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义也敌不过相互猜忌,自古如此

江山社 2021-05-14 22:51:41

刘邦的发小卢绾也是沛县人,不但和刘邦一块长大,哥俩的生日也在同一天,就连读书的书院也是同一所。

根据《汉书》的记载,刘邦年轻时在乡里结交了不少“街溜子”,不知其中包不包括卢绾。不过,从刘邦担任亭长时期卢绾经常不离左右的情况来看,可能他们的“朋友圈”也是一致的。

所以,卢绾才能在刘邦举事时,在汉军里身兼数职,在哥们手下担任二把手。靠着帮刘邦打天下的功劳,卢绾荣获燕王的封号,成了封疆裂土的一方诸侯。

平心而论,卢绾的能力比较普通,他的功劳根本无法与张良等人相提并论。

然而,谁让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铁呢?所以即便他凌驾于大部分功臣之上,成为令人眼红的诸侯王,也没人敢说什么。

刘、卢二人的矛盾是何时出现的,我们不得而知。这对昔年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好哥们,到最后闹得天各一方,着实令人唏嘘。

“异姓王”是西汉王朝初期的特色,能获此殊荣的无不是刘邦身边的近人。在秦始皇一改封建为郡县制之后,诸侯再度登上历史舞台,卢绾靠着和刘邦之间的友谊跻身诸侯,掌管燕地。其实,在汉军中卢绾的资历根本排不上号,他在军队里担任的职务虽然多,但大多是后勤一类的杂务,既没有上战场和敌人玩命,又没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卢绾被提拔的履历上,我们或许会看出中国人“人情世故”的一面。一个地位高却没实权的荣誉官员,能为汉军的事业做出多么突出的贡献呢?可在战后卢绾却能获得燕地作为封地,这是多么大的信任!燕地北拒匈奴,其地位不言而喻。若非将卢绾看成“自己人”,刘邦绝不会将这么要紧的地盘送给他当封地。

没啥本事、没啥资历的燕王卢绾受宠若惊,所以在他担任燕王最初的那几年,倒也算尽忠职守、尽心尽力,让好兄弟的江山社稷边境无忧。如果朝廷内部风平浪静,恐怕卢绾的一生就要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兢兢业业地戍边,兢兢业业地治理燕地,最后将封地和爵位传承给自己的子孙,永世效忠于汉室。

然而,没过多久刘邦的态度就发生了转折。不只是他对卢绾的态度,刘邦对所有“异姓王”都表现出明显的敌视。

说起来,卢绾并不是第一任燕王。在他之前,还有臧荼。不过,这个臧荼便是所有异姓王中第一个挨刀的。卢绾成了第二任燕王之后,他根本没觉得刘邦会像对待臧荼一样对待自己。我卢绾是谁?陛下的铁哥们,陛下最信任的人!

不过,这个想法维持了没多久,卢绾便觉得不对头了。在自己接替了臧荼之后,越来越多的异姓王遭到了清算。他们遭到清算的理由都如出一辙——谋反。卢绾虽察觉到不对头,但他觉得倒霉事不会落在自己头上,直到高祖十一年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

陈豨在封地造反,陛下亲自大军开往邯郸平叛。燕王卢绾可是刘邦最亲近的人,所以配合主力军平叛是理所当然的。卢绾带着自己的部队坐镇东方,与刘邦夹击陈豨。陈豨地盘小底子薄,哪里打得过汉军主力?所以,陈豨立马派使者前往匈奴,向他们求援。

相比于陈豨,被封在燕地的卢绾更便于与匈奴交涉。所以,审时度势的卢绾立马派张胜抢在陈豨前头出使匈奴,转达给匈奴人陈豨已兵败的消息。卢绾认为,只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匈奴人,届时肯定没人敢出兵帮陈豨。

当然,有时天算不如人算,卢绾好不容易想到这条良策,没想到竟被自己人摆了一道。张胜在出使匈奴期间,竟偶遇上一任燕王臧荼的儿子,此人对张胜讲了一番道理:

“您为什么能在燕国得到重用,还不是因为你对匈奴的情况了若指掌?汉王之前与你们联手讨伐造反的陈豨,一旦陈豨被剿灭,接下来倒霉的就是你们燕国。到时候,你和现在的燕王绝对后悔莫及。我觉得你是个聪明人,奉劝你一句,凡事别做得太绝,早日和匈奴联手给自己留条活路。”

