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马惠彬:古城往事

禹贡怀旧 2025-04-17 14:42:55

抚古追昔、溯源觅迹有史可证:德城区一带,北魏太和年间筑鬲县土城;夏、商、周为有鬲氏之国;秦置鬲县、汉为广川、隋开皇三年(583)始德州;唐名长河城、宋置将陵城、元为陵州后改陵县城;明清均为曰德州、民国改德县、建国后为德州市、今系德城区。

远古时的德州城

德州城墙最早的记载是:北魏所筑的鬲县城墙,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据《山东通志》记载:“德州城,本元陵州土城,魏太和年间所筑,久圯。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始建砖城。”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所筑的鬲县土城,因暂时查不到详细的历史资料,故不知城池的规模和形式。现仅有的历史记载为:“明洪武七年(1374)陵州土城已破败不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德州大水,坏城垣。”

明朝时的德州城

洪武二十八年(1395)运河决口,德州城被洪水淹没,土城垣大部分坍塌。

据1935年,民国《德州志》记载:“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建砖城。”于城南开窑烧砖。今城南的窑上村、伙房村、齐村等为其砖窑遗址。德州名士李东圃证:“洪

武三十年,是乃土城为砖城改筑,非创筑也。”

改建后的德州砖城,从外形看很像一只靴子,故民称“靴子城”。城墙外周长十里加一百八十步,城墙内周长九里十三步,城内占地面积为三千七百二十一亩。整个城墙、城门占地面积为九百六十三亩。砖城墙高三丈七尺,城墙厚三丈。护城河深二丈,宽五丈。设城门五座:东门叫“永乐门”,西门(大西门)叫“定边门”,南门叫“朝阳门”,北门叫“拱极门”,大西门向西北三百五十丈,设一小西门叫“广川门、水门”没有“瓮城”。

据《山东通志》载:德州城最森严、坚固的是南门,城门上有双层斗拱的城楼,内周八十步方圆的长方形瓮城。吊桥设在瓮城外的护城河上,城墙上有起落架,城楼是守城将军的指挥部。

明建文元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即打起了“靖难”旗帜,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攻破德州城、捣毁“十二连城”,缴获粮食百余万石。三年后,朱棣战败了侄子当了皇帝。

“靖难之役”给德州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新建的德州城荒芜人烟狼藉一片。

永乐五年(1407),德州城墙修葺如初,为利于“漕运”并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建立德州正卫、左卫所,扩大军屯等。一时德州成了名符其实的“御河金枢”、“九达天衢”之北京南大门。

永乐九年(1411),知州向原移州治于卫城内,在南门里建了德州“城隍庙”。当年对城墙加固,每隔百丈修一个敌台,每个敌台上建一座敌楼,供守城士兵休息和存放武器,两个敌台的中心点是五十丈。完整了整个城池的防御体系。

弘治十五年(1502)大地震,城内房屋俱皆倒塌,城西北城墙坍塌,城防受损,都御史张祉和知州主持修复原貌。城墙地基为流沙质,城墙随地质而改修为弧形,并在倒塌城墙豁口修一城门没建敌楼(后建了座关帝庙),这就是靴子城和小西门的来历。

明万历四年(1577),北京皇城御史刘廷元视察德州,命典史官邱正再次对城墙外壁加固,并深挖了城北、东南角一带的护城河。

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孙森重修德州城,拨五万银锭、用时三年,将城墙修葺如初建。同时重修敌楼、戍舍等,这时德州城的防御设施俱已齐备。在城墙的东南角建“雁塔(提名塔)”一座,在小西门南的城墙上建“振河阁”一座。

崇祯十六年(1643),明朝灭亡。

据《德县志》记载:“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遣郭升循山东;四月初八日,升(郭)陷德州。”甲申年(1643)四月初八,德州被大顺军占领后,建立了德州大顺地方政权,委任吴征文为大顺德州牧,阎杰任武德道防御使。

