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退守长安,真的是因为不敌关东联军吗?其实他只怕一人

颗粒 2023-03-14 16:13:05

宏观上的三国,要从董卓进京开始说起;而宏观上的乱世,则可以追溯到关东联军的成功组建。而后董卓“不敌”,遂一把火烧掉洛阳,退守长安。

董卓走后,关东联军彻底分裂,并为争夺中原而大打出手。由此,便开启了汉末三国这段乱世。

按照小说家之语,三国乱世也是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的,这与正史中的记载相吻合。唯一不同的是,尽管陈寿把董卓批为“开天辟地以来的头号大恶人”,但董卓退守长安,却不一定是他不敌关东联军。何以见得?

董卓尚未见败势

董卓是反派,毋庸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是,与反派作对的人,也未必就是正派。

实际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有自己的打算。这具体表现为:除了孙坚、曹操、臧洪、王匡这几人,包括袁绍在内的大多数诸侯,都是“出工不出力”。

从《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中,也能看出:真正让董卓感到威胁的,只有一个孙坚,其他诸侯如袁绍、袁术、刘表,都没有被他放在眼里。

而日后的北方霸主曹操,更是没有被董卓放在心中。前者出道后的第一战——荥阳之战,便被徐荣直接碾压。若非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曹操都未必能逃得一命。

按理来说,这是很不应该的。纵观参与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除了曹操这个“关系户”外,其他人都是州郡上的长官,手中握有几万兵马的,大有人在。而在讨董之初,这些人便分为了三路大军。

无效的战略部署

东线大军,便是著名的“酸枣会盟”,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兖州刺史刘岱等人组建。曹操也在其中,但他进攻董卓时,却只有五千兵马,还是老朋友张邈赞助的。至于其他诸侯,却始终按兵不动,坐视董卓从容退走。

另外一支主力军,为袁绍统率的北线大军。可北军先锋王匡都被董卓的西凉军给“剃光头”了,袁绍也未曾出兵。位于大后方的冀州牧韩馥,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丝毫不关心战况如何。

真正给董卓带来威胁的,反而是以袁术为首的南线大军。当然,这主要还是袁术麾下猛将孙坚的功劳。

董卓甚至直言:“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二袁是士族领袖,刘表则代表了汉室宗亲,这三人对董卓的威胁,主要是名声。由此可见,唯有孙坚的武力,才让董卓感到了一丝忌惮。

但也仅限于此,虽说孙坚打了几次胜仗,但他背后没有人支持,也难以真正发挥出定鼎之功。

正如董卓麾下谋臣所言:“山东儿驱略百姓,以作寇逆,其锋不如人,坚甲利兵强弩之用又不如人,亦安得久?”

关东群雄不思进取,反而趁着此次出兵收敛民财,搜刮财富,如此行径,与董卓这个“奸贼”又有什么分别呢?而董卓之所以选择退守长安,主要原因也并非是不敌关东联军,而是出于其大局观的考虑。

董卓的小心思

董卓进京后,将洛阳城内给搜刮了个干净。因此对他来说,洛阳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政治上,董卓只要手握汉献帝这张王牌,便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对洛阳,并没有多少留恋之情。这是其中一点。

另外一点,则是出于董卓的战略考虑。洛阳,身为中原地区的中心,与关东地区毗邻,这显然是关东诸侯的主场;反观长安,则与董卓的老巢——西凉更加靠近。因此,董卓退守长安,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主场优势。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入洛时,只带了三千兵马,在兼并何进、何苗兄弟二人的部曲、加之吕布携并州军投效之后,他才壮大起来。

对董卓来说,吕布等人并不值得完全信赖。因此,他才会退守长安。只有这样,西凉军中属于董卓的嫡系心腹,才能更好地为他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董卓此举也有“以退为进”的心思。几场战役打下来,董卓也明白了这些关东诸侯其实各有想法。于是他干脆暂时退出中原,将这一堆烂摊子留给他们去争夺。

的确如董卓所料,他退守长安后,关东联军果然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只是董卓也没想到:吕布会被再次策反,从而要了他的性命。否则董卓未必不能静待时机,成功反攻中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