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怀山、王西昌、赵建峰整理
于二愣,大号于国华,又名清源,1901年出生在河间市景和镇于屯村(原属建国县管辖)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陈氏拉扯着这根独苗艰难度日,孤儿寡母受尽了地主和一些族人的欺侮。于国华5岁时,随母离开家乡去天津,陈氏靠给人做短工来维持生计。几年后,母子二人又回到了原籍。他自幼受尽了剥削和压迫,饱尝了旧社会的阶级苦和民族恨,
于国华仅读过两年小学,文化程度不高,但他长大后,变得身强体壮,1.80米的个头,处事有主见和正义感,敢做敢为,性格坚毅,胆识过人。几个舅舅见他从小机智勇敢,喜欢舞刀弄枪,便凑钱为他购买了一枝土枪,一匹快马,请人教他练习骑射,防止以后遭人欺负。他一边给人做雇工养家糊口,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勤奋苦练,几年下来,练就了一手好枪法、一身好骑术从此,他越发艺高人胆大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国华目睹了我大好山河遭日寇肆意蹂躏,中华民族陷于危亡的惨状,他立志精忠报国,抗击日寇,还我山河一片宁静。1938年1月于国华决然投身革命参加了津南抗日工作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通讯员,建国县六区、八区游击队队长,县大队手枪队队长,县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冀中七分区副团长,冀中八分区团长,建国县副县长、县长,南京市公安局科长、汤门和栖霞区区长,南京市农工委主任、农林局局长等职。
1941年,于国华任建国县第六区游击队长时,被组织选送到“献武饶”抗日大学二分校学习近一年,从中学习和汲取了许多革命经验。学习期满后,他带领5名干部在返回建国县途经献县臧桥时,与100多名日伪军遭遇。于国华他们被敌人包围在一片麦田里,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于国华他们打死打伤20多个敌人,几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最后,子弹打光了,其他5名战友都壮烈牺牲,于国华的右臂被敌人击伤。满身血迹的于国华趴在麦地里,做好了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准备。由于天色昏暗下来,敌人未敢进麦田搜索。那天夜里,于国华在当地群众的营救下,回到建国县高官村的地道里养伤。
八年抗日战争中,于国华每次打仗总是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每次战斗一打响,他便甩掉上衣,光着膀子,双手持枪带头向前冲,令鬼子汉奸闻风丧胆,他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平时身上总携带着三枝枪——二把“盒子”,一把“撸子”。战斗中,他双手各握一枪,左右开弓,指哪打哪,百发百中。有时自己带上几个队员到景和或淮镇等据点附近放上几枪就跑,扰得鬼子汉奸心惊胆战,景和据点的日本鬼子中队长大毛、二毛、汉奸头子高鸿基,淮镇的汉奸头子丁凤阁,侯里的汉好头子“王私孩子”等都对他无计可施。因为他机智勇敢,威武善战,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敌人惧怕他,人民爱戴他,故得绰号“于二愣”。时间久了,“于二愣”被人们叫响,而真名于国华反为绰号“于二愣”所掩。“于二愣”的名字在建国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都称赞他是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1943年初的一天,铁杆汉奸高鸿基纠集景和据点的日伪军两个中队200多人到位村讨伐,他们从东面、北面拉网式进村。为了粉碎敌人的讨伐阴谋,于国华指挥县大队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敌人引诱到位村村西我伏击圈内。于国华大喝一声:“打!”顿时,机枪、手枪、步枪一齐射向敌人。于国华抬手一枪,将耀武扬威的高洪鸿基击落马下。敌人顿时乱了阵脚。战士们一边打枪,一边高喊:“伪军同胞们,我们是'于二愣’的县大队,高鸿基被我们打伤了,你们赶快投降吧!”左臂被击伤的高鸿基吓得魂飞魄散,丢下十几具尸体,带着残兵败将仓惶逃回景和据点。
1944年9月的一天,于国华带领县大队一个连80多人住进距景和据点三里的大皮屯,他们挖地道,修工事,做好攻打景和的准备工作。景和据点的汉奸头子高鸿基集合起景和、沙河桥、侯里、会头等据点的日伪军五六百人,在中午时分从三面包围了大皮屯,企图与我县大队决一死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于国华指挥部队采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小分队出击等灵活多变的战术既打击了敌人,又守住了村庄。战斗持续到傍晚,敌人也未攻入村子。夜间,我县大队突围出去,转移到崔庄子、郭旺屯一带。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人。我县大队伤亡8人,其中排长寇春成壮烈牺牲。
