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变身“阿拉老铁”

环球人物杂志 2024-03-06 14:09:14

·马奥尼在华东师范大学每次结课,都要这样与同学们合影。

中国人弄明白了什么?

作者:郑敖天

这个春节,约瑟夫·马奥尼又包了西红柿牛肉馅饺子,这是他在哈尔滨学的。他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美籍教授。他说,自己“是上海人,又是东北人”。

“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大城市,我喜欢上海的一点,就是相当一部分居住在上海的人,都不是在这里出生的,所以我也算是一个‘新上海人’。”马奥尼笑着说,“我对东北也有很深的感情。我第一次来中国就是到东北。我爱东北人、东北菜和东北式的幽默。这或许是因为我来自阿拉巴马州,家乡人和东北人的性格很像。

“我讨厌做坏事的人”

在来中国之前,马奥尼的履历有点让人“眼花缭乱”:他曾经在金融界工作,后进入政府参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之后又踏进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在他看来,这几十年的每个转折,最终把他引向一条通往中国的道路。

马奥尼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外人眼里,我的人生似乎经历了不少令人意外的转折,但对我来讲,这些转折又理所当然。如果你想要找到一项愿意学习并为之奋斗的事业,你就必须通过一个充满挑战的迷宫。”

马奥尼在阿拉巴马州的农村长大。那时,美国学校里霸凌现象司空见惯。“这让我特别讨厌校园恶霸,讨厌那些做坏事的人。我也非常热衷于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试图了解社会不公的根源。上大学后,我曾前往中美洲和美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做研究。但那时,我还不清楚如何从社会正义的角度理解贫困问题。”

·1994年,马奥尼在孟加拉国进行田野调查。

大学毕业后,马奥尼先在当地银行工作。“我很快就发现那是一个非常腐败的系统。当时有很多银行经常通过合法投资的方式,把一些巨富来路不明的资金‘洗白’。我不想与他们为伍。”与此同时,在银行工作也让马奥尼看到美国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为普通人做些事情。很快,他辞职回到大学学习国际卫生学,毕业后进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工作。

这段经历让马奥尼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观察。“我之所以离开银行业,是因为我想做一些好事。我一开始负责跟生活于工业污染地区的居民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但我很快发现,当我试图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时,依然无能为力,因为政府部门没有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我们的拨款由国会决定。这意味着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照顾国会议员的利益,而不是为普通人服务。”

马奥尼举了一个例子:他所在的部门曾在调研中发现,当时的医院每年都会进行大量不必要的背部手术,这些手术不但浪费了政府的医疗补贴,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于是,他所在的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揭露这个现象,试图推动政府对此问题的监管。

·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市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出乎马奥尼意料的是,这篇论文很快就被迫撤稿了。“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国会议员利用权力向我们施压,威胁将我所在部门的拨款‘归零’。这名议员本身就是外科医生,并与美国外科医生协会关系密切。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公开撤稿,而这些外科医生可以继续靠病人和政府提供的亿万美元,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

这一事件让马奥尼对美国现实深感失望:“那时的我已经不太相信宗教了,但我不得不说,这帮人的伎俩简直就是魔鬼的行为:他们做着伤害病人健康的手术,然后把公共资金送到有钱有势的人手上。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腐败,我不想与这帮人有任何瓜葛。”

马奥尼又一次辞职,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但在读博之前,我希望能在国外工作一年,获得更多的国际经验。”就在这时,一位曾在中国工作的朋友联系了马奥尼,问他有没有兴趣到中国沈阳工作一段时间。正处于“事业空窗期”的马奥尼果断接受邀请。他与中国的缘分,就此开始。

在炕头探访“中国成功之谜”

1998年,马奥尼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在马奥尼眼中,当时的沈阳正处于艰难时期:“我刚到中国时,沈阳的经济并不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除了在辽宁大学教授英语和美国历史外,马奥尼也为沈阳市环保局提供建议。他还利用假期前往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旅行。

尽管那时的沈阳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马奥尼却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沈阳政府正在努力解决问题:“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讲,那时中国人已经弄明白了一些事情,他们知道如何把事情做成。”但中国人究竟弄明白了什么?那时的马奥尼很难系统地描述出来。他决定将中国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以解答自己心中的“中国成功之谜”。

