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群,济南军区67军199师596团七连副连长,突击队队长,一等功臣。1985年12月2日,时任67军199师大功七连副连长的孙兆群,率52名突击队员攻打越军986高地。
他巧妙分兵三路,仅用25分钟便攻占高地,歼敌87人,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然而,此战中16名战友牺牲,孙兆群本人身负重伤,体内取出17枚弹片,成为最后一名被抬下战场的幸存者。
孙兆群,1961年10月生,山东淄博人。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67军199师596团7连副连长。
1985年3月,孙兆群随部队前往老山前线接替1军防御阵地进行防御作战。
11月,为拔除968高地的越军据点,67军准备实施代号“山虎8号”的作战行动,计划一举歼灭防守的越军。
981团1营2连、7连奉命组建突击队,孙兆群担任突击队长。经过层层选拔,其他51名队员脱颖而出。
战前,孙兆群与战友们约定:“活下来的人要为牺牲的战友尽孝。”尽管战后其他幸存者逐渐失约,但他却独自承担起照顾16位烈士父母的使命,视他们为亲生父母。
12月2日,“山虎8号”行动正式开始。
上午9时10分,孙兆群带领突击队向968高地发起进攻。在炮兵的火力掩护下,突击队进展异常迅速,仅仅用时25分钟便先后拿下了603、604、968高地。
战斗过程中,突击队长孙兆群右大腿被炸伤,在进行简单包扎后继续带领队员清剿残敌。
突击队共歼灭敌人87人,顺利完成任务。然而在突击队撤退时却遭到了敌人炮火的无情封堵,11名队员壮烈牺牲,多人受伤。
突击队长孙兆群也身负重伤,全身17处负伤的他最后一个撤下战场。
此战,孙兆群等多名战士及烈士荣立一等功。面对荣誉,孙兆群心里充满了内疚。
加上此次作战,7连总共牺牲了16名战士。孙兆群从档案中找到了16人的信息资料,根据他与战士们之间的约定,他将担负起照顾烈士父母的责任。
面对16个家庭,孙兆群又该怎么做?
1986年,康复以后的孙兆群留在了部队。
回到部队的第一件事便是给16位烈士的父母各写了一封信,接着把平日积攒的1000多元钱分寄16家,并自费为烈士家庭修缮房屋、支付医疗费用等。
烈士张衍利的父母给团领导写信说:“儿子没了,我们十分痛苦,接到兆群的信,感到党还想着我们,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除了将自己不多的一些积蓄寄给他们外,还在信中承诺会一直照顾老人,而这一照顾就是30多年。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孙兆群在30多年间,先后写信1500余封,行程9万公里探访烈士家属,甚至为烈士父母养老送终。
例如,在另一次战斗中,年仅17岁的战士顾克路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战斗,最终以血肉之躯炸毁敌人暗堡。
孙兆群目睹其牺牲后,下令“不抓俘虏,全歼敌军”,为战友复仇。
顾克路被追记一等功,其父亲顾天金(抗美援朝老兵)在临终前,孙兆群一直悉心照料。
在顾克路的父亲顾天金去世时,孙兆群亲自为其寻回军装,完成遗愿。
为烈士家属协调工作、安排子女教育,如帮助扈轶群妹妹参军、处理于庆玉烈士骨灰长期未入陵园的遗留问题。
得知烈士刘富民的母亲患腰痛病,常常起不了床,孙兆群上街买了一条电热毯,托人捎给刘妈妈。
他还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自己花钱买滋补品,到烈士家中看望父母。烈士顾克路的父亲得了冠心病,孙兆群买好药品,专程赶去探问。老人欣慰地对乡邻们说:“我又得了个儿子。”
烈士邵瑞强的父亲患病卧床。一天,老人突然接到“儿子”的信和汇款,激动万分,逢人就说:“儿子没有死,前几天给我来信了,他活着,他在外面干大事呢……”
没多久,邮递员又送来了“儿子”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全是药材。在孙兆群抚慰照顾下,老人的身体渐渐康复,直到1993年7月去世。
1992年,孙兆群本被安排转业,但通过战友协调留任,后晋升至副师长。他认为“英雄应成为部队的榜样”,始终致力于军队建设。
妻子陶琳理解并支持其承诺,常陪同探访烈士家属,儿子从小被教育铭记烈士贡献,全家共同践行“大孝无疆”的理念。
每年,孙兆群都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利用休假时间前往烈士家里看望老人。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人提供帮助,为老人买衣物、药品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累计超过13多万元,自己家的日子却过得清贫如洗。
如今信息发达了,孙兆群与老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如今的孙兆群已经退休,一些烈士的家人也已经离世,但他履行承诺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孙兆群曾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爱民模范”等称号;第二、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为其题词:“战场生死与共,今日甘苦相依”。
孙兆群的事迹激励了新一代军人。例如,第80集团军某旅战士吕彦霖受其影响,主动慰问参战老兵;退役士兵李乾为家乡捐赠口罩、女兵徐艳丽救人等善举均受其精神感染。
孙兆群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的杰出战斗英雄,他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用一生践行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展现了军人对家国的忠诚与大爱。
孙兆群用一生诠释了“一诺千金”与“家国大义”。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和平年代的精神丰碑。
正如他所言:“他们的儿子牺牲了,但他们的父母不能没有儿子。”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与责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