1945年1月的一天,汉奸高鸿基联合景和、沙河桥据点的日伪军300余人到沙河桥附近的盖庄进行讨伐。得到情报后,于国华率领县大队事先在盖庄利用高房工事、地道、村外的战壕暗堡等做好了埋伏,自己带领机枪班在阵前指挥,决心打一场漂亮仗,灭灭敌人的锐气,扫扫敌人的威风。老奸巨滑的高鸿基由于尝到过于国华的厉害,这次讨伐十分小心,他一边给手下人鼓气,一边让副手韩天民穿上自己的军装,骑上自己的大红马在队前坐阵指挥。而他自己则躲在后面观察动静。敌人生怕中了我县大队的埋伏,距离村子还有一、二里路就胡乱地放起了枪炮。于国华镇定自若,他小声命令战士们要听从指挥,不要轻举妄动,待敌人进入我有效射程后再打。敌人乱放了一阵枪炮之后,见村子里没有动静,便大着胆子向村子里扑来。
敌人离我伏击点越来越近了,当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区后,于国华一声令下,“打!”并亲自端起机枪瞄准韩天民及冲上来的敌人一阵猛烈的扫射,顷刻间敌人倒下了一大片,韩天民被打得满身开花,连大红马的肚子都被打穿了。这时,我县大队的冲锋号吹响,,战士们从四面八方的角角落落纷纷跃出杀向敌人。高鸿基见中了我县大队的埋伏,急忙命令他们的人马向回撤退。我县大队乘胜追击,直杀得敌人落荒而逃。这次战斗,我县大队共歼敌六七十人,缴获枪炮 70余支(门),马5匹,弹药若干。从此,高鸿基再也不敢与县大队直接交火了。
于国华领导的县大队是一支英勇善战,打不垮,拖不烂的军队。在反日寇大扫荡最残酷时期,即使有时队伍伤亡惨重或被打散,于国华就又重新组织和补充队伍,运用游击战、地道战、化整为零、乔装打扮等灵活多样的战术继续和敌人战斗。抗日战争期间,于国华在建国县一带先后组织了4个游击小队、3个县大队,2个新兵团,配合大部队端掉建国县境内的日伪军据点20多个,消灭鬼子汉奸 1000 多名。
于国华智勇双全,有胆有识,鬼子汉奸都十分惧怕他,在抗日战争最残酷、县大队力量最薄弱阶段,敌人曾多次重金悬赏捉拿他都未能得逞。
有一次,他正在于屯村组织队伍,突然发现一队前来抓他的鬼子汉奸进了村子,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身边正走来一名农妇去外村给生病的孩子就医。他急中生智,把盒子枪往怀里一别,顺手从那名农妇手里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装扮成孩子的父亲和农妇一起假装出村去给孩子看病,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还有一次,鬼子汉奸进于屯村扫荡,于国华正住在村里一户群众家里,当他发现敌人进村后再撤离却已经来不及了。正巧附近有一家死了个人,他灵机一动,立即混入料理后事的人群中,拿起一把刷子认真地往棺材上涂起油漆来,从而化险为夷。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建国县境内除景和、崔尔庄两个据点外,其它二十多个伪据点均被我县大队端掉。东南区域的残余伪军都集中到了崔尔庄据点。此据点有伪军七个中队,1100余人,为首的长官叫张鸿烈。张鸿烈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安插到伪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后当上了伪军联队长、伪县长,1945年6月根据我党的指示来到建国县第六区淮镇伪据点,后又来到崔尔庄据点任伪军联队长。他早就想率军投诚起义,但伪军中余孽太多,阻力极大。
1945年8月下旬,冀中军区命令时任冀中分区团长的于国华负责接收张鸿烈义军的工作。接到指示后,于国华召集指战员们研究制定了接收方案。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将崔尔庄据点团团包围,并亲自率12名战土身着新军装,腰扎武装带,每人携带两把盒子枪,手握一杆卡宾冲锋枪,跨下骑着一色的枣红马,威风凛凛地奔向伪据点。
张鸿烈亲自把他们迎接进去,就义军接收事宜和安排共同交换了意见,确定了接收的具体时间及方式。接收那天,于国华率领接收部队排着整齐的队列浩浩荡荡地进入城门,并迅速占领了据点。张鸿烈在操场上早就集合起队伍等待接收。他慷慨激昂地对伪军们说:“弟兄们,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相互残杀呢?我们虽然都当过汉奸,但八路军的政策是只要立功受奖,便可既往不咎。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惟一的出路就是弃暗投明,立功赎罪,投奔八路军。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伪军们大声地说:“我们愿意跟随司令投奔八路军。”
接收工作完成后,于国华和张鸿烈率队到东村一带待命。第二天深夜,起义部队中有两个罪大恶极、顽固不化的中队长带着手下人突然偷偷向泊头方向逃窜。于国华立即带领两个连追击,追到文庙附近,消灭顽匪30余人,劝回伪军50余人,约有100名伪军逃至泊头伪据点。8月底,起义部队正式被冀中军区改编。
在解放战争中,于国华率领县大队积极配合正规军先后参加了攻打徐水、清风店、青沧、大清河北等战斗,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6年8月,县大队主要力量都配合冀中军区部队到外地做战,于国华率县大队一个连到大皮屯一带为军区组建新民团。盘据在青县、兴济一带的汉奸头子高鸿基探听到建国县内部兵力不足,便纠集了四五百人的地主、汉奸还乡复仇团,乘虚而人,卷土重来。一路上烧、杀、抢、掠,残害我区干部及革命家属200余人。
