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刘姐
编辑|刘姐自媒体
一、传统巨头为何“船大难掉头”:新能源车重视滞后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市场中一直行动迟缓,原因令人深思。以上汽集团为例,其子品牌智己汽车直到2020年底才匆匆成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新势力”车企早在2015年左右便开始发力,牢牢占据市场先机。上汽这样的传统车企,曾经在燃油车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却因对新能源转型的迟疑而失去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这种迟缓的反应,实质上源于巨头公司在变革中的惯性,所谓“船大难掉头”——上汽不是不想转型,而是转得过慢、过晚,无法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导致竞争力严重受损。
不仅步伐慢,高层的观念滞后和某种“傲慢”也是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传统车企的管理层在燃油车时代打拼,习惯于合资和燃油车的盈利模式。新技术面前,这些管理层往往难以抛下以往的成功经验,甚至抱有一定的“观望”心态。类似的态度并不少见,例如韩国起亚高管曾公开表示,起亚“等着中国车企烧钱烧死,再来抄底”。但现实打了这些传统车企的脸:中国电动车产业迅速崛起,反而让“抄底”成了空想。这种固有的傲慢,不仅错失市场机会,更让其在新兴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在新能源转型的路上,传统车企一面开始重视,一面又难以彻底放下路径依赖。许多人认为,传统车企已经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试图加大投入,但市场却对这些“迟到者”反应冷淡。更有人质疑,这些巨头的路径依赖和管理思维根深蒂固,恐怕短期内难以真正转型到位。这种争议恰恰折射出传统车企当前的艰难处境——即便意识到转型迫在眉睫,也难以改变庞大组织的惯性。这场“新能源革命”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观念与体制的挑战。
二、路径依赖的双刃剑:传统车企难以适应新时代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早已习惯了“合资模式”的路数,这种路径依赖让它们在电动车市场中处境尴尬。过去,国内车企通过与国际巨头合资,快速吸收技术经验,依赖外方伙伴的技术来弥补短板,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产和销售体系。然而,这种方式也让它们难以真正放开手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如今,电动车市场突飞猛进,智能化、电动化成了主旋律,可不少传统车企依然习惯“借力”,迟迟没有完全摆脱对外资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表面上稳妥,却阻碍了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让传统车企在新势力面前逐渐失去优势。
不仅如此,传统车企在电动车的推广上,还试图延续燃油车时代的营销手段。燃油车时代,车企往往将动力参数作为卖点,而这种“性能至上”的思维在智能电动车市场中却显得不合时宜。电动车消费者更看重智能驾驶体验和创新科技,而传统车企仍在动力参数上下功夫,反而忽视了用户对智能化配置的渴望。反观一些新兴品牌,靠直击年轻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和创新思维,占据了市场份额,让老牌车企看得“干着急”。这种滞后的销售策略,让传统车企即便想转型也显得力不从心。
在合资与自主的选择上,究竟该何去何从?有些人认为,合资模式不该被完全抛弃,毕竟技术积累和国际合作依然有其价值;但也有声音呼吁,应该彻底放弃依赖,专注自主创新,以实现更彻底的电动化转型。这种矛盾的声音反映了传统车企在新时代的艰难抉择:继续合资,可能在技术上依旧被动;放手自主创新,又可能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传统车企若要真正追赶新势力,势必要在这条双刃剑上找到平衡,这也是它们能否“掉头”的关键。
三、供应链固化之痛:新旧体系转型难题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差异,让不少传统车企在转型路上举步维艰。燃油车核心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而电动车则依赖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二者在零部件和生产链条上几乎“毫无共通之处”。以上汽等车企为例,多年来深耕燃油车供应链,上下游的厂商早已固定,换一个零件或调整合作伙伴并非易事。这种供应链的“固化”让车企转型成本高昂,稍有不慎就可能打破原有的产业链生态。面对新兴市场需求,如何在原有供应链上进行“软着陆”,成了传统车企必须面对的挑战。
此外,供应链中的内部关系牵制也让转型步伐变得异常缓慢。传统车企与各大供应商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采购部门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关乎多个供应商的利益,稍微调整就可能引发反弹。甚至部分子公司、关系户依然依附于传统燃油车产业链,这些内部“利益钉子户”阻碍着电动车供应链的构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阻力往往比外部竞争更难应对,一边是老旧的合作伙伴难以摆脱,另一边是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车企如同陷入了“两难的漩涡”。
在这一点上,究竟是加快调整,还是缓步转型?有人主张应加速清理旧有的供应关系,引入适应新能源的供应伙伴,以缩短转型周期,尽快适应新市场;但也有人认为,过于激进的调整存在极高风险,供应链断裂或成本失控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种结构调整虽说是阵痛,但若能在变革中找到平衡点,将供应链的旧体系成功过渡到新阶段,不仅是对市场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战略性投资。
四、内部掣肘导致决策缓慢:传统车企内耗加剧转型困境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步伐缓慢,背后往往涉及内部股东和高层之间复杂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在合资企业中,中外资股东的关注点和优先事项不同,决策常常难以统一。例如某些合资车企在推进混动车型的过程中,内部的反复讨论和决策拖延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一方希望加快新能源产品的布局,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则顾虑投入的风险和回报的不确定性。双方的角力导致项目搁浅,错失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这样的内耗无疑让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变得更加曲折。
更为棘手的是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往往与盈利需求发生冲突。在一些合资企业中,即便新能源车型获得了阶段性市场认可,却因为初期亏损压力而不敢进一步扩大生产。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同股东对市场前景和资本投入的态度分歧。外资股东可能更关注短期盈利,而中方股东则希望通过扩产提升品牌市场份额。两种思维模式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分歧,导致企业在转型决策上裹足不前。市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传统车企因内部掣肘而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次次宝贵的行业先机。
对于这些内部矛盾的解决,不乏有人主张应果断清除掣肘因素,给予新能源业务更快的决策机制,甚至建议调整股东结构,以确保决策的效率。但也有声音担心,若强行推动快速改革,可能导致合资关系恶化,甚至影响到公司整体运营的稳定性。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车企需要找到适应变革的平衡点,以协调内部矛盾的方式推动企业转型。
五、传统车企的未来走向:是转型还是衰落?在当前汽车行业的大变局中,传统车企面临重生的机会与挑战。上汽等巨头如何在这场行业重塑中重新找到自身定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市场已经悄然变化,新能源车的崛起意味着传统车企不能再依赖过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方向。虽然转型之路布满荆棘,但在挑战中寻求突破,或许能为这些车企带来新的生机。
然而,上汽集团的问题不仅是自身的短板,也是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缩影。如今,技术更新换代之快,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追赶,更需要在战略和管理观念上进行深刻反思。这场转型不是单纯的“换血”,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思维方式、文化氛围和市场策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传统车企必须认识到,只有将转型视为一场系统工程,才能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
在这个背景下,未来的讨论往往充满争议。乐观派认为,传统车企拥有深厚的品牌积累、规模优势和市场影响力,这些都是新兴势力所无法轻易撼动的。然而,悲观者却警示,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和困难可能使这些老牌企业陷入进一步的衰退,甚至被新势力彻底甩开。无论立场如何,行业内的每一次探讨都提醒着传统车企,保持警醒,勇于变革,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