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周恩来访问日本前发布禁令,王震公然违背:这种东西确实好

红色记忆录 2023-05-29 10:28:13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也让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推到了对立面。八年的抗战在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中国在建国之后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将日本排除在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外。

然而,王震身为祖国的建设者,看待问题却并不片面,主张与日本建交。1957年,当他访问日本时,还公开违背周总理的禁令,也要做一些事。那么,他到底要做些什么?

执掌农垦部

195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战略决策,成立农垦部。为了搞好军垦、农垦工作,管理好现有的国营农场,要单独成立一个部,从农业部分出来。

当周总理谈到农垦部的成立和任务时,强调建设国营农场,管理国营企业,发展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创立并发展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边防、保卫和建设祖国而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是治国安邦的一项英明决策。

其实,早在成立农垦部时,毛主席早就将目光放在了王震的身上。

在毛主席看来,王震是一位敢说敢干的猛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总能克服,在战争年代,王震也作出了不少创造性的事情。

因此,这一次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能再次创造奇迹,谱写新中国农垦事业的新篇章。

1956年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此议案。当天,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签署了任免令,正式任命王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

或许是因为王震出生于农村,所以对农垦事业非常热爱,历经时间变迁,他始终关心着中国人民,心中装着中国农民的事业。

因为始终关注中国的农垦事业,所以在党的八大上,王震向毛主席、党中央和与会代表们规划了农垦部工作的方向,计划以新疆、黑龙江一和华南为重点,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大力发展大农牧业经济,经营不同的特产,生产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

上任之后,摆在王震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垦荒队伍的来源,他们需要一批身体好的垦荒大军。他积极地与总政治部商谈,争取让一些转业复员官兵能到农垦战线。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的官兵,加入了农垦大军,王震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激动得他亲自来到三江平原东部的大门口,迎接农垦大军。

紧接着,农垦大军在王震的率领下,开垦出来像雁窝岛这样的荒原,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1953年在新疆时,王震决定由二十二兵团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大量种植棉花,使之成为产棉基地。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定下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实现亩产籽棉400斤,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

王震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来帮助,这个建议也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赞同。不久之后,他们将与苏联专家签订了一份分工合同。

由于王震开展的扎实性工作,到了1953年底,仅玛纳斯垦区各农场就种植了2万多亩棉花,亩产超过了400斤,获得了空前的高产,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

王震和毛主席

这一喜讯传遍了全党,全国,引起了党中央、毛泽东高度重视。

十月份,在石河子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当毛主席得知王震在新疆植棉大获成功后,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道:“王震在新疆植棉上又打了一个打胜仗。”

在1957年,当王震在中国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受命组团到日本考察,同时也为中日友好作出了不少努力。

与日本人的友好交往

1957年,中日还没有建交时,民间已经开始了外交。当中国政府决定派农业代表访日,对这次访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都非常重视,于是他们请来王震开会商议,在会议上,有人问王震:“中日没有建交,情况十分复杂,去日本怕不怕?”

还没等王震回家,毛主席就替他回答:“他这个人没有怕的东西。”

王震虽说看上去是一个白面书生,但他却是一个浑身是胆的大将军,战争年代面对侵略者勇猛非常,而这一次是为了中日的友好交往前往,虽然可能情况会非常复杂,但他从来没怕过。

1957年11月,王震身为农垦部长率领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周恩来也在西花厅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对王震的工作作了一些指示。

当王震出现在东京羽田机场时,带给了日本不小的震动。因为抗日战争才刚刚过去十几年,他们对王震记忆犹新,可日本的一些朋友对王震非常崇拜,当王震一下飞机,在机场引起了一片欢呼声。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人民的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之后,两国根据联合声明的规定,进行了贸易、航空、海运、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两国要想进行深切的合作,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

日本与欧亚大陆之间抵达北京不过4个小时航程,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必须从北京先飞广州,再乘火车经深圳到香港,才能乘上飞往东京的航线,最快也要两天的行程。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日台关系,为此,中日双方终于在1974年4月30日,中日航空协定终于在北京签订。中日双方还商定各组100人的访问团随各自的首航班机互访道贺。