原明朝御史卢世榷、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人,于四月二十七合谋将大顺官员设计诱杀;同年七月,清廷派官员招抚德州。明“阁老”谢陞率众开大西门献了城池,清王朝没费一枪一炮,德州城就归附了清朝。故城门城墙均没有遭受到损失。

清朝时的德州城

康熙二十七年(1688),将德州城墙修建如初,成为守御北京城的军事重镇。裁左卫守备、左卫军屯归并正守备。通令卫所屯田制改隶属所在州、县管理。但保留了德州漕运机构。

乾隆八年(1743),清朝第二次大规模的重修德州城墙,调拨国库金十四万两,修葺城墙、护城河,并修城门楼、谯楼计四座,瓮城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固,又建敌楼两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德州城防归青州副都统管辖。“卫管河道,一总归州督工,与卫全无涉矣”。自此德州城从军事重镇转化为工商业城市。

光绪元年(1875),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拨三万余金,委派知州张锡纶修城。因资金不足,只修了东城垣,而南、北、西三面城墙没修,城墙破败不堪。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德州车站迎来了第一列火车。

民国时的德州城

民国六年(1917),运河在四女寺以北的耿李杨村西决口,淹没了德州、宁津、吴桥等十八县。县志记载:大水围城,仅露七层砖,民谣曰:“城墙洗脚丫、能见景州的塔”。

民国十七年(1928),时任德县县长的崔馨山积极响应“新生活运动”号召,他积极倡导破除迷信,后来他又要拆毁德州城墙,在诸多名人以御水患为名力阻毁城,故只拆除了城墙上的部分堞口而终止。而自此北城门被拆下,从此,德州城的北门就不再关闭了。

同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攻占了德州城。

民国十八年(1929),德县国民党党部成立,重修葺各个城门,将朝阳门(南门)改为中山门;永乐门(东门)改为民生门;聚秀门(大西门)改为民族门;拱极门(北门)改为民权门。

日伪时的德州城

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侵华日军在小西门处遇到抵抗。第二十九路军运其昌部奋战三昼夜,因孤立无援于10月3日(农历九月二十九)凌晨撤出德州城,德州城失陷。

日军侵占德州期间,施行了报复性屠杀,并对德州城进行了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和重要文物被盗或运往日本,剩下的毁灭殆尽,德州古城墙成了残垣断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3日),几个汉奸在大西门口举着白旗,迎接日军进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日本人开始修建石德铁路与石德运河铁路桥。同年在桥口街南的运河上修建了一座公路木桥。民国三十四年(1945),国民党部队将其烧毁。

民国三十年(1941),日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伪德县警察所在城乡发放“居住证” “良民证”。同年,二月十五,“石德铁路”通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伪山东省省长杨毓珣,以先遣军司令的头衔来德州进行了“日蒋交防”。

新中国的德州城

1946年6月29日,德州市进行第一次民主选举。大会在崇德小学(今建设街小学)举行,参会正式代表196人,400余名各界来宾列席参加。与会代表选举张应举为市长,之后市长张应举及全体行政委员宣誓就职,并宣布德州市民主政府成立。

自1947年起,市政府为了城市建设等原因,对古城墙进行了分期拆除。人民政府在对古城墙拆除的过程中,采取了边拆除边建设的原则。

1947年6月,因小西门的顶子在战争中,被日军炮火轰炸的欲要塌陷,故将砖顶子拆除了只留了豁口通行。

1950年拆除了大西门;1951年4月拆除了南门;1965年拆除了东门;1964年拆除了北门,1967年德州城墙仅存城西北的靴子尖城墙角了,该遗址因当时在城墙顶上,有国家的一个测绘点,而侥幸被保留。

