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林徽因带着学生跑遍整个北京城,只找到几家不起眼的景泰蓝小作坊。一位老工艺人见到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林徽因的手,颤抖着说:“求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逛海王村古文化市场,被一个蓝色小花瓶吸引。她轻轻拿起来端详,一下辨认出这是景泰蓝工艺,小时候去上海爷爷家见过。
老摊主见她对花瓶感兴趣,便说:“二位好有眼力,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在别处找不到了。景泰蓝在北京热闹几百年,到这快绝根了。”
景泰蓝原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也叫“珐蓝”,多为古代宫廷使用的器皿。在明朝景泰时期达到鼎盛,因此得名“景泰蓝”。
林徽因从小就认识景泰蓝,对其历史十分了解,这种典雅优美的器物曾经倍受人们喜爱,不该落得如此绝境。
老摊主继续说:“北京有名的景泰蓝厂是老天利、中兴,都是康熙年间的老厂,就这些老厂都快维持不下去了,更别说其他的小厂。”
回家后,林徽因脑子里一直回荡着老摊主的话,她开始为景泰蓝的命运担忧。
林徽因与梁思成商量后决定,成立挽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确定了小组成员后,林徽因就开始着手干起来。
此时的林徽因,刚结束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身体的病痛非常难受,需要好好休息。
但为了了解景泰蓝的生产现状,她带着学生们跑遍整个北京城,一天下来只找到几家不起眼的小作坊,里面只有三五个老工艺人,几副小炉灶,一副破败凄凉之象,这种环境的产量很低,产品销量也不好。
一位老工艺人听说他们要振兴景泰蓝工艺,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林徽因的手,颤抖着说:“求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这一番调查下来,令林徽因很心痛,作为国粹的景泰蓝只有仅存的几家老作坊,和60多名从业者,已经岌岌可危,濒临灭绝。
同时,林徽因的身体也越来越弱,为了跟时间赛跑,她每天只睡4、5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部用来查阅景泰蓝历史资料。
林徽因发现景泰蓝的图案大多是荷花、牡丹等几种,几百年来一成不变,这也导致它缺乏竞争力,无法销售出去。
因此,林徽因得出要想让景泰蓝起死回生,首先要推陈出新,设计出与时代接轨的图案,其次是调整它的生产结构。
林徽因指导大家设计新的景泰蓝图案,大家都穷尽心思每人画出几幅。此时的林徽因已经无法拿起画笔,她就口述自己的构思由他人代笔。
同年春天,常书鸿在故宫举办敦煌艺术展,常书鸿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常书鸿的临摹壁画,把林徽因带入一个久远的年代。
看到反手弹琵琶的飞天,林徽因惊呆了,那柔和飘逸如烟云舒卷,表现了生命的飞动。回到家后,她马上设计了一套以敦煌飞天为题材的景泰蓝图案,交给工厂试制。
烧制出来的产品,让大家都很惊讶,果然别开生面。这个作品后来送给了苏联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她惊叹道:“这是代表新中国的礼品,真是太美了!”
至此,景泰蓝的工艺一步步复苏,但林徽因的身体状况也越发令人担忧。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在弥留之际对学生钱美华说:“景泰蓝是国宝,千万不能让它在新中国失传。”
而钱美华也不负恩师所托,把一生都献给了景泰蓝,留下了《和平尊》这样的传世之作。
【悠然聊历史】
2006年,景泰蓝被评为首批非遗文化艺术,北京珐琅工艺厂作为专门的造办处,并在现代工艺美术中再创辉煌,被推上了国际舞台。
如果没有林徽因敏锐的洞察力,今天世人可能无法一睹景泰蓝的风采。林徽因为景泰蓝的起死回生耗尽心血,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更是因为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景泰蓝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钱美华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用毕生的精力将它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取得的成绩。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