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10位“真心不愿为帝”的兄长,谁的结局最让人羡慕呢?

史魔南歌子 2025-02-08 18:58:53

中国历史上真心不愿意做“皇帝”,一心要让位给弟弟的好大哥,有哪些人呢?今天小编就列举了十位以“孝友谦让”闻名的帝王家长兄,看官们且看其排名,是否实至名归?

第一名,大唐让皇帝李成器,他是结局最好,且地位最高的天子兄长,不过但凡他有一点帝王之心,恐怕他的三弟唐玄宗李隆基都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就没有后来“开元盛世”什么事了。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为帝的时候,被册封为皇太子。后来唐睿宗逊位,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李成器被赐武姓,做了武周王朝的皇孙,并封寿春郡王。后来他的大伯唐中宗李显复位,李成器也恢复了李姓,却不接受蔡王之封。不久,唐中宗驾崩,其弟唐睿宗也再次复位称帝,睿宗就想再立成器为太子,可成器却不愿再做太子,而是让位于自己立有大功的三弟平王李隆基。

后来唐睿宗就封他做了宋王,不久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这就惹得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极为不满,并想除掉李隆基,另立新主,这时候李成器完全站在了三弟李隆基一边,并再次全力襄助唐玄宗除掉了太平公主及其徒众,李成器立此大功,却毫不居功,并要求退出朝堂,不再结交朝臣,做个闲散王爷,这使得一向猜忌心甚重,就连儿子也杀的李隆甚既敬重又感激,不但把李成器推到了三公之首的高位,又改封他为宁王,赐名李宪。

朝堂之上虽然也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想要离间他们兄弟之情,从而陷害李成器,成器却极为谨慎和恭谦,且从来不结交任何外人,这使得唐玄宗对大哥保持了绝对的信赖,后来李成器病重薨逝,唐玄宗大为哀痛,并不顾李成器儿子们的反对,一定要追封成器为“大唐让皇帝”,又命自己所有的儿子在出殡那一样,冒雨踩着泥泞给大伯送葬,一行数十里,可谓哀荣至级,空前绝后,对唐玄宗李隆基来说,李成器确确实实是一位至爱至亲的好大哥。

第二名,东汉孝德皇、清河孝王刘庆,他的人生经历与李成器非常相似,如果他想做皇帝,著名的汉和帝恐怕就很难上位了。刘庆是汉章帝的第三子,生母为宋贵人。建初四年被册立为皇太子,他自幼深得奶奶马太后,即汉明帝皇后的喜爱,而汉章帝窦皇后没有子嗣,非常嫉妒宋贵人母子,于是就千方百计陷害他们。

而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又是汉章帝的爱将,也就是后来立下了“燕然勒石”之功,与西汉冠军侯霍去病齐名的大将军窦宪。这个窦宪后来也成为一代权臣,汉章帝建初四年,马太后驾崩,窦皇后乘机诬陷宋贵人以巫蛊之术谋害皇帝,汉章帝于是将宋贵人打入了冷宫,不久又在发明纸张的宦官、窦皇后亲信蔡伦的安排下,宋贵人服毒自尽。

建初七年,汉章帝又受窦皇后蛊惑,废黜了刘庆的太子之位,并降封为清河王。窦皇后于是又将梁贵人之子刘肇收为自己的养子,并让汉章帝立为了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和帝了。可汉章帝与新太子刘肇对清河王刘庆却非常好,特别是作为弟弟的刘肇非常照顾刘庆,与他起居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外出都是乘坐同一架马车,他的衣服都与新太子无异。

后来汉和帝即位,对刘庆更是恩宠有加,有任何事情都是兄弟二人闭门私议,刘庆的地位在当时诸王莫比。后来刘庆还全力协助汉和帝诛杀了权臣窦宪,也算是给自己的亲妈妈报了仇。可刘庆却越来越谨慎恭谦,上朝的时候都只穿侯爵的朝服,不敢穿亲王的朝服。

他还时常跟随汉和帝一同出城打猎,和帝为了他的安全,又给他配备了四十名御前侍卫。当时百官奏请让清河王到封地去就藩,汉和帝却坚持要留他在京师洛阳辅佐自己。后来汉和帝英年驾崩,哥哥刘庆听说之后,嚎啕大哭,当场吐血数升,从此一病不起。由于汉和帝的嗣君汉殇帝未满周岁就驾崩了,邓太后与百官只好将刘庆之子刘祜请来做皇帝,这就是汉安帝了。