·1998年,马奥尼在辽宁大学与学生合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马奥尼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这让他豁然开朗:“我之前的许多经历,瞬间有了一个解释。与此同时,我也逐渐发现,中国人社会治理上的成功,正是因为中国人在实践中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马奥尼说:“自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西方变得极为富有和强大,这也让许多西方人走入了历史终结论的怪圈,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真正的科学’‘真正的逻辑’和‘真正的政治’。而中国则在科学分析手段和辩证法之间架起了桥梁。这让中国人在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的同时,保持对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自我批判的能力。”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马奥尼曾多次来华进行田野调查,与农民、工人和企业家等不同社会群体进行深度交流。

他说:“虽然中国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他们对‘发展’是持有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相信,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之后10多年里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9年,马奥尼在北京旅行。

他的第一个田野调查对象是一个山西农村的五口之家。当时,这家的女主人和家中长子外出打工,另外两个孩子也在外读书,家中只剩男主人。马奥尼说:“我和男主人在炕上聊了超过两个小时。我最初的计划是,把他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进行采访,并为此准备许多有关农村生活的问题。聊到一半,男主人下炕为我煮茶。他边烧水边顺口问我:‘我觉得你们美国人也想做点好事,为什么你们不愿帮助巴勒斯坦人呢?’”

这个问题让马奥尼吃了一惊:“这位住在山西农村的农民,也在关注和思考着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我顿时意识到之前准备的那些问题有多愚蠢。与其问一堆强加于他的问题,我更应当去听他聊一些他真正感兴趣、真正思考过的话题。在之后的调研过程中,我放弃了之前准备的所有问题,改为请受访对象畅所欲言,我也因此得到许多从未预料到的答案。”

·马奥尼在湖南的一家儿童福利院进行调研。

在中国从事研究多年后,马奥尼说,自己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决不能低估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的智慧。很多中外学者在与中国老百姓沟通时,都爱带着‘预设答案’去问问题。但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比许多象牙塔里的学者更复杂、更真实。这种来自人民的智慧,也正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用英语讲马克思主义

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奥尼先后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大峡谷州立大学任教,并多次来华访学。2010年,他来到上海,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业教授,2020年起又兼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研究和对中国现实的深入了解,让马奥尼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为本质要求,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伪民主”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化道路。

·马奥尼在北大图书馆。

马奥尼为学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西方政治哲学史”等英文课程。他发现,学生们对他用英语讲的马克思主义很感兴趣。他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2010年刚来华东师范大学时,很多学生只是因为学校要求才来上我的课。今天学生选我课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我讲课‘很好玩’。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寓教于乐,教授上课时都需要有点‘戏剧性’才能抓住学生。二是因为与2010年相比,如今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

马奥尼觉得,当代中国青年正在用马克思的理论观察生活:“今天的中国青年是在全球化的商品经济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亲身体验了商品经济带来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马奥尼曾在中美两国大学工作。他认为,中国学生没必要“浪漫化地”看待美国大学:“我的女儿现在就在中国上大学。她也研究过美国大学,但我和她都不觉得美国大学能为她提供更好的资源。”马奥尼说,美国大学正处于长期的衰落阶段,大学学费越来越高,学位的价值却在降低。大学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大,这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即使是排名靠前的大学,带给学生的价值也在下降。

多年来,马奥尼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他认为,两会体现了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两会代表委员十分多元,囊括了中国来自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人士,并为他们提供了分享其智慧的窗口。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研究中国民主决策的过程,并曾旁听上海市政协举行的会议。与西方议员不同,两会的代表委员并不是政客,而是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的公民。通过两会,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法律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马奥尼表示,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实践,两会代表委员在共识基础上进行建设性讨论,这样的场景在陷入政治撕裂的美国国会难以看到。

·马奥尼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交流活动。

在中国多年,马奥尼也一直在思考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他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古老的价值观可以超越历史。在中国,“和谐”“大同”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良政善治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价值观也在与时俱进”。

去年,马奥尼去欧洲多国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察。回到上海后,他在文章中充满感慨地写道:“没有中国,就没有共同发展的机遇,没有强大的贸易伙伴,没有抵御气候变化和未来流行病的堡垒,面对美国霸权就没有喘息之机,在遭到外来军事政治干预,主权不断受到威胁时,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

他说,很多欧洲人问 ,“我们在中国有未来吗?”这个问题在全球南方国家已经有了答案:没有中国与各国的携手并进就没有未来。“美美与共”就是“中国成功之谜”的谜底。

3 阅读:533

环球人物杂志

简介:《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运营,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时政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