张胜对大汉本就没什么归属感,如今被人一劝,觉得此话在理。于是,张胜非但没有按照卢绾的嘱咐说服匈奴人,反倒促成了匈奴与陈豨的结盟。燕王听说陈豨拉拢了匈奴人,便觉得张胜这小子不对劲,于是,便建议刘邦派人将张胜抓回来杀掉。

谁知,正在这时,张胜已悄悄地溜回了国家,并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劝卢绾一定要记得唇亡齿寒的教训。刘邦残杀异姓王的苗头已凸显,因此卢绾在听完了张胜的话后茅塞顿开。随后,卢绾在刘邦面前替张胜开脱,杀了几个替死鬼将这件事压了下去。

从这天开始,张胜便成了卢绾沟通匈奴的联络人。

卢绾表面上处处配合汉王刘邦,暗地里却帮着陈豨在匈奴安身。没成想,后来陈豨的副将归降大汉,将卢绾等人的行为全都抖了出来。卢绾担心自己会像韩信一样被杀,所以他连夜带着一家老小逃出燕地,背叛刘邦北上匈奴避祸。直到卢绾一年后客死他乡,再未回到中原。

卢绾和刘邦不但是发小,两人还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按照正常的思路来看,即便卢绾和刘邦之间的感情没有早年那么密切,也不至于背叛知交好友。两人几十年的关系,怎会因为张胜的几句话而动摇呢?难不成这几十年的患难之交还敌不过属下的一张嘴吗?

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他们的友谊敌不过现实。卢绾重视这段感情,也不舍得离开燕国的封地,只是他在知交好友的身上看到了永远填不满的权欲。“兔死狗烹”的一幕幕,还有人比他看得更明白吗?正因为他与刘邦相处了几十年,才明白如今的刘邦已转变得多么可怕。

诚然,卢绾的智慧平平,但他却能从韩信、彭越等人的经历中察觉出危险。卢绾曾对他手下的臣属说:“如今的天下,不姓刘的诸侯王满打满算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吴芮。一年之前,韩信和彭越相继死去,他们都死在吕雉的阴谋里。”

其实直到这时,卢绾还有意为好友开脱,将一切归咎于吕雉。明眼人一看便知,吕雉虽有意夺权,但在刘邦死前她还没办法太膨胀。刘邦虽有病在身,可他并不像后世的庸君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退居幕后罢了。

吕后参政时期,朝中的政令下达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吕雉的政令和刘邦的政令是并不矛盾的,二者各自下达政令又不发生冲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吕雉的一些做法是刘邦授意的。之所以刘邦授意,是因为他是开国圣君,既不愿也不能背负“兔死狗烹”的骂名。

所以说,将这些都抛给一个女人,无疑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且看刘邦生病期间,吕雉能随意差遣萧何,韩信至死都未能见刘邦一面。韩信是何等举足轻重的人物,若无刘邦的背后支持,以当时的汉朝而言有何人能奈何得了淮阴侯?

从史料中的一些细节我们能看出,刘邦对卢绾的感情绝对是真心实意的。

“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

从“群臣觖望”这四个字里我们就能看出,一开始大伙对卢绾当燕王这件事根本不感冒,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理由很简单,卢绾没有资格也没能力。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邦仍能顶着巨大的压力,封卢绾为燕王,足以说明刘邦打心眼里在乎这段友情。

当时刘邦已经启动了诛灭异姓王的计划,但还是在巩固集权的过程中封了唯一一位异姓王卢绾,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至于刘邦究竟有没有打算对卢绾下杀手,笔者认为是一定的。

虽说卢绾不可能与自己操戈相向,但谁能保证在世袭这种继承制的传承下,下一位燕王卢某会不会刁难刘邦的子孙呢?

上位者要考虑的,是王朝的长治久安,是皇位能在刘宗室里传续下去。所以封卢绾为燕王是友情,诛灭异姓王是大势所趋,即便卢绾不谋反,刘邦在临终前也一定会做出安排,最大的可能性是将卢绾降为没有封地的贵族。

原本带着家人北上的卢绾时刻守在长城边上,想要等到刘邦大病痊愈后再负荆请罪,将导致哥俩矛盾的燕王之位辞去,安享晚年。不过,刘邦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没等卢绾向他请罪就一命呜呼了。

这时的卢绾彻底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只能带着一家老小投奔匈奴,余生再未能回归故土.......

参考资料: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 阅读:364
评论列表
  • 2021-06-12 17:19

    被诛杀异姓王除了彭越有点冤,其他人还有冤的吗?

  • 2021-05-16 00:15

    文笔流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