刘庆得知儿子做了皇帝,心中忧虑不已,后来只过了四个月,他也薨逝了。一开始汉安帝只是给了父亲一个“孝”的谥号,即清河孝王,后来他的叔母邓太后驾崩,他就追封父亲刘庆为汉孝德皇,母亲宋贵人为汉孝德皇后。刘庆比李成器的经历实际更加凶险,如果弟弟汉和帝对他这个三哥起了猜忌之心,恐怕刘庆早就身首异处,另外在其子刘祜,在他病重时被邓太后迎立为帝时,邓太后如果稍有悔意,刘庆父子恐怕也不得善终。

第三名,微子,又名微子启,姓子名启,微或作魏,有可能是他的封爵,他是殷商第二十九代君王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子受就是他的异母弟,他也是孔夫子的先祖,微子启还有一个同母弟名为微仲衍。这说明微字极为可能是他们母亲的封号,如微妃或微嫔之类,而纣王则是正宫皇后所生,所以他是嫡子,才被立为了太子。微子在殷商末年和西周初年,在商周两家王朝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如果当年作为长兄的微子,不想让幼弟纣王上位的话,恐怕商周更替的历史都要被改写。

不过在商朝的时候,还没有嫡长子为储君的既定礼法,很多时候都是兄终弟及,或立贤不立长。《史记》中记载纣王因为文武兼备,武艺高强,且聪睿过人,才被父亲帝乙立为了储君,而长兄微子启并没有向弟弟纣王发出任何挑战,而是一心做一个平和的贤王御兄。

直到殷商被西周所灭,微子启居然提着殷商宗庙的祭器跑到西周大军阵前乞降,周武王见微子启如此诚意,就接纳了他的请降,并且在后来分封诸侯的时候,将殷商故地一分为二,一半分给纣王之子武庚,一半分给了微子启,并封他做了宋公,即春秋宋国的开国之君。

武庚仍居殷商故都朝歌,可这个武庚却很不安分,居然联合原本监视他的周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了反抗幼主周成王的“三监之乱”,而替周成王代管国事的周公姬旦亲自带兵东来,平定了这场可怕的叛乱,斩杀了武庚和管叔,并流放了蔡叔,贬斥了霍叔。在这场叛乱当中,很奇怪的是,同这殷商宗亲的宋公微子启却丝毫没有参与,这使得周天子对他的贤德更加敬重,并封他为东方最尊贵的诸侯,所以宋国国君的公爵之位在东西两周所有诸侯当中始终都是最高级的。

微子启薨逝后,传位给了弟弟微仲衍,这更加说明他们是一个妈生的。微子作为商末名臣,他没有像王叔比干那样被剜心殒首,也没有像箕子那样远走异域,而是成为了新王朝地位尊荣的新宠,不得不说这位纣王长兄实在是不简单!

第四名,夏王孔甲,姓姒,名孔甲,全名姒孔甲。他是夏王朝第十四位君主,我的叔叔和堂弟先后承袭了他父亲的王位,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孔甲有争夺王位的事迹,但如果他有心争位,本就极为传奇的夏朝历史不可能不留下浓重的一笔。

孔甲的父亲是著名的夏王不降,即姒不降,也是夏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位五十九年,由于不降的父亲夏王泄在位时,曾经遇到了重大的危急,夏都周围众多部落反叛,最后夏王泄以无比刚强的意志削平了所有叛乱,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不降”,即绝不投降之意。

姒不降十九岁继承了夏王泄的皇位,漫长的在位期间,使他将夏王朝的国力推向了巅峰,也造就了夏王朝最大的疆域。可当他在位的第五十九个年头,七十八岁的不降决定禅位给自己的亲弟弟姒扃,扃字有明察秋毫之意,说明姒扃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御弟王爷。而对于自己已过中年的嫡长子姒孔甲,夏王不降非常不看好他,并且还认为“乱夏者必孔甲也”,就像后来汉宣帝评价还是太子的汉元帝一样。

于是夏王不降就像后世宋太祖赵匡胤那样,将皇位传给了亲弟弟姒扃,太子孔甲当时至少也有五十多岁。孔甲虽然不贤,但还算非常恭孝,没有对父亲的决定做过多的不满和反抗,夏王不降退位后,又做了十年的太上皇才驾崩。夏王扃在位十八年,在其兄去世后八年,他也驾崩了。他也像宋太宗赵光义那样将皇位还给大侄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夏王廑,廑字通假于勤。

