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今日惊蛰,古称“启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杨柳新绿,桃红李白,蛰虫出户,万物复苏。
春来,愿君好日长在,如繁花,似流水,明媚灿烂,生生不息。
01惊蛰,一年中最响亮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昆虫入冬藏伏土层深处,不饮不食,是为“蛰”。而“惊蛰”意即上天以轰隆雷声,将昆虫们自长眠中叫醒。一个“惊”字,仿佛裹挟着无限朝气。
如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曾写下: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唐代诗人刘长卿则有诗《惊蛰》: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但其实昆虫是听不到春雷声的,真正唤醒它们的,并非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阳春到来,大地回暖,昆虫感知到了气候的变化,才悠悠然自一冬长眠中醒来,享受姹紫嫣红、春日和暖。
02
桃花红,李花白,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微醺的春风里,桃花舒展粉嫩的花瓣,将大地妆点得华容婀娜。
二候仓庚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黄鹂。在融融春日里,它俏立枝头,放开婉转的歌喉,吟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春之曲。
三候鹰化为鸠。《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惊蛰日,布谷鸟儿如变戏法般接替了鹰的位置,一声声,催促着春耕。
宋代诗人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里,就描摹了一幅动人的春日风光: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桃花红,李花白,莺飞草长,似锦繁花,世界迎来大好春光,无限希望。
03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惊蛰,是春耕的开始,一年播种的好时节。
俗语说: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没了气。惊蛰时的耕种是否顺利,会影响一整年作物的长势与收成。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下一首《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一场淅沥春雨,一声轰隆惊雷,标志着惊蛰的到来。又到了农耕的时节了,青壮年都去田野耕作,从田中归来常常已是太阳落山。
今日我们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来日沉甸甸的收获。
04虫蚁退散,家宅平安惊蛰时节,各色虫蚁也应雷声而动,四处觅食。《千金月令》中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古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手持艾草等,熏家中四角,或是将石灰洒在门槛外,以驱赶蛇虫鼠蚁。
湖北土家族的农人还会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举行模拟射虫的仪式。
河南南阳农家主妇,这天则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薰虫;并剪制鸡型图案,悬于房中,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
浙江宁波过去在惊蛰日要过“扫虫节”,农民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
鲁东南一带,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
习俗虽各有不同,却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盼望,但愿这一年里,霉运和疾病退散,家宅平平安安。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春天,丰盈,自由,清新,给人希望,予人温暖。
诗词君衷心地祝愿每一位读者:不负三月春光短,笑看人间好时节。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美好的好时光踏春日子。春光明媚的阳光真好,春天一年开始第一季节。春风又吹江南岸扬柳飞,一下子带到美好的快乐。
惊蛰》 启蛰早出门, 天光犹暗昏。 园中新桃发, 臃蕾待纷纷。 一路少遇人, 翁媪多遛晨。 举目放眼望, 还是烟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