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农业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革新与升级。
在那些被现代化农具所取代的老式农具中,我们依然能够窥见老一辈人辛勤耕耘的身影,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那些陪伴老一辈人走过风雨岁月的老式农具,在如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大多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当时家家户户耕地播种的农具,都存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农村的石碾承载着岁月的浓重气息,通过人为转动,将一些谷物碾压成粉末状的东西,那时候,碾子的活通常由老人和孩子来负责,年轻有为的其他家庭成员则要去田间劳作。
尤其是早上,小孩子们都还没有睡醒,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就要起来去推碾子。
直到后来,随着农村逐步引进打糊机等新技术,老人和孩子们才逐步获得了解放,不用在这么辛苦地推碾子,生活逐渐变得更加便利。
古人有句话说:“男儿要废千张纸,女儿要废千条线”。意思是男孩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书写和学习,男孩子才能积累知识,培养才情,将来才有可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出人头地。
而对于女孩子,就是让她们需要掌握纺纱织布的技艺,在当时,纺纱织布是女人们都要会的最基本的技能,她们从小就要学习如何纺纱、织布,如何缝制衣物。
在过去,女孩子基本上都会纺纱织布,大多都是用的这种的老式纺车,时代在进步,现在老式纺车已经很少人用了。
这个像大漏斗一样的是谷风车,经常由木质或铁质材料制成,是用来过滤粮食的,经过风车的筛选,粮食的质量便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记得之前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谷风车,每当稻谷成熟,或者需要脱粒的时候,它就派上用场了,现在各种农耕机械多强大工作效率,谷风车也渐渐被淘汰掉,基本看不到它的身影了。
80年代的独轮车能养活一个普通家庭,用它拉石头能拉一千多斤,不踩油门不挂档,不加油不加水,在那时候可受欢迎了。
有的回娘家就坐独轮车,下面放行李,上面坐媳妇,本来是拉货物的小车,后来就演变成“出租车”了。
许多有生意头脑的,就推着自家的独轮车上街拉生意,虽然这车不怎么拉风,但还是很惬意的,现在城市看不见这样的独轮车,或许在农村还存在着。
碾槽,一般中药铺里用的比较多,有的中药需要碾面才会用上这个,在农村的时候,一般用碾槽就是碾辣椒面和盐例。
水车可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它是由木质材料制成,形状类似于一个大型的轮子。
老一辈人会将水车安装在河流或水塘边,利用水流的力量带动水车旋转,随着水车的旋转,河水或塘水便被提升到了高处,然后通过水槽或水管输送到农田中。
最原始的打谷机稻桶,就是拿起稻谷不断的进行敲打,将稻谷粒从稻穗上分离下来,这个工作还是比较累的,在过去往往都是男人来做的工作。
女人就负责将稻谷束传递给男性,并协助他们进行摔打,为了防止稻谷在摔打过程中四处飞溅,他们还会用篾席将禾筒围起来,在我印象里都没见过这玩意,不知道你们见过没。
那时候谁家还没有个簸箕,这个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吧,用来簸去那些粮食中的杂质和空壳,而且基本上都是手编的,结实又耐用。
在农村已经很少见了,80后和90后小时候应该都见过,对于00后以后的孩子来说,应该都没见过,肯定不认识,这东西结实耐用,我姥姥家现在还有呢,老一辈人比较怀旧,老物件都不舍得扔。
小时候家里就会有这样的轱辘井,邻居都经常来家里打水,左摆一下,右摆一下,摇着摇着就上来一桶水,清澈甘甜,现在想想都回忆满满。
记得那时候夏天如果下大雨的话,很多人都会拿着瓢直接去井里舀水,水面和地面一平,即使舀出去二三十桶,也不见水位下降,源源不断,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不知道这口老井养育了多少人,父一辈 ,子一辈的喝着它,快乐的生活,但是现在的农村早已看不到这样的老井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
这个真的是时代的眼泪了,我姥爷的农村家里现在还是用它做饭呢,我每次一回去,都会趁做饭的时候拉两下,感觉可好玩了。
风箱的操作可简单了,用手轻轻一拉,里面的火苗蹭蹭的上涨,以前有事没事都会去扒拉一下风箱,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应该都是难忘的青春记忆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一口压水井,一压就会溅出水花,那感觉让人难以忘怀,而且压出来的水特别凉特别干净。