1958年,拆除了南城墙,修了青年路(现东方红路)。

1958年,为了安置拆迁户,用在北城墙上拆的城砖,修了跃进街(现建新街),共建红瓦城砖的平房1000余间。

1959年修迎宾路时,在原农机厂大门处及原造纸厂南门外西城墙和北城墙上,分别拆了两个豁口。

1964年,东城墙全部拆除后,以东城墙为基础,修了新湖北路。

1967年,北城墙全部拆除后,基本以北城墙的基础偏北点修了青年路。

自1397年到1946年,德州砖城墙在德州大地上耸立了五百四十九年。现除 “靴子尖”外,它已被历史的尘土埋没后,多成了宽阔的马路或神话传说故事。

附: 重修德州城记

武德兵备道佥事 陈亮采

德州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达。其地置州一卫二,守御之将一,游奕之将二,防边之士六千,漕运之士一千,乘障之士三千。又岁转他藩储糈至数十万计输其中,特遣度支郎一人治之,诘出纳焉。浩穰冲剧,于宇内无两,蓋屹然重镇矣。城初建不知何代,岁久渐颓,潦津之所侵泐,狐鼬之所穴窟,垣堞楼橹倾圮剥漫而无以为固。大司马中丞黄公先自藩臬之长,擢抚兹地,睠然门庭之圉,经营有日矣。会东方数有大役,十余年间飞挽困于辽东,舆畚疲于河上,六郡之积如扫。其后二役既罢。岁复大饥,旱蝗相仍,民馁且窜,公日夜抚循煦哺其民之不暇,而暇及藩篱之事乎?戊己(戊申、己酉,即万历三十六,1608和万历三十七年,1609)之岁,河浸啮堤逼城,仅数武势将无城。公谓民不可劳也,费不可省也,而役终不可已,盍早从事焉。则以疏上,而疏内所陈请,颇欲割上供,故旨格不下。公谓旨格而议,不可格封疆之事,吾得而专之,虽然城所以卫民也,奈何以卫民者朘民也,无已,则历年之节省可括乎?留存之无碍可出乎?诸司之赎锾可捐乎?公私之羡搜剔既殚,乃始征其赋于土之毛亦无几耳!公喟然曰:时绌而用侈,役迟而费奢,蠹穴而工窳,安得心计之臣而用之哉。于是,遴而嘱之郡丞孙君森,丞故敏而娴于计,悉心擘画大略,谓用核则绌可羡也。役速则靡可廉也。鸠役归之里甲,而宽为之费,俾民无厉焉。器物汰其苦窳而塞旁窦,俾蠹无穴焉。察人情之苦乐,权利害之锱铢,凡所条列,无不当公旨者,而其时予适以承乏备兵至,丞奏记于余曰:州地逶迤平莽,无山林可因,劚石烧砾之需资于车,徒费数十倍且扰及民。丞其问之水滨以为航海便,而非凡所见疑骇相半,夫舟车水陆劳逸省羡之数,其较然者矣。余书其牍而韪之,大司马亦奇其策而从之。由渤海口出大沽入天津,而抵德水千余里间,安然无恙,物用大集,工作坌兴,役以速成,而费大省,此航海力也。始议金钱五万有奇,今省费计五之二;始议期三载为率,今省时计三之一。至于长堤杰阁,破浪凌云之观,始虑不及,馀勇可贾,尤其难者也。丞顿首曰:此非丞之力,而大司马经画之劳,昭旷之观,督责之毙也,是不可以不书。陈生曰:斯举也,数善备焉。歛不厉民一也;役不久淹二也;严保障三也;善撙节四也;岁艰民饥,赖役而济五也。

孟氏有云:佚道而使民,虽劳不怨。若使民享其佚而不见其劳,且因之以有济,其为欢呼鼓舞,岂特不怨而已哉。然山以东,固昔者霸胜之遗事,富强之馀烈也。考其时,匡合盟会,征伐聘问之费,日不暇给,而充然有馀。今以承平日久,六郡之地兴一役而如不胜,竭公私之羡,而仅乃举之,是岂可不深求其故乎?居者易,而作者劳,自古叹之矣。余之记此,非徒以誇成绩而艳壮观,将以著当事经营之苦与东方匮困之形,亦欲后之筹国者穆然深惟,悟曩者屡兴大役之失计,务为休养生息以庇其民,使可以备一旦之用,而无至于匮且困也,则二东庶几有瘳哉?

0 阅读:16

禹贡怀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