于国华得到消息后,气得银牙咬碎,他决心严惩高匪,给其以有力的打击。一天,于国华得到消息,高鸿基率还乡复仇团要到杜生以西一带进行复仇。于国华带领县大队50余人,民兵70余人,事先赶到杜生。他明白,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而且敌人都是马队和自行车队,要想打败敌人,不能硬拚,只能智取。于是,于国华组织队员和民兵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的两侧,并在路上埋好地雷,决定依靠地雷、步枪、手榴弹等消灭敌人。
当敌人进入我阵地前60米时,于国华立即命令拉响了地雷,同时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地雷、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战士们一边攻击,还边齐声高喊:“伪军同胞们,我们是'于二愣’的部队,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敌人一看这个阵势。又听到“于二愣”的名字,个个吓得心惊胆战,丢下几十具尸体,纷纷向东逃窜。这次战斗共歼敌60余人,缴获枪支40余支,马3匹,自行车18辆,我县大队和民兵无一伤亡。
1947年6月,冀中军区指示于国华率建国县支队(县大队)配合军区部队攻打兴济(当时汉奸头子高鸿基在此驻守),活捉高鸿基。高鸿基在建国县一带屠杀革命者和无辜群众无数,罪行累累,十恶不赦。一听说要打兴济,活捉高鸿基,指战员们群情激奋,纷纷递交请战书,要求打头阵,亲手活捉罪大恶极的汉奸高鸿基。于国华接受任务后,与指战员们共同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擒贼先擒王,先派出小股精锐兵力潜入高匪指挥部活提其人,再全歼其部队。于国华亲自组织了一个尖刀连,严阵以待。
解放兴济那天,战斗打响后,于国华率领尖刀连在我军浓密炮火的掩护下乘势冲入高匪指挥部所在的大院,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房顶和院内的十几名敌人,其余的敌人都逃到屋内。我尖刀连立即用冲锋枪、机枪封锁了门窗,并向屋内投掷手榴弹。随着手榴弹的声声炸响,敌人在屋内哭爹喊妈,乱作一团。我军开始在外面喊话:“你们被包围了,只有交枪投降才是你们的唯一出路,顽抗到底只能死路一条。”喊声刚落,屋内的70多名汉奸纷纷举手出来投降,其中有河间的汉奸队长“边麻子”。然而,在俘虏里却未发现铁杆汉奸高鸿基的踪影。于国华带领一排战士立即冲进屋内寻找,把屋子搜查了个透,只找到墙壁上挂着的一张高匪的画像,又让高匪逃脱了。一名战士气得甩手一枪打烂了高鸿基的画像。
原来,在战斗打响后,狡猾的高鸿基见大势已去,便乔装改扮成一个商人,打死我军一名哨兵,从东北角的苇地里向唐官屯方向仓惶逃跑了。这次战斗,于国华率领建国县支队共消灭敌人80多名,俘获汉奸100多名。之后,于国华被任命为兴济卫戍司令。后兴济划归渤海军区,于国华奉命回建国县先后任武装部长、副县长、县长等职。
1948年4月,国民党骑兵十二旅及青县、沧县等地残余反动武装共1000余人,由独流镇西窜,经大城、任丘进犯河间、建国县及沧县一带。当时,我冀中部队均到外地作战,县内仅留下少量部队和民兵。敌人正是乘我后方空虚而进行反扑的。于国华此时正住大皮屯村。在接到国民党及地方反动武装准备从河间经沙河桥进犯建国县和沧县的消息后,于国华临危不乱,决定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全力阻击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
他当即组织发动全县民兵积极行动起来,准备打一场保卫战,自己则带领80多名民兵跑步赶到沙河桥指挥群众在桥西布下地雷区,在距离雷区一百米以外的西面插上写有“小心地雷”的牌子,以此迷惑敌人。同时,把过去为打击日寇显过神威的大土炮架设在河东堤上,并准备了用于烧桥的几十桶汽油,以阻击敌人问东进犯。
布防刚刚结束,敌人分成四路马队从河间方向气势汹汹地奔来。当敌人看到“小心地雷”的警示牌时,立即命令队伍停止前进,并派出三个工兵非常小心地查看,当敌人确信没有地雷时,又继续前行,并进入了我军伏击圈。于国作一声令下:“打!”顿时,枪弹齐发,土炮、地雷、手榴弹轰响,敌人血肉横飞,死伤一大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吓懵了,他们以为遇上了我正规军,急忙命令部队后退几十米,分散开来。
当敌人发现阻击他们的仅是一些当地民兵时,便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于国华指挥民兵奋勇还击,他手持双枪,一枪一个,眨眼间撂倒四五个敌人。我们的弹药渐渐用尽,而敌人的反攻却越来越猛,形势对于国华他们极为不利。于国华当机立断,,方面命令一部分民兵向双塔村撤退,吸引敌人追击,一方面自己亲自带领一部分民兵用汽油烧毁桥梁(桥是木制的),阳断了敌人的去路。
阻击任务完成后,于国华带领民兵火速退到双塔村。等气急败坏的敌人涉水渡过河再追到双塔村时,于国华他们早已组织群众钻入地道隐蔽起来。敌人的兵力受到削弱,既不敢在此久留,又不敢再向东进犯,只好沿着青县、静海方向返回了天津。这次阻击战共歼敌60余人,不仅保卫了沙河桥至沧县一带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为后方的群众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赢得了冀中军区的表彰。
