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公元165年6月,东督邮张俭因为参与了惩治宦官侯览的案件,被徐璜和唐衡诬告而下狱,就连当年举荐张俭的山阳太守翟超也因此被诬告下狱。
同一时间,宦官徐璜的侄子、下邳令徐宣因为擅杀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儿,被东海相黄浮将全家下狱并处以死刑。
徐璜怎会善罢甘休,向汉桓帝刘志诉冤,于是黄浮也被关入狱中。
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上书为张俭和黄浮申诉,汉桓帝刘志不予理会,三人最终惨死狱中。
党人再次受创,很多党人出现了再次明哲保身的想法。
在这个时候,李膺站了出来,接过了杨秉的大旗。

公元165年12月,李膺被封为司隶校尉。
李膺一上任,就盯上了野王县令张朔。
张朔是张让的弟弟,对,就是那个后来威震京师的十常侍之首张让,现在他还只是个小黄门。
张朔在野王县令任上贪婪残暴,无法无天,他的下属当街调戏孕妇,他不治自己下属的罪,反而把那个孕妇杀了。
张朔听说李膺要治他的罪,害怕的逃到了京师,躲进了哥哥张让的府上。
李膺带人去张让府搜查,张让百般阻挠,但终究没能阻挡住李膺,李膺在张让府的夹壁之中将张朔搜了出来,带回去审问后,直接执行了死刑。
张让找到汉桓帝刘志为弟弟申冤。
汉桓帝刘志责问李膺为何随便杀人。
李膺义正言辞的将张朔的罪状一一列举给汉桓帝刘志,汉桓帝刘志无言以对。
李膺一战成名,成为了宦官集团最惧怕的党人,见到他各个鞠躬屏气,不敢得罪。
宦官集团少有身上没有罪过的,在京城时还可以指望汉桓帝刘志的庇护,一旦离开京城,随时被李膺捉住治罪,而且李膺治宦官的罪,从来不等秋后问斩,都是当断当执行,连救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这个原因,宦官们都不敢休省亲假,生怕出了皇宫就没命了。
汉桓帝刘志见宦官们都不休省亲假,询问他们原因。
宦官们都说,畏惧李校尉。

在法纪荡然无存的东汉末年,出现了这么一个严明执法的官员,当然会名声大噪。
李膺的名声大到什么程度呢?
大家都熟悉一句话——平生不见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当时李膺的名声与这小说中的陈近南不相上下。
时间来到公元166年夏天,有个善于算命的方士叫张成,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算了一卦,算出自己的儿子今天就算杀人也会被特赦,于是教唆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仇人。
张成的儿子被司隶校尉李膺抓捕归案。
张成素来与宦官集团勾结,而且也是汉桓帝刘志最信任的方士,儿子被抓后,张成赶紧向宦官与汉桓帝刘志求助。
汉桓帝刘志立刻下了一道诏书,赦免了张成的儿子。
但是,李膺并不理会汉桓帝刘志的诏书,直接把张成的儿子法办了。
汉桓帝刘志知道后,非常愤怒。
宦官们也趁机诬陷李膺,说李膺经常与一帮太学游士、郡国生徒诽谤朝廷。
汉桓帝刘志下诏将李膺入狱,并全国范围内抓捕“党人”。
李膺被捕后,汉桓帝刘志按照规矩让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会审,但是太尉陈蕃拒绝受理此案,并上书汉桓帝刘志说,“党人”与李膺都是久负盛名的忧国忧民的正义之士,不应无故抓捕。
汉桓帝刘志看到陈蕃的上书后,更加愤怒了,不但没有停止对“党人”的抓捕,还把陈蕃免官,下悬赏令抓捕“党人”,务必将“党人”一网打尽。
光朝廷大员中,此次被牵连抓捕的,就包括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名士陈寔、范滂等200余人。
“党人”将大狱都塞满了,但是因为这次案件牵连面太广,汉桓帝刘志也不敢轻下决断,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公元167年初,名士贾彪入京,请求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等人帮党人伸冤。
尚书霍谞找上宦官集团,对宦官集团说,你们如果不给被抓的“党人”求情,我们就让被抓的“党人”往外供你们宦官出来,包括你们家族里的子弟。
宦官集团被这句话吓坏了,于是向汉桓帝刘志为“党人”求情。
窦武则直接找上汉桓帝刘志,因为窦武与汉桓帝刘志现在有亲戚关系,至于是什么亲戚关系,我们之后会说到。
在两方的努力下,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刘志下诏,分批释放了被抓的党人,但是所有被放的党人全部免官归乡,且终身被禁锢在家乡,不再启用为官。因此此次事件,历史上被称为“党锢之锅”。

最后特别一提,当时天下士人从这些被抓的“党人”中,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八人并称“八俊”,作为其学习的榜样,他们是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和朱寓。
东汉灭亡倒计时——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