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这个老狐狸又在两会上搞事情了,说是要整治体育饭圈,可是听着怎么那么别扭呢,体育比赛还能跟追星扯上关系,这世道是怎么了。
刘国梁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走进会场,立马就被一群记者围住了,话筒和摄像机对着他的脸,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砸过来。这位乒乓球界的大佬倒是一点不慌,停下脚步就开始侃侃而谈,好像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似的。他说要出台什么《文明观赛倡议书》,还说要协调运动员教练裁判安保多方力量治理赛场秩序。这话听着挺官方的,可是仔细一琢磨,好像又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
记者们追着问他怎么看待WTT这种商业赛事和国家队比赛之间的矛盾,刘国梁却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说起了球三计划。这老狐狸打的什么算盘啊,明明在说饭圈问题,怎么就扯到让乒乓球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上去了。不过仔细想想,这招还真有点高明,通过普及乒乓球来扩大群众基础,慢慢把那些追星的人变成真正的球迷,这不就是在釜底抽薪吗。
刘国梁这番话一出,立马就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在敷衍了事,有人说这是在治标不治本,还有人说这是在避重就轻。不过也有人觉得,刘国梁这招虽然看着不着边际,但其实是在打时间差,从长远来看还是有道理的。
这段时间,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事情真是让人看不懂了。前段时间的乒乓球亚洲杯决赛,王曼昱赢了比赛,结果被一些极端粉丝骂得狗血淋头。对手的支持者在场边高喊挑衅的口号,甚至还有人往场内扔东西。这哪里还是在看比赛啊,简直就是在看一场闹剧。
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去年的釜山世乒赛,樊振东输了球,结果被一些所谓的粉丝在网上骂得狗血淋头。孙颖莎的行程被人偷偷卖出去,马龙王楚钦他们的微博超话因为充斥着谩骂被平台给关了。更离谱的是,有些粉丝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居然花几千块钱去买运动员的卡牌盲盒,还在直播间里拆卡,搞得跟赌博似的。
这些事情看得人直摇头,这哪里还是在看体育比赛啊,简直就是在追星。有些人为了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不惜对其他运动员恶语相向,甚至做出一些影响比赛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体育比赛的公平性,也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官方也不是没有采取行动。国家体育总局早在去年就多次发声,说要坚决铲除畸形饭圈文化滋生的土壤,还要求全面加强运动员的隐私保护。今年年初的时候,国乒的队员们和一些羽毛球名将还集体解散了官方粉丝群,微博也关闭了包括樊振东孙颖莎在内的8名运动员的超话。
可是这些措施好像都不太管用,线下的疯狂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就像有网友吐槽的那样,现在看球跟追星似的,加油变成了骂战。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管理不到位,还是惩罚力度不够,又或者是从根本上就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刘国梁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出台《文明观赛倡议书》。据说这份文件会明确禁止辱骂运动员干扰比赛等行为,还要建立什动员-教练-裁判-安保-公联动机制。听着挺唬人的,可是真能管用吗。去年某足球联赛不也推出过类似的规范,结果呢,看台上还是出现了用激光笔照球员眼睛的恶性事件。
说到体育饭圈化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WTT这种商业赛事了。这种赛事的门票炒到上千块钱一张,居然还是供不应求。买票的人里头有多少是真球迷啊,不少人就是冲着偶像来的。有些人花了大价钱买票,结果到了现场只看自己喜欢的选手比赛,对手一上场就嘘声一片,这哪里还有什么体育精神可言。
有体育记者指出,WTT赛事正是饭圈经济的推手之一。可是刘国梁作为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兼WTT董事会主席,对于商业赛事与国家队之间的矛盾却始终避而不谈。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些利益纠葛在里面。毕竟商业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如果因此而牺牲了体育的本质,那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体育评论员杜立言就指出,倡议书只能治标,饭圈乱象的根源在于体育过度娱乐化和资本裹挟。这话说得倒是在理,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总不能把商业赛事都取消了吧,那样一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岂不是要倒退好几年。
面对这些质疑,刘国梁却开始计划。他说要让乒乓球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还透露了一些具体的提案。比如在社区公园增设乒乓球台,组织奥运冠军进校园,建立青少年培训基地等等。这些举措乍一听好像跟饭圈问题没啥关系,可是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点意思。
数据显示,我国的乒乓球人口从2019年的3000万增加到了2024年的5000万,这个增长速度还是挺快的。可是问题在于,这些新增的人口里,追星族的比例有点高。通过推动项目普及,既能扩大群众基础,也有助于将那些追星的人慢慢变成真正的体育爱好者。这招虽然看着不着边际,但其实是在打时间差,从长远来看还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毕竟乒乓球只是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一个,其他项目该怎么办呢。而且这种方法见效也比较慢,短期内恐怕难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再说了,就算普及了项目,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杜绝饭圈化的问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追星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你很难完全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运动员也开始主动发声了。王楚钦就公开呼吁粉丝不要当接送机,孙颖莎在直播中强调赛场不需要尖叫应援。这些话听着挺暖心的,可是真能管用吗。毕竟粉丝的热情是很难控制的,你说不让他们接送机,他们可能就改成蹲点偷拍了。
除了运动员自己,一些体育明星也站出来发声了。南方都市报就联合孙杨苏炳添等奥运冠军发起了抵制倡议。广东省田径协会还要求赛事方设文明观赛监家网信办也开展朗·体育领域饭圈整专项行动,据说封禁了2.3万个违规账号。
这些措施听着挺唬人的,可是真能解决问题吗。就像有人说的,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饭圈文化的问题不是单纯靠封禁账号就能解决的,它背后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热衷于追星,是不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又或者说,体育明星被过度包装和商业化,是不是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在回应的最后,刘国梁说了一句话,他说他相信绝大多数球迷是理性的。这话听着像是在打太极,可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点道理。关键就在于怎么区分正常粉丝和极端饭圈,总不能把所有热情的观众都当成疯子吧。
真正的体育迷是会讨论技战术的,而饭圈则热衷于控评打榜。我们要保护前者,遏制后者。可是问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清晰。一个人可能既是真球迷,又有一些追星的倾向。你很难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区分他们。
而且,即便是真球迷,在某些时候也可能会表现得过于激动。比如说自己支持的球员输了比赛,难免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宣泄。这种行为如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在保护球迷热情和维护赛场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
说到底,体育饭圈化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随着体育比赛越来越商业化,球员们也越来越像明星了。他们不仅要在赛场上表现出色,还要在赛场下保持良好的形象,接各种代言,参加各种商业活动。这种趋势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很难说。
一方面,商业化确实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和经济效益。比如说WTT这种商业赛事,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为乒乓球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商业价值。可是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又似乎偏离了体育的本质。当运动员被当成偶像来追捧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可能就不再是他们的技术和实力,而是他们的长相和人设了。
这个平衡真不好把握啊。你说完全不要商业化吧,那体育产业怎么发展。可是要是太商业化了,又容易丢失体育的本质。或许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吸引观众又不失体育精神,这可真是个难题啊。
说起来,这种饭圈化的风气,对运动员们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负担。他们被捧上神坛,一举一动都被放大,私生活也被窥探,这种压力得有多大啊。输个球就被网暴,赢了比赛还要担心会不会被对手的粉丝骂,这哪里还能安心比赛。
有些运动员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心理状态。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如果整天生活在这种高压之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且,过度的关注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训练。比如说有些粉丝为了一睹偶像的真容,会蹲守在训练基地门口。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正常生活,也可能会泄露一些训练的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