1949年1月,冀中行政公署下发了签有主任罗玉川、副主任戴冀农名字的委任书,任命于国华为建国县县长。于国华担任建国县县长不久,为了解放全中国,他又主动请缨,并毅然受命率队随大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华东的许多战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多次立功。曾荣获冀中军区“抗日英雄”称号,他领导的县大队亦荣获冀中军区“战斗模范大队”称号。于国华参加战斗无数,他曾9次负伤,全身3处致残,左眼失明,右胳膊不能抬起,腿上至病逝还残留着敌人的弹片。
全国解放后,于国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勋卓著而颐养天年,而是带着伤残之躯继续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他虽然资历颇深,但是从不向组织要官要职。解放初定级时于国华就是行政13级干部,直到离体他仍旧是13级。每次领导要对他提拔晋级时,他都毫不犹豫地让给其他同志。
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和亲朋好友,决不能依仗他的职权搞特权。他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他从没有为孩子们开过一次绿灯,大儿子和两个女儿一直生活在农村,二儿子和小儿子都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才参加的工作,没有沾上他的一点光,于国华也从不向孩子们炫耀自己的光荣历史。
于国华离休后,1969年从南京回到河间干休所,1974年因重病缠身去沧州住院治疗。1978年3月24日,于国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
于国华同志逝世后,沧州市委、市政府在沧州市政府礼堂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沧州市委书记郑熙茂主持追悼会,原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致悼词。
胡开明在悼词中说,于国华同志是人民的好干部,好党员,他参加革命四十多年,忠于党,忠于人民,他的一生是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建设奋斗的一生,他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地委行署副专员张培成、王春祥、马仁华,沧州军分区司令员王震、政委王慎民,驻沧部队及各大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并分别敬献了花圈。于国华的尸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在沧州烈士陵园,后又由于国华之哲嗣迁至老家河间市景和镇于屯村北于家坟安葬。
为缅怀英雄,使英雄事迹万古流芳,在于国华哲嗣的嘱托下,原沧州地区文化局局长白焕宗亲自撰文,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刘芳庭书丹,沧州市石雕大世界经理穆远芳刻石,为于国华树碑以祭之。另附碑文如下:
于公国华墓碑记
于公讳国华清光绪二十七年生于河间于家屯村,少年耕耘吃苦耐劳有胆有识性格坚毅乡里赞之。抗日战争爆发后目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惨状,公愤然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堂堂华夏济济冠裳岂可束手受倭伪之蹂躏乎。一九三八年乃决然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通讯员、区小队长、县大队长、冀中八分区团长等职。在八年抗战中,公英勇顽强有识善断,每战克捷,敌甚畏之。因公能身先士卒敢打敢拼,威望所及妇孺皆知。虽几次负伤身体致残但义无反顾多次受嘉奖。
抗战胜利后公出任建国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奉命随军南下,历任南京市公安局科长,汤门和栖霞区区长,市农村工委主任,农林局长等职。所到之处成绩赫然,颇受群众拥戴。离休以后回至故乡。一九七八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公原配与继配均姓刘氏,有子三女三孙九孙女二曾孙五曾孙女四,家庭和乐气氛融融。咸曰国华公乃善于奉公理家者也,公之哲嗣与余有同窗之谊,公之行状余幼有所闻,敬仰之心久矣。值次为公树碑之际,其哲嗣嘱余作记亦幸事也故撰斯文以表之。
原沧州地区文化局长副编审献县白焕宗撰文
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刘芳庭书丹
沧州市石雕大世界经理穆远芳刻石
(本文资料由于国华大儿媳黄秀荣、次子于荣庆、三子于荣芝、次孙于焕文、九孙于焕强及于屯村寇志安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