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人”要过节,“鬼”也要过节,而且,鬼比人过节隆重多了

江山社 2021-05-19 16:34:02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鬼所指代的意思并不美好,那为何还会有鬼节呢?

中国人对先祖的态度一直都是极度崇敬的,商周时期的文化中,就有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观念。寒衣节相传就是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会祭祀先人,不过,关于寒衣节的相关文字记录,最早只出现于宋代。下面,笔者就介绍几个中国鬼节。

鬼节之一:寒衣节

关于寒衣节的来源,有好几个说法。

寒衣节的第一种说法:从先秦的迎冬礼仪演化而来。那时十月初一是立冬时节,天子会带着他的文武百官去郊外举行迎冬礼,回程途中,以“送寒衣”作为对为国捐躯者的犒赏。

那时的鬼并没有现代人认为的邪恶与恐怖,屈原在《九歌·国殇》中就有赞美的句子“魂魄毅兮为鬼雄。”赞美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们,他们刚毅的魂魄依旧是鬼群中的豪杰。

现在习惯将“鬼魂”二字连用,事实上,这二字所代表的意思并不相同:鬼是人死后存在的一种“形式”,而魂指的则是魂魄。

寒衣节的第二种说法: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中国的不少典故都能看到孟姜女的身影,主要是她哭长城的故事太有名了,另一侧面也说明了民间对修长城有多大的怨恨。

再来看一个说法:相传,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也仿照古人的做法,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行“授衣”之礼,还用赤豆和糯米做成热羹给大臣们吃。民间也会将冬衣寄给在远方戌边、求学或经商的家人们,以表达家人的牵挂。

这个节日的来源,说法虽然迥异,表达的主题却是一致的:对(逝去)家人的思念。在传统的立冬这一天,用“送寒衣”这种仪式来寄托心中无限的怀念,希望逝去的先人们在另一个世界可以一样过得舒适、温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鬼节之二:清明节

先来看看清明节的其它称呼: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等。从这些称呼中,就可看出清明节糅合了人文和自然的两大内涵,而这两方面对应的就是祖先崇拜和春天祭祀的礼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从来都不是割裂于自然而存在的,所以,在享受春光重回大地的欢快时,同样不忘要祭祀祖先,也希望祖先在冥界舒心愉快。

中国“墓祭”的礼俗由来已久,很早就出现的上古干支历法让节日的形成有了必备条件。清明节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的成为了全国性的祭扫节日。

据说,在很早的时候,清明节长达百日,不过,到了曹操这里,他将其缩短为一天。唐朝时规定清明的前三天必须“禁火”,这是融入了寒食节的习俗内容。

北方寒冷,阳春三月气温渐升,这时正是改火的时节,在新火没到之前,是要禁止生火的。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天气干燥,保存的火种容易诱发火灾,所以需要重新“钻燧取火”,也预示着新一年的开端。

清明节是热闹的,除了禁火、扫墓外,大家可以举行插柳、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活动,这其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踏青,约上三五好友或家人,带着一些吃食在郊外悠闲的走走,看看抽条的柳树,赏赏粉艳娇羞的桃花,心情在大自然中纾解,身体也会在这一刻得到放松,在和煦春风中开始新的一年,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不过,这个节日还有祭祀的成分,所以,民间也有诸多忌讳,比如:不能用针、不能洗衣服,最好不要夜间出门。日落前在自家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将孤魂野鬼挡在门外。

鬼节之三:中元节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中国三大鬼节中的地位最高,这一天,逝去的先人们可以出来逛逛,所以民间会设道场,举行隆重的法会祈福,放馒头给鬼、魂们吃。很多人会在这一天放河灯,祈福并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也有说法,这是在为亡者们点亮回家的路。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五(二七)祭祖,就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最早的七月半,本是上古时期民间的祭祖日子,后来,道教称其为“中元节”,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唐代的皇帝们信奉道教,这个节名和节日就慢慢的固化一直沿袭至今,也因此,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篇章都和祭祀有关,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敬,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当然,这世间万物,在祖先的眼中,都在遵循一个相同的定律: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中国的“鬼节”并非宣传迷信,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易经》】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