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结束,《披哥3》迎来三公分组时刻。
下一轮公演是小部落队伍模式,嘉宾们分为6个4人或5人部落进行PK。
分组名单一出来,大家的第一观感应该有点一致:锁组锁的太凶了。
除了林志颖部落,其他部落几乎都是从一公、二公延续下来的搭配,甚至有的队伍成员与前期一成不变,看势头是想一路锁到底了?
客观来说,《披哥3》开播之前,便有观众预计到这一季会有锁组现象。
连会“锁组”的嘉宾都预见了:0713。
预测0713会“锁组”,与这个团队在节目打下的0713团魂、热度息息相关,四人合在一起,相对更能撩起团粉的热情,更符合团粉期待。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人合在一起所呈现的情怀效果,要远远大于分开。
出于情怀加成和粉丝诉求的考虑,不少观众猜测节目组可能会支持他们锁组加固标签,类似情况在《披哥》前两季便存在过。
彼时便有坚持锁组的大湾队。
大湾队是典型“聚在一起远胜过分开”的存在,因为团队效果太过出色,不少大湾队粉丝都很支持他们锁组,0713如果想复刻,也在情理之中。
然,真正到了分组选择,你会发现0713反而是第三季不那么热衷锁组的队伍。
四位嘉宾的确都有“合作一场”公演的想法,但也仅仅是“一场”。
这个想法在一公分组时因为蔡国庆意外搅局没能呈现,二公陈楚生、王栎鑫、俞灏明又重聚到了一起,结果张远临时选择“出走”,又没实现。
两次都出现凑不齐的意外,让几位嘉宾的想法已经变了。
性格有点慢热的陈楚生仍旧倾向于与熟人合作,但也仅是熟人,不是一定要0713,其他三人,则连与熟人合作也不太执着,各有各的想法。
二公便“出走”的张远,决定要跟兄弟们再当一次“对手”。
俞灏明听到陈楚生建议“(人员)不动”,立马反应是“动”了一下(座位),显然是不太赞同。
后续选人环节他果然选择拒绝回归,希望“搞点别的”。
王栎鑫虽然继续与陈楚生合作,也率先确认对方想做的风格与自己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这位可能也会跑出去“浪”。
显然,四人想要的“团聚”,仅仅是在节目前期留个纪念,并不想一直待在舒适区,尤其是张远与俞灏明,更倾向于做出新的挑战。
然,大部分观众预想中会“锁组”的0713没有想象中“锁”得那么死,其他哥哥们,却开启了疯狂“锁组”模式。
宝石老舅当队长,和前队长马伯骞都想重聚一公冠军《上山下》队伍。
这一执念,在两人二公选人时便很强烈。
当时因为李玖哲太过抢手且不好意思拒绝,《上山下》队伍被拆散,宝石虽尊重队友的选择却也深感受伤,一当队长便坚持重组老队员。
如果不是节目规则限制让林志颖“强行”选走了马伯骞,三公便会出现《上山下》完全一模一样的队伍。
当然,没了马伯骞,宝石老舅还是把《上山下》其他队员都聚齐了。
另一位“锁组”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外国嘉宾罗杰夫部落。
从一公开始,他便与弹壳、瘦子深度捆绑。
二公选人时,罗杰夫与老队友弹壳、瘦子便第一时间互选。
罗杰夫选这两位,是认可实力+熟悉,弹壳与瘦子坚持选罗杰夫,是因为“不放心他一个人”,呃,虽然语言不通,但好歹也是成年人了吧?
