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内地旅客在香港集体食物中毒,当局疑涉事餐厅食物交叉污染

执笔叙人间 2024-09-13 17:55:03
舌尖上的隐患:旅游食安成香饭后毒枭?

江西旅行团游香江,本想大饱口福,不料却成了"毒中毒"。11位老年团友吃完晚餐后,集体上演"霸王别姬",上吐下泻送医院。这家"金港荟"餐厅,怕是要改名"金港悔"了。有意思的是,餐厅负责人一开始还死不承认,仿佛吃了"失忆药"。直到食环署上门查案,他们才想起来:"哦,好像是出了点问题。"这种"选择性失忆"的本事,怕是连老年痴呆症患者都自愧不如。

三番五次的"毒"餐秀

金港荟这家餐厅,看来是深谙"重复就是力量"的道理,今年7月就曾上演过两出"食物中毒"大戏,导致13名内地客不适。这回又来了个"11人毒团",看来是要凑个整数啊。这种"三番五次"的操作,不禁让人感叹:这是要把"食物中毒"当成自家招牌菜吗?

金港荟的厨师们可真是"创意"十足。上次是用洗生海鲜的器皿来装熟虾,这回又玩起了"生熟不分"的游戏。看来他们家的厨房,就是个"套娃游戏":生的放熟的盘子里,熟的放生的盘子里,最后谁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这种"创新"精神,怕是连米其林大厨都自叹弗如。

至于那个"虾的烹煮时间不足"的问题,我只能说:这位厨师是不是把"三分钟热度"这句话理解错了?以为做菜也只要三分钟就够了?还是说,他们家的厨房里有个"时光机",能让食物在三秒钟内就"熟"了?

监管部门的"慢动作"表演

面对这种"屡教不改"的餐厅,监管部门的反应可谓是"慢动作回放"。每次事发,都是一套"标准流程":派员调查、抽样化验、指示停业、大清洗、培训员工。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看似严谨,实则效果不彰。

就拿上次事件来说,化验结果全是阴性,餐厅换了雪柜、清洗了厨房,员工也"深造"了一番。结果呢?不到两个月,又上演了一出"毒"餐秀。这种"马后炮"式的监管,效果堪比"隔靴搔痒"。难道非要等到出了事,才能想起来去检查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每次事发后,餐厅都会"自觉"停业三天大清洗。这种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在说:"好了,我们洗白白了,下次再来吃毒吧!"这种"周期性良心发现"的行为,真是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

旅游业的"毒"饮"毒"食

这次事件不仅暴露了餐饮业的问题,也反映出旅游业的一些顽疾。那些组织旅行团的旅行社,是不是该对自己安排的用餐地点负点责任?难道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游客送到"雷区",然后坐等"爆炸"吗?

更可笑的是,旅监局统计的数据:除了这11个倒霉蛋,其他69个旅行团的2100多人都安然无恙。这种"大数据"分析,怎么看都像是在说:"瞧,我们的成功率多高啊!"可问题是,这哪里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难道"毒不死人"就是旅游业的及格线了吗?

食安之"道",任重而道远

面对这种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餐厅的经营理念出了偏差,还是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亦或是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餐饮业是一个良心行业,一家餐厅的口碑需要日积月累,但毁掉却只需一瞬间。金港荟这种"三进宫"的行为,不仅是在自毁招牌,更是在挑战公众的底线。而监管部门的"按图索骥"式执法,也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或许,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严格、更加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仅要加大惩处力度,更要从源头上预防问题发生。同时,也要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和维护者。

## 难道我们真的要等到"舌尖上的中国"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警钟,唤醒所有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毕竟,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金刚不坏之身",能百毒不侵。
0 阅读:0

执笔叙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