而且那时候没那么多讲究,放学回到家对着口直接就喝了,特别解渴,不用担心会生病闹肚子啥的,那时候的井水很干净健康。
那个传统农耕的年代,人辛苦,牛也辛苦,犁耙主要用于翻耕土地。
它需要借助老牛或马来牵引,而人在后面则负责扶着犁耙,控制其方向和深度,以确保土地被均匀地翻耕。
现在,能够认识点葫芦这种农具的人已经不算多了,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播种工具,尤其在农村种植玉米、花生、豆类等作物时,经常会用到它。
使用时,人们会拿一根木棍,一边在地里行走,一边用它来敲打点葫芦,随着敲打的动作,点葫芦里的种子就会均匀地播撒到地里,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七八十年代的耧车,那可真是个老古董了,但那时候在农村可算是种地的好帮手,它长得有点像个小车,有三个腿儿,前面两个能推着走,后面一个拖着个装种子的斗儿。
用耧车种地的时候,得先把种子装进斗儿里,然后人推着它走,一边走一边摇动手柄,那种子就均匀地撒到地里了,它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调种子的密度,想要稀点儿就摇得慢点,想要密点儿就摇得快点。
那时候的耧车都是木头做的,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可结实了,能用好多年呢,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很多新的农具,但耧车在很多老一辈农民心里,还是有着特殊的地位。
斗,一种计量工具,通常都是用木头和竹子制作而成的,底部比较平坦宽广,放置会比较稳定,也很实用,它的容积大小经过严格的标定,那时候的人可以用它来精确地量取谷物、粮食等物品。
以前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说一斗,几斗,那时候根本听不懂,先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说的是这个斗。
石磨就是用最简单的圆形柱子组成的,虽然简单但是挺好用的,下面就是的大的磨盘,拿来放粮食用的。
那时候就会将收割的稻谷小麦等放进石磨中,需要用手推动旋转才能工作,就是用起来比较耗时间,而且很费力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也渐渐被淘汰掉了。
将收获的粮食、肥料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只需要一个扁担就能做到,这可是那一辈人的得力助手。
一根长棍加两个竹筐,把运送的东西放到竹筐里,然后肩膀扛起扁担,就能走了,也是会比较累,记得那时候跟在爷爷屁股后头,看着都感觉很辛苦。
作为农作物收割的主要工具,镰刀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吧,每当金秋时节,稻谷金黄,老人们便会手持镰刀,走向那片承载着他们辛勤汗水的田野。
连枷是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以用来打谷脱粒梿枷,是收获的时候农村用于脱粒的一种手工农具。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梿枷响到明”。汉朝开始,有了打谷机,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的老百姓开始使用脚踏打谷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老百姓已经用上了收割机。
苞米穿子,也是一个老农具了,估计认识的人不多吧,这个是用来玉米脱粒的工具,现在没人会用这种,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在那个年代这玩意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呢。
对于在农村长大的80后90后来说,打谷机应该不会陌生吧,感觉在小的时候农村的家里都有这个。
那时候大部分的家里都还种着稻子,每次家里收割稻子时,我总会去帮忙踩打稻机,大概是觉得好玩吧,踩的时候总是乐呵呵的,而爸妈在一旁不停的叮嘱,千万不要把手放进去。
随着现代化农具的普及与发展,那些曾经陪伴老一辈人走过风雨岁月的老式农具,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却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使用现代化农具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当我们回望那些曾经陪伴老一辈人走过风雨岁月的老式农具时,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与智慧光芒。
参考信源:
台州图书馆——这些曾经的农具,你认识几个?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