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怎么建?

微拓评教育 2024-11-07 20:43:34
中职教育怎么办?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后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以及在《学习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都指出,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确实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升学教育的巨大压力,中职教育已经慢慢开始成为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的重要生源输出端,成为家长和学生追求更高学历的过渡阶段。 怎么办?中职学校究竟是顺应学历“内卷”的社会潮流,蜕变为学历教育的一个环节,还是坚持原有的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继续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必答题,无法回避。 如果是完全顺应学历教育的诉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升学教育的竞争中,中职教育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否定了自身的历史延续价值;如果置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学历诉求不管不问,不参与升学教育,中职学校就会遭遇到生源困境。 基于此,“小而精”的中职教育发展目标,就为中职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深意的路径参考。一方面,既然升学教育有很大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不妨主动调整办学体制,安排一批社会需求适应力差的中职学校,通过合并的方式,转化为升学教育的办学主体,既可以为地方政府纾困,满足社会对于普高扩招的需求,又可以为学校发展赢得新机遇。 2023年,山东省合并中职学校15所,终止办学中职学校13所;2024年,山东省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进一步消除“空、小、散、弱”的中职学校。2023年,江西省表示“省级原则上不再举办中等职业学校”。2024年6月,山西省印发《关于同意撤销或更名部分普通中专学校的批复》,同意16所中职学校“撤改并”。趋势明显,推想可知,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成为这种“撤改并”的对象。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社会需求适应能力强、有雄厚地方产业依托的中职学校,应该支持它们继续锚定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以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聚焦技能人才提供能力,淡化办学规模追求,提升办学的在地化水平。以地方主力产业的人才需求,明晰专业的办学方向,打造“专而精”的人才供给保障体系。 比如,地方产业是果蔬种植为主,中职学校就可以围绕此类人才的供应为核心,重组专业设置的逻辑,调整专业的建设内容,保障果蔬种植方面有人懂、有人管、有人卖,保证整个产业链的人才都能够始终到位,产业的发展就会形成人才上的良性循环。这种“接地气”的人才匹配性供给,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就是自己的办学自信和办学地位所在,就是生源的可靠保证。 2024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提出,“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无疑是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另外一条在地化办学的路径参考,即把人才培养的对象转向农民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将办学的方向更加聚焦在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既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找准了通道,又为学校的生存获得了较长周期的政策性保障。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职学校如果坚守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就必须在“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理念精神的指引下,摒弃“大而全”的浮夸办学思路,以”小而精”为目标,将贴近式服务地区产业发展为办学方向,办出真正让人民满意、让区域受益的职业教育。 (作者:朱小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