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对俄罗斯展开了一系列的“制裁”举措。由于原本欧美供货商减少和外国品牌退出。这曾经一度导致俄罗斯面临了“商品荒”。
中国商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出海俄罗斯,成功填补了西方企业许多留下的俄罗斯市场空缺。
这里面包括汽车行业。2023年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销量前十名中,有六个中国汽车品牌,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所占份额增至49%。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快速推广
也包括家电行业。根据俄罗斯 f + 信息技术控股公司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电视机品牌在俄罗斯已成为销量冠军,如海尔占俄罗斯全国总销量的 11.5%,小米和海信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 8.3%和6.6%。
此外,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2024 年上半年,海尔品牌的洗衣机设备销量占据了俄罗斯洗衣机总销量的 25%,其冰箱和烤箱的销量也位居榜首。
在一些品牌巨大的成功之下,许多中国企业对出海俄罗斯跃跃欲试,其中不少打造将工厂建到当地以节省开支。而为了弥补欧美企业的制造空缺,稳定本国的产业链,俄罗斯政府也不断开出各类的优惠筹码,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局。
虽然俄罗斯有需求,中国企业有制造能力,但双方的合作也不一定就能顺畅。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工具、管理水平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中俄之间的差异都比想象的都要更大。
中俄文化差异比想象中要更大
这些我们可以在最近的几则新闻中发现一些端倪。
比如在中国已经比较司空见惯的付费自习室,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笔下,就成了一条比较有意思的新闻现象。
近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文章表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花一些钱租间自习室,可以提醒自己更加专注地学习,达到比在家相对安逸环境更好的学习效果。按照学生们自己的说法,就是“与其说是买学习氛围,不如说是花钱为自己买了一种无形的督促感。”
付费自习室能够成为新闻,显然在俄罗斯人看起来,这样强迫式的自我奋进无疑是少见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
还有,根据海外网报道,最近来自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的一批企业家参观了位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厂。在参观之后这些企业家纷纷表示中国的工厂令人震惊。
有参观团成员表示,“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工厂拥有多年的压缩机生产经验。企业的规模让我感到惊讶。”也有俄罗斯企业家表示,中国的工人和设备都能保持工作状态,生产流程持续推进。而在俄罗斯的工厂里,时间常常被浪费。
从这样的消息和报道中可以看出,即便如今已经面临了比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国际政治压力,俄罗斯人似乎仍然保持了较为松散和慵懒的工作、学习态度,这和西方式的工作风格类似,但却和中国普通人、中国企业们所熟悉的节奏大相径庭。
中国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已远超其他国家
这种态度从正面解读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不过对于企业主来说,尤其是对初入俄罗斯的中国企业主来说,却意味着更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更加低效的工作结果。这对想雇佣当地人的中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毕竟,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其他国家的员工,都是中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