夏王廑是孔甲的堂弟,姒廑又名胤甲,也有人说胤甲不是人名,而是像殷商君王一样的祭名。姒廑起初不想承继父亲的皇位,就想让位于孔甲,可群臣坚决要奉行夏王扃的遗诏,孔甲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夺位的迹象,而是顺从了叔父的遗命,继续承认堂弟的王位。姒廑于是在位八年,还算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他临终前又宣布还位于堂兄孔甲。

在漫长等待二十六年之后,年迈的孔甲终于坐上了夏王朝的龙椅,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压抑,他的精神状态非常不正常,他喜好祭祀各种鬼神,又沉溺于酒色享乐并且还有豢养珍禽异兽的嗜好,而夏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他的父亲通过内禅于弟的方式,也只是让夏王朝的灭亡延缓了二十六年,到了孔甲的曾孙夏王桀在位的时候,夏朝最终被商汤所灭。不过孔甲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个不和宗亲兄弟争夺皇位的君主,即便他千辛万苦得到了王位,且他在位期间荒淫残暴,可史书上却没有留下任何他任何血腥夺位的纪录。

第五名,西汉齐王刘肥,虽然没有他爹那么匪气纵横,却学到了其父明哲保身之术,即便认妹为母,对弟弟表示无比的恭顺,也在所不惜。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也是汉惠帝刘盈的庶长兄,他的生母是刘邦的外室曹夫人。刘肥被封齐王的时候,刘邦给他安排的国相是开国功臣平阳侯曹参,曹参在汉初功臣中的地位,熟知历史的人是一定了解的,这里小编就不多赘述了,详见成语“萧规曹随”,这里似乎可以看出刘肥生母与曹参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可能曹夫人不是曹参的妹子就是侄女,不然心狠毒辣的吕后多次想谋害刘肥,都没忍心下手,可见刘肥的关系不一般。

而汉惠帝刘盈对待兄长刘肥,却没有像普通君臣那样,甚至在重大宴会让上大哥刘肥坐在上座,自己则按家礼给刘肥敬酒,这使吕后看了很不开心,于是命人取来两杯毒酒给刘肥送去,刘肥接过酒杯之后,没想到汉惠帝也端起了另一只酒杯,吕后害怕把自己儿子也给毒死,急忙让二人都别喝其中的酒了,刘肥这才明白过来,竟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不过刘肥也是一个非常时识务且聪明的孩子,在强势的嫡母吕后面前,为求自保,他最终不惜自降辈份,认自己的妹妹,吕后的爱女鲁元公主为干妈,还把自己封地的城阳郡送给鲁元作为汤沐邑,这样才博得吕后的欢心和宽宥,从而得以寿终正寝,生前一直做着一个自在逍遥的王爷。

但作为刘邦的长子,受封齐地这么重要的地盘,共有七十三座城池,整个四百年汉朝所有诸侯王当中都没有像他那样受封显赫的,如果他想有一番帝王般的大作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像后来吕后驾崩,他的儿子齐王刘襄就认为自己是汉高祖长孙,在汉惠帝无子的情况下,他在众兄弟中是最有资格做皇帝的。鲁莽庸碌的他,却空有一腔热血和壮志,最后还是斗不过周勃、陈平这些老狐狸,被他们过河拆桥,利用完他齐国的强大兵威,灭掉吕家势力之后,竟被老狐狸们放了鸽子,他的四叔代王刘恒被扶上了皇位后,他自己则回到封地,第二年便活活气死了。要是他的老爹刘肥泉下有知,一定会拼命摇头,说他不识时务,远不如为父也!

第六名,清初礼亲王代善,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他的大哥褚英由于和后金开国五大臣、四贝勒关系非常紧张,并出言诅咒父汗努尔哈赤,最终被清太祖幽囚并赐死,而后次子代善成为了后金太子。

他也像褚英一样,从小就追随清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清太祖创立八旗大军的时候,代善以太子的身份手掌正红、镶红两旗兵马,并且他还是开国四大贝勒之首。后来代善屡犯小错,被清太祖削弱兵权,并废黜了太子之位,后来又传出他与父汗宠妃阿巴亥有暧昧,最终彻底失去储君之位,从此代善转而支持之前与他水火不容的八弟、四贝勒皇太极。

皇太极做了皇帝之后,对这个二哥还是非常忌惮,时不时都要找些理由对他进行敲打和训斥,代善却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气盛,最终辞掉一切官职,闲赋在家,不问国事,后来皇太极驾崩,他又拥戴了睿亲王多尔衮支持的九阿哥福临,最后让他成为了顺治皇帝。代善在清兵入关,进入北京之后,薨逝于顺治五年,他虽然无缘帝位,却成为了清代最显赫的亲王家族,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他家就有三个,且他还是世袭罔替的和硕礼亲王,在宗室和朝野的威望极高。如果当年他要和皇太极硬磕,夺一夺皇位,看官们你们认为清代的历史会被改写吗?

