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清朝的首富,爸爸是中国的首富,但是他损失了155亿

梦中你相遇 2025-01-11 11:56:46

首富的名头可谓是万众瞩目,这一宝座风水轮流转,但谁似乎都难以长久。

所谓“富不过三代”,其实这话根本不对,许多真正的富商大族、名门世家其实都早已富过了不知多少代,只是他们大都无比低调,所以外界不为所知罢了。

说起“荣智健”这个名字,或许了解的人并不多,可他正是大名鼎鼎的“江苏荣氏家族”传人,在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上,荣家乃是极少数硕果仅存的百年企业之一......

荣氏的辉煌始江苏无锡,在近代,无锡人务实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全国许多人还坚守着传统思想而努力考取功名的时候,无锡当地甚至有许多学子放弃了这条道路而投身进入工商业,他们认为不管读书也好,别的也好,总要经世致用才是王道。

1875年的,一个名叫荣德生的孩子出生在了无锡。

他家中毫无疑问都是生意人,当时无锡有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生意,还有一种先读书,然后再转而去做生意,而荣德生便是第二种。

凭借着殷实的家境,他从小便有老先生教学,九岁的时候被送到私塾念书,从这里毕业以后,就正式开始学习经商的道路。

想要做生意,第一要走南闯北,第二要胆识过人。

所以荣德生年仅15岁就被送到上海的通顺钱庄开始实习,作为一名学徒,他谦虚、好学,再加上天性聪颖,所以学得很快。

四年之后,已经长成的荣德生又跟着父亲远赴广东,在厘金局帮着做账,这些都是经商必须懂得的硬本领。

到了22岁的时候,荣德生就已经可以担当钱庄分庄经理的职责了。

而荣德生有一位大哥名叫荣宗敬,他和弟弟相差不多,都是年纪轻轻便经过一番磨砺,此时同样回到无锡,在钱庄内处理账目。

这兄弟二人颇为相像--有志气、有本事、有野心,所以他们时刻都在等待自己的机会到来。

1900年前后,钱庄因为荣氏兄弟的妥善经营,信用越来越好,利润也越来越高,这为他们积累下了一笔丰厚的资金,也让他们觉得可以开始着手“办大事”了。

于是在1902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开始向外投资,他们先后投资了煤炭、商号。

但由于经验不足都稍有亏损,所以他们接着转而经营收茧业务,开办起了茧行,生意倒是做的不错,开始逐渐盈利。

而真正的转机则出现于第二年。

这一年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北方因此发生了大面积的“粮荒”。

于是荣氏兄弟很快决定投资开办茂新面粉厂,从南方加工之后运到北方售卖,本来这是一笔很好的生意,但由于受到地方老旧势力的打压,面粉厂销路很差。

但没想到又过了一年,日俄战争再度爆发,北方的粮食紧缺更是空前。

荣氏兄弟以上海为基地,冒着风险投入了大量资金,用的都是从英国买来的进口机器,结果大获成功,生意最好的时候乃至于每天都有500量银元进账。

但荣氏兄弟没有收手,而选择了趁热打铁,他们拿着赚来的钱进一步创办了振新纱厂,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申新纱厂”的前身。

直到1912年,荣氏的又一家“福新面粉厂”在上海创立,荣氏家族的三大超级支柱产业终于就此成型。

此时荣氏兄弟的生意已经扩大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在国内名气极大,福新依据上海码头的风格,把自己的面粉命名为“绿兵船”。

结果这种用进口机器生产的面粉卖得空前火爆,在一个月之内竟然赚回了全部的本钱,最畅销的时候,货还在厂里没有加工出来,就已经被全部预订完了。

到此为止,荣氏已经完成了发家的整个阶段,可是巅峰还尚未到来——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都倍受冲击,很多商品开始从中国进口,而面粉正是极其重要的一项,而荣氏面粉厂的价格不高、质量很好,所以在远销国外后也依旧畅通无阻,几乎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茂新、福新都相继开设了一、二、三、四等多个分厂,全力运转以生产商品,振新纱厂同样红火,甚至已经开到了9间。

不过世人皆知,做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辉煌过后往往便是低谷,这话放在荣家身上自然也同样有效。

在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史上,纺织业是毫无疑问的顶梁柱,但正因如此,当1934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时,中国的纺织业受到了重大打击,而当时申家的产业规模夸张到什么地步呢?