互选过程中,弹壳与瘦子很受其他队长欢迎,期间弹壳一度有暂时不选择的想法,最终在瘦子“(罗杰夫)比较吃亏”的游说下坚定挺老队长。
到了三公选人环节,这点犹豫也没有了,两们都决定照顾弟弟到底。
观众期待的宝石与瘦子合作,或者瘦子、弹壳与其他人合作,暂时都泡汤了。
从上帝视角,可以看出这两支队伍很多成员都非常看重“义气”、“兄弟情”,一公初分组打了关系基础,后面便一直延续下去。
除了两个对“兄弟”执念很深的队伍,还有两位追求磨合效率高、搭配稳定的队长,胡彦斌和王耀庆部落,全都是从二公团队里精简出来的。
这样的分组,对哥哥们来说,是更加默契、高效,更“重情重义”。
但对观众来说,相信大部分人都更不希望看到如此高密度的锁组,一方面是锁组会让节目失去嘉宾碰撞的新鲜感,引发视觉疲劳。
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对团综“锁组”操作,有天然抵触。
这一点,《浪姐》系列的遭遇便体现地淋漓尽致。
《浪姐》第一季一战封神,是整个系列里的口碑王炸,也是《披哥》诞生的基石,观众基本上对封神的首季没什么差评,除了,锁组……
从四公开始,李斯丹妮带领的二组成员便固定起来,姐姐们多次合作使得团魂越来越凝聚,却间接为总决赛的尴尬埋下了伏笔。
因为二组团魂太强,粉丝很希望他们原地出道,姐姐也不舍任何一个队员。
然,一组部分成员人气也颇高,二组不可能霸占所有出道位,于是一组成员与二组搭配成团时,就出现了二组连队服都很凝聚,一组显得格格不入的现象。
说实话,即使当时没有暴脾气的宁静捅破窗户纸,成团夜也会因为一、二组之间感情存在壁垒而难以让最终队伍有团魂。
当时李斯丹妮的二组因为锁组便受诟病,但熟悉赛制的观众应该还记得,之所以二组锁组严重,更多是因为节目组四公赛制本身就要求了锁组。
赛制的锅,姐姐们挨骂,“锁组”也至此成为《浪姐》系列的敏感话题。
直到第四季,观众还会对“锁组”产生PTSD,谢娜与曾可妮从一公起便深度合作,便饱受争议,嘉宾收获的DISS,50%都是从“锁组”来的。
看完《披哥3》三公分组,才发现《浪姐》系列因为这个被骂很冤枉,跟《披哥3》比起来,《浪姐》的锁组现象,完全是小水滴碰上大汪洋。
一个是小部分“锁组”,一个是把“锁组”做成了“主流”选择。
但观众对《披哥》系列包容度更高,并不代表支持“锁组”,三公选人环节弹幕里一水的“没必要”、“别锁组”,证明锁组的不当影响仍旧存在。
可惜,第三季的披哥们,似乎都不太重视这个。
这一季之所以锁组严重,从目前来看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很多哥哥太追求“稳”,王耀庆、胡彦斌和他们部落的哥哥们,显然都是这一类,陈楚生选人的标准其实也雷同,都不太希望浪费时间和新嘉宾磨合。
为了合作起来更“稳”,他们放弃了打散队员进行全新洗牌,给观众创造不同火花的可能性,从团队合作角度很聪明,却又非常不“披荆斩棘”。
不仅压缩了嘉宾自己在团队搭配上的突破,也压缩了这类节目的新鲜看点。
另一个原因,便是“义气”包袱太重。
宝石老舅与罗杰夫队伍,便是典型代表。
也许在他们心中,与老搭档们深度捆绑是男人间“情义”的体现,但在上帝视角的观众眼中,其实没办法看出太多情义,更多是看到了传染性情义包袱。
传染性情义包袱,是指在嘉宾之间并没有真正很铁的情况下,有一个或几个人扯上了“情义”大旗,余下的人,很容易成为情义旗帜的裹挟者。
真正非常熟悉且关系铁的朋友,在不伤害彼此利益的情况下反而很容易说心里话,比如0713三公分组时两位成员“出走”彼此的反应。
陈楚生、王栎鑫坚定选俞灏明,俞灏明上来就婉拒了,一点负担都没有,而听到俞灏明不太愿意重聚,王栎鑫也一秒撕下选人队牌,完全不花时间寒暄解释。
不是生气,而是知道这么做对方不会在意。
换成关系半熟不熟的人,便会顾虑“我如果拒绝会不会惹对方不开心”、“我如果表现地很冷漠对方会不会觉得我生气了”。
顾虑太多,最终的结果就是干脆一起扛“义气”大旗好了。
当然,不排除几队嘉宾们私下的确已经凝聚了稳固的情义团魂,只是观众角度没办法感受到而已,在情感角度,嘉宾们的做法并没有错。
可在节目角度,对兄弟的情义足了,对观众的情义却没有那么足了,如果《披哥3》继续这么锁组下去,审美疲劳与争议爆发是必然。
除非,舞台效果“炸”到能碾压掉观众最反感的“锁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