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开始“不听话”了?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12-08 19:40:35

前言

张飞这人虽然勇猛无比,但同时性格也过于直率火爆脾气,更何况他还爱喝酒,一喝多就容易动手打人,刘备成天都怕张飞喝醉了之后惹是生非。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并不是无用的,在刘备准备东征孙权的时候,张飞醉酒后又撒脾气鞭打了两个手下——范疆和张达,这哥俩一合计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竟然先下手为强把张飞给杀了!

张飞这一走,刘备那叫眼前发黑悲痛欲绝啊,一半是因为兄弟情深,另一半就是因为之前关羽走了、现在张飞又没了,蜀汉的天仿佛塌了一半。

不止是刘备,蜀汉内部也是人心惶惶,一些原本紧密团结在刘备周围的重臣,比如赵云、魏延两位猛将和智囊诸葛亮,他们的心态似乎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不那么服从刘备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赵云和魏延的忧虑

关羽和张飞接连没了之后,蜀汉反应最大的就是武将群体,毕竟在此之前二爷和三爷算得上是蜀汉军事的顶梁柱,其他有他们在,其他武将心里就比较踏实。

然而此时他们俩都不在了,于是蜀汉军队在军心大乱的同时,那些比较有地位的武将们心里也开始产生了其他想法,有些是担心蜀汉将来会何去何从,还有些就是想要趁机提提自己的地位。

这两种人分别有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五虎上将”中的赵云,还有蜀汉的后起之秀魏延,虽然两种选择南辕北辙毫不相干,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们却有些相似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看赵云,赵云那可是蜀汉的忠臣良将,武力更是毋庸置疑的,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的事迹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但赵云却不像张飞或者曹魏的许褚他们一样徒有武力,他在此之上还有两个优势,首先是清醒冷静的性格,其次就是机灵识大局的头脑。

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后,刘备就在悲痛之中想要不顾一切地向东吴发兵,为二弟报仇雪恨,但是赵云却非常清醒,他知道如果热血冲上头发兵的话,那蜀汉的获胜概率必然少之又少,因此极力劝阻刘备冷静下来。

经过这件事之后,赵云就意识到了刘备的一个缺点,放在平时,他重情义的性格绝对是优点,但是在关键时刻,他的重情义也很有可能会坏事。

所以在张飞死后,赵云就开始对刘备的决策能力产生了疑虑,他太担心主公会为了给兄弟报仇就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了,因为此时的蜀汉已经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

但赵云是个聪明人啊,在忧国忧民之余他也得保全自身,他看出来了刘备的冲动却又不敢直接说,所以赵云只能默默地抗拒执行一些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指令。

说完了忠心耿耿的赵云,我们再来看看蜀汉后期的顶梁柱魏延,魏延虽然资历比较短,但却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

但他身为臣子,却有一个臣子不该有的毛病,那就是过于野心勃勃了,因为加入蜀汉时间比较晚,魏延总是想尽快往蜀汉上层爬,争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蜀汉有着“五虎上将”的存在,这就注定了魏延爬得再高也是有上限的,只能居于“五虎上将”之下,这就让他一直很不甘心但是又无计可施。

然而随着关羽败亡,蜀汉的武将呈现出缺位的现象之后,魏延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想要趁着空出一个位置的机会自己补上去。

而后张飞被害身亡,这就让魏延更加看到了机会,他觉得随着张飞的去世,蜀汉内部的权力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开始积极表现自己,试图在刘备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忠诚。

然而刘备却对他相当忽视,一味地重用益州派和荆州派的人,而没有让魏延进入蜀汉的核心权力圈,甚至还不让他参加夷陵之战,只是让魏延镇守在汉中。

这就让魏延感到不满和失望,他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更觉得刘备过于感情用事,没有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心里开始有了不满和怨言,不再像以前那样谨遵命令了。

二、诸葛亮的无奈

那边武将们各自心怀鬼胎,这边身为文臣之首的诸葛亮其实也相当无奈又难做人,刘备晚年越来越激进的性格让他感到很无力。

首先在军事方面,诸葛亮认为当时蜀汉刚建国不不久,刘备不应该急于伐吴报仇,而是应该先稳定内部,只有发展好经济、增强了实力军队才更有战斗力,然后再寻找机会进攻东吴。

然而刘备却不听劝阻,执意要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劝阻无效心里那个无奈啊,但他仍然尽力为刘备筹措粮草和兵马,以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果不其然夷陵之战最后也没成。

其次,诸葛亮在政治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刘备为了稳固蜀汉根基就重用了益州派和荆州派的人,这导致蜀汉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动荡。

就算诸葛亮再有本事也是独木难支,虽然他努力平衡各方势力,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眼睁睁看着蜀汉向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的感觉实在是让他无奈、沮丧至极。

但是毕竟刘备才是蜀汉的老大,而且这时候他年纪大了又不太听得进去意见了,因此诸葛亮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压力,尽力去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团结。

直到刘备去世后阿斗继位,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领导者,这时候他才有能力说了算,去更改一些刘备之前决定的危害蜀汉的政策。

尽管诸葛亮极力维持蜀汉内部稳定,并实现克复中原的理想,但由于蜀汉实力实在有限,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最终他自己也积劳成疾,病逝在第五次北伐中。

三、不服从号令的背后原因

那么为什么赵云、魏延、诸葛亮这些人会在张飞死后开始不服从刘备的号令呢?其实背后的原因几乎和张飞没啥关系,而是蜀汉自己存在的问题爆发了。

首先,争夺权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张飞死后,蜀汉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地位边缘的人开始蠢蠢欲动,试图通过争权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在蜀汉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情况下,这种争夺不仅加剧了内部的不稳定和分裂,也使得刘备的号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其次,是否忠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张飞死后,刘备的决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一些将领认为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冒险,可能会对蜀汉政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开始犹豫是否应该继续服从刘备的号令,这些犹豫就削弱了刘备的权威。

最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刘备在创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着“兴复汉室”的理想。

然而在张飞死后,这种理想开始与现实发生冲突,刘备一边想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建国之后事务繁杂,他也需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冲突就让刘备在决策过程中常常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也使得他的号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汉就是这样的,无数微小的问题在发展的时候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了上下不齐心,这个政权自然就稳固不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