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导演,挑到了这样一个剧本,剧本开头是这样的:
男主角出身平凡,从小懵懂世事,却想成为一个武林高手;14岁时去参加了天下比武大会,武林豪门看中了他,将他收入麾下精心培养。他勤学苦练了 8年光阴,终于学成出山,与师兄弟同闯江湖。
然而江湖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义气单纯。豪门的光环和众多的规矩让他无所适从。他只是想在江湖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侠士,为了这个理想,他抛弃了光环,毅然出走豪门。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广交天下朋友,以随和亲切的性情、认真刻苦的精进习武被世人称赞……
你会找谁来演这个男主角?或许隐隐浮现在你脑海的他,跟我想的是同一个人—张艺兴。
其实这段剧本,就是91年出生的张艺兴到现在的星路历程。14岁的张艺兴参加湖南经视《明星学院》比赛,获得总决赛季军,随后被韩国顶级娱乐公司SM选拔发掘,成为旗下练习生。在4年闭门学习后,21岁的张艺兴以EXO团体和其子队EXO-M成员身份正式出道。
张艺兴随着EXO火遍了亚洲,EXO为他奠定了人气基础。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做一个人设爱豆,而是继续突破自己,在保持和EXO良好关系的情况下,回国开拓了电影、电视剧、以及真人秀各领域的发展。
不是每一种“回归”都这样水到渠成。在韩国娱乐“镀金”再回国“捞金”,大多数艺人是走这样的路线,比如韩庚、吴亦凡、黄子韬、鹿晗。单独发展后,还可以和培养自己的公司做朋友的,只有张艺兴一人。
张艺兴的“如鱼得水” 不是偶然在娱乐圈这个“江湖”之中,张艺兴为什么可以如鱼得水?最近他发了一条微博,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事,一探究竟。
7月30日中午,“努力努力再努力x”(张艺兴微博名)发了这样一条微博:“@羅志祥小猪哥 今年是第四次对你说生日快乐啦 祝你身体健康 事业顺利 全世界的自行车都给你骑 你一点都不像吹风机(配图取自网络,感谢动画《Peppa Pig》原作者Mark Baker、Neville Astley and Phil Davies)”
这条微博只是简单的祝福语,却上了微博热搜。因为张艺兴不仅为微博配图特意注明了出处,还详细到列出了动画片的作者名字。有人说因为他是音乐制作人,版权意识强;有人贴出了他之前也是这样发微博的截图;有人说这是对原创作品的尊重。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现在对于爱豆来说,给爱豆“一句话“的机会,他可以影响半个地球。去中心的传播平台让爱豆聚集起更强大的影响力,张艺兴这一次的标记,至少给微博上3159万粉丝的内心点映了“版权”这个词。
然而细思此事,难免让人“乐极生悲”。一个正常举动引发热评,只表明这是有多不常见。尤其在国内集体版权意识模糊的大生态环境中,张艺兴这次“神”操作,优秀而又孤零。
版权意识树立和兴起,本不应该由一个爱豆或者一个群体来承担。“爱豆在做,粉丝在看”,“标出处”这件事,张艺兴也许只是一次无意之举,而故意淡化版权不承认抄袭,国内的主流媒体却在有意为之。
最严重的问题,来自国内综艺对外国综艺的“抄抄抄”。如果“抄袭”也是一种致意,韩国综艺恐怕要接受国产综艺的“五体投地”大礼。
从“正史”说起。韩国综艺水平一直走在亚洲甚至世界水平的前沿,在娱乐的地界里,“韩综”这棵巨树的根系广泛而深入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繁硕的枝叶又细腻轻巧地糅合了时代主流社会热点。
那些被强行致敬的韩国综艺新近被强行“致意”的两部韩国综艺,一档叫做《我家的熊孩子》,另一档是《三时三餐》。
《我家的熊孩子》的缘起,可以从韩国娱乐圈的部分男爱豆的生存状态说起。
90年代是韩国娱乐蒸蒸日上的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偶像明星。而其中有一些男明星时至今日还是独善其身。从“熊孩子”的角度切入选题,这些不走常规人生选择、不结婚不生娃的“老男孩”日常到底如何生活,节目组进行了跟拍,邀请熊孩子的妈妈一起观看跟拍视频进行点评。
这种传统理念(妈妈)和破除规则的观念潮流(熊孩子)的碰撞,已经超越了家庭内部冲突的范畴,是对当下社会多元意识形态以小见大的深入观察。
《三时三餐》则是回归人本位,镜头场景直接回归朴素田园,邀请嘉宾去农村,利用手边的普通食材制作一天三个时间的三顿饭,全手动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现代城市长大的人,对于收割庄稼、腌菜酿酒甚至下海捞鱼的场景,形同陌路。节目播出时的收视率在韩国一直走高,这已经是2015年的事了。
2017年,国内推出了和《三时三餐》场景高度相似、内容匹配度极高的《向往的生活》,主打“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温情待客、完美生态”的故事。
今年7月初,另一档节目《我家那小子》在某卫视首播……《我家的熊孩子》?《我家那小子》?
原创力对于我国大众娱乐业,如同宜居的太阳系对于残酷宇宙一样稀缺。即便我们刚刚有了《大鱼海棠》、《我不是药神》原创剧本和特色演绎,但《我不是药神》后期宣传的海报,却又有与某日漫海报高度相似的抄袭“瑕疵”。
为什么我们对盗版如此宽容原创和盗版,归根结底是对待核心价值的取舍不同。慢且精,是原创的必由之路,快而糙,是盗版抄袭的不二法门。更可怕的是,国内节目档并不承认抄袭,也闭口不提所谓的“借鉴模仿”,认为节目就是应该这么做,心安理得。
我们会对着“韩国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申遗”的新闻大肆评论,却不见有多少人踏实去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17年,一个叫张景的业余导演,卖了房子换了钱,游遍全国,拍了《寻找手艺》纪录片,拿回来却没有电视台愿意播。最终无奈上传到了哔哩哔哩,幸运地被网友发现,才受到广为传播。
娱乐综艺版权意识淡薄的现状,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疲弱之势,都记录在《寻找手艺》里,孤独的手艺人每一次叹息之中。
国产综艺的窘境并不为其独有,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等领域,灵感的枯竭在观众面前的荧幕上全面爆发。想诞生真正有影响力的综艺或作品,我们缺了不止一个张艺兴。
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