第七名,清裕亲王福全,他是最有可能在清康熙帝羽翼未丰时取代他的亲王兄弟,后来无论是谁想阴谋觊觎康熙帝位,其实都是不再可能的!福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次子,他出生于顺治十年,幼年的时候,顺治帝曾问他有何志向,他说愿为一贤王足矣!

后来他的三弟玄烨被祖母孝庄太后推上帝位,这就是清圣祖主康熙皇帝了,康熙六年,福全被册封为裕亲王。福全与康熙自幼一同在孝庄太后身边长大,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康熙二十九年,清圣祖任命二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西征准葛尔叛军,最后将葛尔丹击败。可由于他擅自预判敌情,没有奏请就班师退兵,使得康熙帝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而他却没有任何辩驳,而是一心领罪认罚。

到了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决定御驾亲征,彻底解决葛尔丹,福全也随驾出征,葛尔丹最后兵败病亡于科布多。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亲临其府进行探视,后来清圣祖出巡塞外,听说临全薨逝,吓得赶回京师,亲临祭奠,恸哭不止,而后康熙又特命宫中画师,绘出了一幅自己与福全并坐于梧桐村荫之下的画像,以示兄弟手足同枝同荫之意,来寄托他对二哥的哀思和怀念。福全的一生也算是实现了他当年对父亲顺治帝的诺言,做一贤王足矣!

第八名,东海恭王刘彊,又作刘强,彊字无土,并非疆字。刘强是一位贤德的太子,在自身没有过错的情况,他却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给弟弟。如果他有心于帝位,像其他几个兄弟那样,如楚王刘英、山阳王刘荆、淮阳王刘延那样,个个都不服汉明帝刘庄,特别是山阳王刘荆还派人怂恿已让位的刘强重新夺位,要是刘强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东汉的“明章之治”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刘强是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光武帝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皇后郭圣通。郭圣通是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刘秀因为哥哥刘縯功高震主,被更始帝刘玄所杀,他自己在长安混不下去,于是跑到了河北发展,可当时河北各方势力也非常强悍,刘秀难有立足之地,这时候他就千万百计迎娶了郭圣通,并赢得了真定王刘杨的鼎力支持,可同时他也暂时遗弃了原配妻子阴丽华。不久之后,郭圣通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强,刘秀依仗刘杨平定河北王郎之后,就在鄗城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不想在建武二年,真定王刘杨认为刘秀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按理来应该他来做皇帝,毕竟刘杨是汉景帝第十四子常山王刘舜之后,而刘秀则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王刘发之后(汉武帝是景帝第十子),大家作为汉室宗亲,血统地位上彼此彼此,于是他就想要废刘秀自立,便密谋反叛,可最后刘杨还是被斩杀。

刘杨被杀后,光武帝不敢大动干戈,来肃清真定王势力,毕竟当时他还只有河北一隅之地,这块地盘也是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于是就立马册封刘杨外甥女郭圣通为皇后,郭圣通之子刘强为皇太子,又让刘杨的儿子刘得承嗣了真定王的爵位,这样河北之地才稳定了下来。

到了建武十七年时候,刘秀基本上平定了天下,并且定都洛阳,君临四海,这时候他也越来越对郭皇后冷淡了,反而愈发宠爱原配妻子贵人阴丽华和她聪明的儿子东海王刘阳。郭皇后于是心生怨怒,屡屡出言不逊,甚至骂刘秀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忍无可忍的刘秀最终废黜了郭皇后,而做了十五年贤明太子的刘强,认为自己的母亲已经不是皇后了,自己也没有资格再做太子,且弟弟刘阳确实比自己更加聪明有才华,在他的百般恳求之下,刘秀只好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刘阳为皇太子,并改其名为刘庄,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了。而刘强则获得了刘庄原来的爵位东海王。