在棉纱厂领域,申新一家就占到了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产品数量的20%,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厂则占全国的30%,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第一民营企业,所以荣宗敬才会说出那句:

“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可是当危机袭来时,荣氏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当头棒喝。

因为他们虽然家大业大,但一直处于高速扩张,资金链其实很吃紧,货物一旦滞销,整个企业迅速陷入到了空前的艰难中,各大工厂相继停摆,而银行也无一再愿意放款。

原本如日中天的荣氏几乎陷入倒闭的局面,荣宗敬差点因为想不开而自杀。

而就在这个时候,身在无锡的弟弟荣德生收到哥哥从上海发来的求救信,他力排众议,连夜收集了所有手头的资产资金,然后找到各方熟人全力周旋,终于让容氏企业缓过了一口气。

但在之后向国民政府求助时,申新公司又差点被虎视眈眈的宋子文直接吞并,所幸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先生一直给予了荣家大力支持,才让他们堪堪迈过这次难关。

时间很快来到1938年,此时抗战已经全面爆发,荣氏家族的企业基本全部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可是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侵入,荣氏的产业几乎全部失落。

但他们强顶着战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在敌占的上海继续艰难运营,一方面将一部分产业迁到西南继续发展。

这一年,掌门人荣宗敬因病去世、外敌入侵、烽火四起、产业遭受巨大打击,在几乎绝境之下,荣氏仍然举全族之力,努力渡过了难关。

在战争结束后,他们竟然很快再次复兴起来,虽然难以再现当初巅峰时的辉煌,但依旧是民族资产的顶梁柱。

而荣氏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当然不仅仅只是他们的经商本领,还有他们的家国大义。

随着国民党政府在解放战场上兵败如山倒,全国都明白此时局势已定,对荣家而言,国民政府当然希望能够他们能随自己一同出逃。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荣德生是最明白国民党有多么腐败的——为了能好好做生意,他们一直遭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

所以在上海即将解放的前夕,荣德生不但坚决反对随国民政府逃亡,而且全力制止企业上下资金、财务被带走。

最终在解放军入城时,荣家企业的绝大部分先进机器设备都保留了下来,对于后来的新中国来说,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

因此,也作为一名商家声望隆重的前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荣德生被公推成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后来又陆续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毛泽东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家族中,荣家是第一户。”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时,国家政府改变经济策略,著名的“公私合营”政策出台,荣氏家大业大,但仍然积极配合政策。

一夜之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都归为了公有,但荣家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荣氏又出了一位大才——荣毅仁,他也是荣德生的第二个儿子。

在父亲把家族企业全部交给国家后,荣毅仁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甚至可以用贫寒来形容,但这深刻培养了他的能力和情操。

1950年时,荣毅仁甚至得到了毛主席亲自接见,以家族过去的关系,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助力中国工业振兴,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几年后,荣毅仁又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而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属于荣毅仁的时代才真正到来了。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下海创办了中信集团,公司业务涉及多个金融领域,迅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企业也随之而飞速成长,由一间小公司变成了庞然大物,几乎从0开始,再造了一个如祖辈那样的商业帝国。

荣毅仁是典型的“荣氏子弟”,他谨遵祖训,即便身为中信集团董事长,1993年更是被选为国家副主席。

但一生清贫,和奢侈二字没有任何关联,甚至生活条件和普通人无异,但可惜他的儿子荣智健却和自己父亲有着天壤之别。

荣智健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从小条件极为优越,一直都保持着公子哥的形象,依照着家族传统的学习、经商之路。

荣建智在1987年正式接过了中信集团的权力,毕竟血液中流淌着商业世家的基因,即便刚一上任便大刀阔斧,他的成绩也可以说做的还算不错,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中,整个中信集团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发展。

但荣智健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他和父亲以及祖辈截然不同,对荣氏“低调”的祖训视若罔闻,不仅对豪车、豪宅、赛马、游艇等非常钟爱,花钱更是明目张胆、格外高调。

在多次受到外界诘问时,他更是曾公开表示:

“我根本不在乎!由他们讲吧。我喜欢住舒适房子,还收集古董和字画。在我自己条件许可范围下,哪有什么不对?我本来就是资产阶级出身嘛!”

还有一点就是荣智健非常喜欢“兵行险着”。

荣氏家族历来讲究稳扎稳打,当年开山大哥荣宗敬曾在祖训中留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的话,但荣智健从投身商界以来,最喜欢做的就是大量的风险投资,汽车、粮油食品、家电、航空...他的大胆为他赢得了不小收益,但也为之后的事埋下了伏笔。

2009年4月,平地一声惊雷响,香港警务处突击搜查了中信泰富公司总部,这时外界才猛然了解到,荣智健在此前一直大量投资炒外汇(澳元)的生意,迄今为止已经亏损了155亿元,这才终于被调查曝光。

经历这一事件,不但让荣智健很快引咎辞去中信董事长的职务,自己个人的资产也从30亿瞬间暴跌到了7亿元,荣家沉浮百年,遇见过无数大风大浪,而现在危机再次袭来,是否能再次扭转乾坤?让人们不禁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底蕴深厚的家族。

0 阅读: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