王震

1974年9月29日,北京到东京首航班机自北京首都机场飞向了日本,而这一航道也成为了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黄金通道。王震的此次访问获得了圆满地成功。在他的带领下,中日还建立了一个民间交流的固定渠道——中日民间人士会议。

并商定在1982年秋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之际,在东京召开第一次会议,重点讨论双边关系、国际形势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

1982年10月,王震率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代表团访日,同时出席了在东京召开的中日民间人士第一次会议,在双方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廖承志

1983年,作为对日民间友好工作负责人以及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逝世,震惊了日本朝野,舆论都说中国对日工作的廖承志时代结束了。

当时很多日本人都想参加廖承志的追悼会,可中国领导人的追悼会从不邀请外国人参加,王震非常理解日本友人的心情,他申请上级后60多名日本人士终于实现了见廖承志最后一面的愿望。会后,王震还亲自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答谢他们。

1983年7月7日,中国政府宣布,王震接任廖承志的工作,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从那之后,王震继承了廖承志的意志,始终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而奔走呼号。

在王震主持中日友好协会工作中,中日关系有过两次重大庆典。

第一次是中日邦交正常化15周年,第二次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1992年,82岁的王震病床在卧,不能出席,但他仍然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

这一年8月,他还在医院会见了田中角荣,坚持要站着迎接。会谈中,两人互相问候,以病残之躯为中日友好作出最后的努力。

然而,在1975年率代表团去日本访问时,王震还做了一件违背周恩来禁令的事情。

访问日本,公然违背禁令

1957年,王震率团访问日本历时两个月,大部分活动在农村,经常在乡间行进。他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路上观察农情。

王震在日本

这天,代表团乘坐的车辆在乡间公路上,路过刚收割过的稻田里,一台正在忙碌的小巧的农用机械吸引了王震的目光。他赶紧停下车,围着那台农机走去仔细观察着。机器的主人告诉王震,这个机器叫做手扶拖拉机。

王震反复询问了拖拉机的功能和用途,还兴致勃勃地在驾驶座上坐一坐,回到上车他兴奋地对大家说道:“这个手扶拖拉机,适用于我们南方的水田地带。”

王震想到这个机器会对我国的农业大有帮助,想要带一台样机回中国。身边的人提醒他,临行前周总理有一条禁令:日本人很想和我们做生意,到了日本后,不要买他们的东西。

但王震却说道:总理虽然叫我们别买他们的东西,但这种东西确实很好,对我们发展农业很有用啊!于是他决定买下来。

周总理

王震公然违背周恩来的禁令,那么周总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回国之后,周恩来见到王震,开玩笑地说道:“我就知道你王胡子管不住自己,才在临走前特别交代,没想到你还是违背了禁令。”

王震感觉到有些尴尬,还是笑着说道:“买回来的这些东西都很好嘛!”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选择支持他的工作,特地指示从日本进口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分配到各省。

在这之后,王震还给毛主席介绍了这个拖拉机的用途,毛主席也对他的做法表示了赞成,他表示日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既能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还能接受外来的新技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

王震在写给中央的访日报告中,就对接受外来新技术,推广手拖拉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他的带领下,手扶拖拉机很快在中国诞生,并批量生产,它灵活、动力强劲,能耕地还能播种收割,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20世纪60年代,手扶拖拉机开始广泛使用开来,成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先驱。

他仔细了解了日本的农业后,细心地找出我们中国农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开始在中国实施。

在北海道他尝到了香糯的大米,于是便在中国东北引进了北海道的优良品种,让中国农民也能吃上品质优良的大米。

日本下雨时,王震又发现,塑料雨衣在田间的使用率很高,于是买了一批带回国,给中国农民带来了方便。

1978年11月,王震了解到地膜覆盖对粮食、蔬菜、水果的增产有很大的作用,当即指示农牧渔业部引进。

1983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938万亩,创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很快,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投入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

在长期的中日交流中,王震结交了大量的日本朋友,上到创业老板,下到普通的农业工作者,在交流中,他不断学习,将日本的经验引进中国。

在这期间,也与日本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讲道义讲义气,用真诚换取对方的真心。在为国家求得发展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友谊,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