由于废太子刘强并无什么过错,为了安抚好他的情绪,刘秀又封废后郭圣通为沛太后,她的次子刘辅为沛王,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所以“沛”字封号也是无比尊贵的。郭圣通后来在建武二十八年驾崩,后来还是被追封为“大汉光武皇后”。而东海王刘强则在汉明帝登基的第一年永平元年就薨逝了,汉明帝非常感激他的大哥,于是就给了他“恭”的谥号,表明他真正做到了“兄友弟恭,孝友恭谦”的美德。

第九名,秦始皇长公子扶苏,他是始皇帝嬴政的长子,由于他秦始皇在位三十八年,从头到尾没有册立皇后,所以扶苏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个谜,因此扶苏也一直没获得嫡长子的正名,也就不能称之为正式的皇太子储君,这也是扶苏最后惨死悲剧的根源所在。如果扶苏当年不是那么单纯迂腐,看重父子兄弟情义,或者心中多少有点帝王匪气,二世祖胡亥之流还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吗?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不册封皇后,不册立太子,至今还是一个谜。而扶苏生前在秦国乃至天下,都享有很大的贤名,他又推崇儒术,欲劝始皇帝行仁义于天下,而触怒了这位以法家治天下的暴君。

秦始皇因此将他外放到偏远的上郡,去做大将蒙恬的监军,希望他得到铁与血的历练,可很不幸的是,秦始皇后来的东巡途中,驾崩于故赵行宫沙丘,幼子胡亥在宦官赵高、丞相李斯的扶持下,篡改始皇遗诏,登上了二世皇帝之位,并派专使矫诏赐死扶苏。

扶苏接到诏书之后深信不疑,居然不听蒙恬的劝说,毅然选择孝友之义,横剑自刎以殉先帝,真是太可悲,太可惜了!后来秦三世子婴杀赵高为扶苏复仇,就有人说子婴很有可能是扶苏之子,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胡亥、赵高当时把秦始皇所有的子女全部杀死了,更不可能会留下威胁最大的扶苏血脉。

第十名,西汉临江闵王刘荣,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母亲情商太低,他自己又枉担贤名,没从他父亲身上学到半点腹黑之术,恐怕千古一帝汉武帝都不会在史册上存有一席之地。刘荣是“专坑兄弟”的汉景帝刘启长子,为刘启宠妃栗姬所生,在景帝四年的时候被册封为了皇太子,而景帝六年的时候,刘启废黜了自己未生子嗣的表姐薄皇后,这时候栗姬就仗着自己儿子是太子,认为皇后之位自己是志在必得。

刘启的大姐陶馆长公主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女儿将来就可以成为皇后。可栗姬居然藐视长公主,不允许这门婚事。气得长公主就找到了刘启的另一个妃子王娡进行联姻,王娡本来是个二婚女,在她进宫之前就有一个前夫叫作金王孙(其子金吾犯法被执,后来就有了执金吾的官职)。王娡入宫后受到了刘启的宠幸,不久生下了景帝第十子胶东王刘彘,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长公主将女儿陈阿娇婚配刘彻之后(金屋藏娇的典故),就全力帮助王娡登上皇后之位。长公主甚至叮嘱有关大臣催促刘启尽快册立栗姬为皇后,这就使得刘启认为这都是栗姬自己迫不及待的操作,于是心中非常不满,后来刘启生了一场大病,就问栗姬如果自己病重驾崩了,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你做了太后会不会善待他的其他儿子,栗姬居然对景帝恶语相向,这使得刘启铁了心要另立皇后了。

景帝七年,刘启册封王娡为皇后,并废黜太子刘荣,降封为临江王,流放到了江陵。胶东王刘彻则被册立为了新太子。景帝中元二年,有大臣上奏说,废太子、临江王在封地为自己扩建宫室,居然侵占了宗庙的土地,这多半是诬告之言。

刘启于是传诏刘荣回到长安受审,刘荣抵达长安之后,却没有被父亲召进宫中当面质问,而是被当时威震天下的酷吏中尉郅都带到了诏狱当中,准备审讯。刘荣心知不妙,想到自己的母亲前不久也因失宠而忧死,自己恐怕也落不得一个好下场,为了不让父亲背负上杀子之名,也为了成全十弟刘彻能够顺利坐上皇帝宝座,刘荣毅然选择了自尽。后来汉武帝刘彻为了纪念这位好大哥,还给他追赠了谥号为“闵”,即很可怜的意思。而由于临江闵王刘荣没有子嗣,他的江陵封地也被纳入了南郡。

综上就是历史上十位“主动让贤”的帝王家兄长,看官们你们这个排名是否名副其实呢?他们是否都是无情帝王家中的好大哥呢?

3 阅读: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