计此印章,其上镌刻“乐天”与“惟精惟一”玺文,彰显其治国理念。

更精妙之处在于,这三枚小玺的篆刻风格与布局安排各异,玺文展现方式独具特色。

“乾隆宸翰”采用阳文篆刻,布局传统标准,显大气端庄。“乐天”二字同为阳文,居中配螭纹,画面饱满生动,字画融合展现汉印遗韵。

“惟精惟一”乃阴文篆刻之作,沿袭汉代私印风格,以回文法布局,印面均衡和谐,尽显雅致美观。

玺文排列有序,黄田石增其美,使这印章小巧精美,兼具艺术文化及观赏价值,故深得皇帝喜爱。

1924年,溥仪遭驱逐出宫,他把田黄三联玺藏于旧棉衣夹层,随身携带,形影不离。可能他眷恋的不仅是印章,更有那难以割舍的帝王之梦。

溥仪视这枚印章为昔日荣耀的象征。抚摸它时,便会忆起掌权为帝的日子与紫禁城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他难以彻底告别过去,并非仅仅因为舍不下印章。

在战犯管理所,溥仪虽保持皇帝姿态,但仍耐心接受改造,沉默学习。他克制自己,专注教育,态度转变明显。

改造后,“官老爷”摒弃旧习,不再依赖多人伺候。他开始亲力亲为,低头弯腰,从事起普通民众的日常劳作。

穿针缝补,浆洗衣物,照料菜园,这些日常劳作填补了溥仪的空虚。他意识到,昔日视为巨大威胁的“审判”,其实并不足惧。

上交田黄三联玺,意味着溥仪的野心一并被缴。旧棉衣夹层变空,象征着溥仪所有幻想破灭。

这是溥仪从“皇帝”身份向“公民”身份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溥仪主动交代皇宫珍宝所在,并将最后带出宫的468件宝物悉数上缴国家。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获胜,消息传至国内,有人欢喜,也有人惊讶,末代皇帝溥仪便是持惊讶态度的一员。

他未曾料到,记忆中弱小的中国竟在武器装备劣势下击败了美国。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已真正强大,不再受西方列强欺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实力与尊严。

溥仪心生愧疚,思及共产党完成了他为帝时未竟之事,自觉再无固执之理。

此后,溥仪彻底觉醒,全心投入改造,摒弃过往一切。

1959年,溥仪因积极上交文物且改造表现良好,被选为战犯管理所首批获得特赦的人员。

重获自由,溥仪心境淡然。经周总理关怀,他觅得一份工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普通生活,实践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

1964年,溥仪成为政协委员,他勤勉履职并完成了自传《我的前半生》,书中详述了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及被改造的过程。

《我的前半生》出版后,众人难以置信,封建皇帝竟能转变为共和国公民。

溥仪自己也难以置信,他感慨道:“无论哪个国家,此等成就均属罕见,但中国共产党确实做到了。”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因病去世。

溥仪与田黄三联玺经历相似,皆曾置身宫闱,备受尊崇,享尽宠爱。

新时代降临,一人一章散落民间,历经坎坷,如漂泊浮萍,在乱世中随波逐流,起伏不定。

这枚印章本可能遭溥仪私藏,永不见天日,或被低价售往国外。然而,溥仪的抉择不仅扭转了印章命运,也深刻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新时代下,昔日帝王宫阙转型为人民博物院,田黄三联玺这一曾经的御宝,现已进入百姓视野,供世人鉴赏,实现其应有价值。

溥仪经历了重大转变,从末世皇帝到伪满傀儡,再到战争罪犯,最终成为新中国公民,他实现了人生的彻底改头换面。

人与印章均获新生,此亦堪称传奇。

【信息参考:】

澎湃新闻报道,溥仪离宫标志着中国历经三千年封建帝制后的重大变革,史无前例。

澎湃新闻-历史上的今日:回顾溥仪历经的十年改造生涯,详细记录其在该时期的转变与经历。

溥仪为维持奢靡生活,将盗运出宫的文物进行廉价变卖,此事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4、光明日报报道,溥仪与故宫虽历经不同道路,却共同迎来新生。

故宫博物院藏有田黄石乾隆帝三联印,此印由三块田黄石组成,为乾隆皇帝所用,展现了皇家工艺的精湛与帝王的尊贵。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