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电影,讲述了一个银行家被冤枉入狱后不屈不挠、最终成功越狱的故事。
影片获得了许多大奖,而且至今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电影,足以看出它的影响力。
可这部电影虽然获得了众多好评,但其艺术表现力是否真的无可挑剔?
《肖申克的救赎》带你走进监狱生活,告诉你人生困境中你该怎么做。
该片主要讲述的是年轻有为的大银行副总裁安迪因涉嫌枪杀妻子和她的情妇被判处无期徒刑及其在肖申克监狱服刑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入狱后的安迪除了要承受枯燥繁重的洗衣房工作,还要与同性恋“姐妹帮”的鲍格斯等人的刁难羞辱抗争,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一直保持着对自由不断追求的心,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坚决抗争,取得了贪婪的监狱长诺顿的信任,帮狱友建造了全市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为他们争取了尊严与希望。
在洗冤得雪彻底无望后,安迪通过自己20年来坚持挖掘的墙洞,成功越狱,并设计揭发了监狱长受贿贪污的罪行,最后抵达自己理想之地,开始新的自由生活。
该片自从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后,就开始以黑人囚犯瑞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来推进剧情。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瑞德作为整件事情的见证者,由他来叙述故事的大部分内容,使得影片气氛冷静,节奏和缓,也为安迪越狱留下了悬念,为最后的爆发蓄势。
这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经典影片,1995年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奖项提名。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也因其鲜明性格特点成为坚持希望、追求自由的象征。时至今日,本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电影排行中始终仍稳坐前十。
就该片各单方面而言,影片故事叙述流畅,情节设置前后呼应,漏洞极少,拍摄技巧处理合理,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台词经典值得人细细琢磨,发人深省。
然而,这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却有待考证。
一部优秀的电影,镜头、表演等要素都是为艺术表现力来服务的,不管在某方面再突出,如果不是为了服务于艺术表现力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假如你多年以后回想一句经典台词,你却不能与电影当时的特定画面相匹配,那这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与你直接听到这段台词有何差别?
电影作为一门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将最平凡的思想经过艺术的手段加工、再现、诠释以后来打动人,而打动人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它的艺术诠释能力,即我们所评价的它的艺术价值的高低。
这个艺术表现能力,主要看所有的因素能否很好地融合互生出主题思想,即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然而,主题思想是否高尚,并不是评价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决定因素,若没有优秀的表现方式和高超的演绎技巧,思想格调再高也只能算是唱高调而已。
我在这里正是想分析该片在艺术表现能力方面的缺憾,我认为,造成该片艺术表现力缺憾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人物性格设定失真对艺术表现力的削弱。
其次,片中其他人物性格过于单一化、脸谱化,大部分狱友都太可爱了,尤其是很多犯人身上看不到在犯人身上常见的那些坏习气。
这不是《喜洋洋与灰太狼》,但整个监狱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画得都几乎成了好人,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简直是个正直的大好人。
片中人物我唯一看好那个自杀了的图书馆老头,比较有血有肉且不乏个性,至于,监狱长和狱官则更是简单地被刻画成恶人,与《死屋手记》中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辉及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似乎差了一个层次。
《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奥斯卡上不敌《阿甘正传》而落败,看来是合理的,这部电影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的立体性。
阿甘和Andy同样被刻画成公众的偶像,相比之下,《阿甘》的故事情节不落俗套,阿甘这个人物也刻画得更真实些,更贴近美国公众普通人能够相信的英雄形象。
然而,编剧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难道没有注意的这个问题?或者说,编剧设定主人公几乎万能的是什么原因怎样造成的?
经过对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由人物设定、情节设置与主题思想之间先天的难化解的矛盾所决定的。
让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首先,越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凿洞本身不是难事,但20年来在监视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凿洞就需要主人公的强大本领来取悦甚至麻痹监狱工作人员;
其次,救赎自己追求自由的心本不需要太高本领,并且这是一个相对内在、长久的过程,然而在狱中要表现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就需要主人公拥有较高本领身体越狱来表现追求的决心;
最后,救赎自己坚持希望不需要太高本领,但救赎别人就另论,需要主人公拥有较高本领来让其他人物信服。
至于该片的主题思想,很显然是救赎自己。主人公在黑暗中深思,救赎那些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以此来救赎自我淡漠的自由追求。
诚然,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肯定是多元化的,但主要的、明显的只有能是这一个,让我们反问一下,越狱、救赎他人这些情节设置对于表现救赎主题是否真的有极大作用?
即非要用越狱这一形式来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吗?非要用救赎别人来救赎自身吗?普通人的救赎与坚持不是更有说服力?
答案是明显的,导演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用刺激曲折的过程、大快人心的结局,英雄人物的不凡成就来满足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需要。
为了让影片中的越狱情节显得相对真实、救赎他人足够有说服力,英雄人物足够光辉编剧只好不断突破主人公的能力上限,直至设立一个几乎万能的主人公。
很明显,这是一部让人有些刺激加煽情的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编剧试图在救赎别人,使别人树立希望,与救赎自身,保证追求自由的心两个主题之间找到平衡点,导致万能主人公的出现。
作者试图将感悟人生的文艺片、发人奋进的励志片,与曲折热闹的商业片融合在一起,确实满足大多数人的观影需要,但同时导致了人生感悟心灵震撼的弱化,励志效果说服力的降低。
这三种类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结合并相得益彰,但编剧在这一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好。
噱头越狱与救赎别人对万能主角的要求,造成了一种导演没料到的主题表现效果,观众观影后大呼:追求自由,先要有高超本领;没能力,你凭什么自由?
我想与导演最初的主题设想相差甚远,《肖申克的救赎》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一部成人童话。
具有主角光环的主人公带我们历了一次险,故事背景看似残酷实则理想化,过程有些刺激、煽情、励志,王子最终战胜了巫婆,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却有惊无险地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不可否认该片能带来启发,却无法带来真实性的指导,从该片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缺失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但各个因素都是要为主题思想而服务的。
多个主题思想只有主次分明,才不会造成主题思想表现的混乱与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