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这个被碧海环抱的绿色明珠,竟然也陷入了水资源匮乏的魔咒?当地人无论是居民还是官兵,都笃信节约水的基本原则,因为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这不禁让人发问,海南岛四面环海,既然缺水,为啥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呢?
在深掘海水淡化的奥秘之前,我们先探索一下海南岛水资源短缺到底有多严重。在我国内陆地区,人们主要依赖江河湖泊来获得淡水资源,而这些水体的来源是雨水和冰川融水。
正因为有西部高原的雪水和雨水,江河湖泊能源源不断地蓄积水分。这样,我们的内陆地区才有了长江、珠江、洞庭湖、黑龙江、鄱阳湖等超大型水源,人们才得以正常使用淡水资源。
海南岛由于缺乏江河湖泊等自然水源,其自身的水储备能力十分有限。大雨过后的雨水,几乎无一滞留,迅速汇入大海。
即使局部居民采取雨水收集的方式获取水资源,棘手度依然很高。因为雨水的降落并不固定,频率不稳,量也往往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攒雨水来使用更像是杯水车薪。
除雨水之外,地下水也是另一种可能的补充水资源。然而在海南岛,地下水的获取并非如同内陆那般仅需打井就会出水。
例如永兴岛上曾试图抽取地下水,然而所抽出的地下水含盐度过高,涩味难挡,无法直接饮用,只适于洗涤用途。
岛屿因常年被海水环绕,岛底土壤已经遭受盐碱化,大量的盐分和矿物质渗透进土壤之中。时间久了,地下水的咸度不断升高。
更为严重的是,海水的长年冲刷已使岛底的土壤结构变得脆弱。长期抽取地下水可能导致土壤结构受损。这样看来,海南岛虽然被四海环绕,却无法从中得到水源,反而因此受限。
海水淡化是否可行呢?像永兴岛上的海水淡化厂的目标是每日能净化出近1900吨海水,其中800吨可以转化为饮用水。这些水能供应岛内居民和官兵饮用和日常需求。
海水淡化厂最重要的优点是,它能够根据岛上的实际用水量和储备情况,随时调整海水淡化的产量。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岛上举行大型活动需要大量用水,还是在海南人民不需要那么多水时,海水淡化厂都能调整产量,以节省淡化成本和能源消耗。
下一步的目标是为海南各地铺设大量的供水管道和供水设施,以便每个海南人民都能享受充足的饮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南有1000多个水库,但饮用水仍然得靠海水淡化厂。而那些水库大概主要还是用作“工农业大水泵”。
关于沿海地区为何不采用海水淡化而选用南水北调,主要由于三个因素。首先,海水淡化成本较南水北调要高。
根据海水淡化厂工作人员的介绍,将一立方米海水进行淡化的费用如果采用前面提到的膜法,需要花费5元。如果采用蒸馏法则更贵,需要8元。
如果再加上铺设管道和水源运输的成本,那么一立方米海水淡化的成本就达到11元左右。而南水北调工程只需2.33元即可。按现有价格,南水北调的成本远低于海水淡化。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选择南水北调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另外,海水淡化的能耗相对较高。根据统计,淡化一立方米的海水需要消耗5千瓦时的电量。如果根据南水北调输水量为180亿立方米进行计算,海水淡化至少需要消耗850-900亿千瓦时的电量。
海水淡化会产生大量的工业盐。以海南的一家处理厂为例,每天就要过滤出50多吨的盐。如果淡化整个南水北调输水量的海水,滤出的盐将难以计数。
然而,我国的盐需求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多工业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些盐排放,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与南水北调相比,海水淡化这种处理方式确实没有太多优势。
而且,长江本身就拥有巨大的水资源,蓄水量高达1万亿立方米,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水源。此外,长江的水质也较好,各项指标均达标。在这种情况下,南水北调工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优于海水淡化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