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帝国试图用武力而非智慧统治世界,它离崩塌就只剩最后一步。”此刻正精准投射在欧盟的政治舞台上。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挥舞着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时,她或许未曾料到,这个被标榜为“战略自主”的宏伟蓝图,正成为撬动欧盟根基的最后一根杠杆。意大利前总理孔特的警告言犹在耳:“这项计划不仅会让欧洲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更可能成为压垮欧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防务计划的“皇帝新衣”:8000亿欧元的魔幻现实
冯德莱恩的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暗藏致命矛盾。根据欧盟峰会通过的《2030年准备就绪》白皮书,8000亿欧元将用于整合成员国军队、统一指挥体系,并打造独立于北约的防务架构。但这一数字背后,是欧盟内部的“纸面游戏”——真正能通过欧盟预算落实的仅有1500亿欧元,其余6500亿需成员国自行筹措。
这种“众筹式防务”在经济低迷的欧洲引发强烈反弹。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债台高筑,根本无力承担额外军费;东欧国家则担忧德国、法国借整合军队之名扩张势力。更讽刺的是,法德两国表面上支持计划,实则在暗中较劲——法国想通过军援乌克兰提升话语权,德国则试图用经济实力换取军事主导权。这种“各怀鬼胎”的博弈,让防务计划沦为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二、内部分裂的火药桶:从“欧洲团结”到“塑料兄弟情”
欧盟的致命伤在于“共识赤字”。当冯德莱恩要求成员国“为欧洲安全买单”时,各国的反应暴露了联盟的脆弱性:波兰坚持依赖美国保护,匈牙利拒绝增加对俄制裁,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甚至公开质疑计划的可行性。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成员国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差异——北欧国家担忧俄罗斯的“混合冲突”,南欧国家则更关注经济复苏。
更严重的是,欧盟的决策机制正在瓦解。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公开批评欧盟领导人“越权代表全体成员国发声”,匈牙利则威胁要否决任何损害其主权的提案。这种“离心力”在防务领域尤为明显:希腊和土耳其因爱琴海争端长期对峙,波罗的海三国宁可信任美军也不愿加入欧洲联军。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所言:“当成员国利益与‘欧洲理想’冲突时,所谓的防务自主不过是空中楼阁。”
三、冯德莱恩的“政治豪赌”:成功或失败,她都稳赚不赔
在这场危机中,冯德莱恩的个人动机耐人寻味。作为欧盟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委员会主席,她的崛起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期间,她通过强化对乌援助获得了拜登政府的背书。但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冯德莱恩的处境变得微妙:她既要维持“战略自主”的人设,又不敢彻底得罪美国。这种矛盾心态,让她将防务计划视为最后的政治赌注。
对冯德莱恩而言,计划的成败并不重要。若成功,她将成为“欧洲防务之父”,青史留名;若失败,她早已铺好退路——凭借与美国政界的深厚关系,她随时可以转投大西洋彼岸,继续享受权力红利。这种“政治套利”的逻辑,在欧盟内部引发强烈不满。瑞士媒体《世界周刊》甚至直言:“冯德莱恩的毒性正在侵蚀欧盟,她的辞职或许能解开死结。”
四、贸易战与战略误判:欧盟的双重绞杀
防务计划的失败风险,叠加美欧贸易战的冲击,让欧盟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加征25%的钢铝关税后,欧盟虽以260亿欧元反制措施回应,但实际效果有限。研究显示,若贸易战全面升级,美国对欧盟出口可能暴跌66%,而欧盟损失仅为1.1%。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博弈,暴露出美国经济的脆弱性,却也让欧盟陷入两难:既想摆脱对美依赖,又无法承受贸易脱钩的代价。
更讽刺的是,冯德莱恩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加剧了危机。她一边呼吁中欧“建设性接触”,一边追随美国对中企实施投资审查。这种摇摆策略,让欧盟在中美博弈中沦为“夹心饼干”。正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崔凡教授指出:“欧盟若同时陷入对美‘热战’和对华‘冷战’,其经济将不堪重负。”
五、历史的镜鉴:从罗马帝国到欧盟的宿命轮回
欧盟的困境并非孤例。历史上,罗马帝国因过度扩张导致财政崩溃,神圣罗马帝国因诸侯割据走向分裂,这些教训都在警示:缺乏凝聚力的联盟,终将被野心家的幻想击垮。欧盟的防务计划,本质上是一场“用军事统一掩盖政治分裂”的冒险。当成员国连疫苗分配都争吵不休时,奢望它们在战场上协同作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可悲的是,欧盟的“战略自主”正在变成“战略焦虑”。冯德莱恩的计划不仅未能解决根本矛盾,反而激化了成员国的不信任。正如崔洪建教授所言:“欧洲要在安全领域形成实质性力量,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但在这十年里,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联盟解体。”
结语: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主义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欧盟正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冯德莱恩的防务计划,如同古罗马角斗士的最后一搏,看似悲壮,实则将联盟推向深渊。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试图用武力维系的帝国,最终都输给了人性的弱点——贪婪、猜忌与短视。当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的办公室里畅想“欧洲军”时,她或许应该听听塔西佗的忠告:“真正的强大,源自包容而非征服,源自共识而非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