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主要讲述了AI眼镜行业的现

国泰君安发布研报称,AI眼镜行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节点,目前正经历 “用户认知重构-供应链成本下探-场景刚需化”三重拐点。市场的爆发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部厂商对 “可穿戴属性与硬核技术整合”的协同能力,而2025-2026年将成为该行业胜负分界的关键窗口。
从用户认知重构方面来看,早期AI眼镜更多被视为极客产品,普通消费者对其功能和实用性认知有限。但随着科技巨头的入局以及产品的不断迭代,AI眼镜正逐渐从“概念产品”向“实用工具”转变,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中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些品牌通过精准的市场推广,消费者展示AI眼镜在实时翻译、信息提醒、运动辅助等场景中的便捷性,使得用户对其接受度大幅提升。
供应链成本下探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AI眼镜市场需求的逐步增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投入,规模化效应开始显现。从芯片制造到光学组件,再到整机组装,各个环节的成本均有所下降。部分光学组件的成本在过去一年中降低了20% – 30%,这使得厂商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场景刚需化方面,AI眼镜不再局限于一些小众的应用场景。在办公领域,其能够实现语音转文字、实时会议记录等功能,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在旅游场景中,实时翻译、景点导览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些刚需场景的不断拓展,使得AI眼镜的使用频率和用户粘性显著提升。
当前,AI眼镜行业的竞争焦点聚焦于中游品牌与制造层。短期内,胜负手在于谁能更快将AI眼镜的“工具属性”转化为“身份表达符号”,并实现从供应链到销售链路的全生态本土适配。国内厂商自2024年以来积极跟进,快速复制标杆案例,并针对中国市场进行 “本土化微创新”。长期来看,智能眼镜全价值链整合能力的优劣将左右竞争格局。
在2025-2026年这一“卡位战”关键期,华为凭借技术整合与生态优势、小米依靠价格杀手策略与渠道穿透能力、雷鸟创新基于光学技术纵深,都有率先突围的潜力。但最终的存活者需要证明AI眼镜并非手机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下一代交互入口” 级产品。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市场规模本质上是技术与需求的 “动态博弈”。若厂商能跨过 “价格破冰”(将价格降至 1500元以下)与 “场景刚需化”(如翻译、办公提效等刚需场景的完善)两道门槛,AI眼镜有望复刻 TWS 耳机的增长曲线,在2030年前冲击千万级年销量。
综合考量海外产品移植效应、价格敏感性、技术突破进程及渠道渗透效率等因素,预计2025年为市场启动期,销量约为50-80万台;2026-2029年为市场爆发增长期,销量可达100-500万台;2030年为市场成熟稳定期,销量预计在500-100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