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躺赚的时代过去!一天倒闭274家,下一个被狙击的是谁?

Hi科普啦闪电哥 2025-04-01 17:58:5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你家楼下的药店还开着门吗?要是看到原来的药店变成旺铺转租不用奇怪,因为现在的药店行业已经开启了下半场的竞争模式——输者出局。

全国范围内的药店都进入了集中倒闭阶段,一二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其他小城市的核心竞争区,大量的药店都在纷纷关门。

有统计显示,过去一年的时间,全国药店平均每天倒闭274 家。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药店开始大规模关门?难道仅仅是因为市场过度饱和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来看一下药店行业里的头部企业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上市企业甩掉5家子公司

从2024年底开始,上市药企国药一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甩掉了原来的5家控股子公司,和10年前疯狂扩张的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河源)有限公司,安徽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这三家药企原先都被国药一致控股,从去年12月底开始,三家企业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

到了2月份,国药一致旗下的天津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及吉林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也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

上述5家医药企业,未来也就和国药一致撇清关系了。国药一致目前在拼命甩包袱,原因也很简单,近年来的企业财务数据越来越难看。

去年亏损了近4000万

根据国药一致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去年第一季度药品零售业务净利润0.77亿元,同比下降49.94%,到了第二季度,零售业务的净利润开始亏损,亏损额度达0.14亿元。

第三季度的亏损额较小,但是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加起来为-0.39亿元,也就是说大半年的时间亏损了将近4000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10.36%。

具体到被国药一致甩掉的5家子公司,他们各自的业务也相当难看。比如天津国大之前就一直亏损,整个企业早就资不抵债。

2022年,天津国大的负债额度达到了1亿元,但是总资产只有6322万元。2023年的总资产又下降了14.3%,资不抵债,缺口规模在4500万元以上。

国药一致此前还想过救一救天津国大。2023年到2024年期间,先后提供财务资助5000万元,可并没有扭转亏损的态势。

另一家药企吉林成大的情况也不好,这家企业2005年就成立了,原先的母公司是成大方圆医药集团。

2020年,成大方圆被国药一致收购,所以吉林成大也就成了国大药房的四级子公司。然而,这家子公司进入国药一致的体系后,并没有给后者带来利润。

此前,这家企业没有按规定公示年报,早就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除此之外还涉及了经营纠纷以及多个诉讼,经营风险增加,对国药一致构成了不利影响。

目前,国药一致自身难保,所以只能甩包袱。2024年上半年,国药一致的国大药房关闭门店达到了243家。

从时间线上来看,国药一致的国大药房2004年到2013年属于自主快速扩张时期,到了2014年,国药一致开始疯狂收购兼并其他药企,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2020年。

近10年的大规模兼并,国药一致旗下的门店在2023年7月突破了1万家。门店虽然在增长,但整体的业务却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下降。

所以企业只能甩包袱,关闭那些早就不赚钱的门店,同时收缩现象布局,只留下那些赚钱的业务以及地区。

国药一致的日子不好过,其他药企的日子也很艰难。

去年药店消失3.9万家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关闭数量为6778家,第二季度为8792家,第三季度为9545家。前三季度的规模加起来达到了25114家。

也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药店关闭的总规模为3.9万家,也就是说,去年第四季度的关闭规模更大,达到了13672家,全年药店的关门率达到了5.7%。

除了国药一致,其他头部药企,去年也都在纷纷关闭门店,老百姓关闭了230家,益丰药房关闭了72 家,大参林关闭了218家,一心堂关闭了149 家,健之佳关闭了7家,漱玉平民关闭28家。

营收额低或者是干脆亏损的门店,日均销售额低于5000元以下,非核心区域的老旧门店、亏损门店,非核心城市的小型门店,都是被重点关闭的门店。

从几家头部药企的营收来看,除了益丰药房,去年其他大型的医药企业净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比如漱玉平民,同比下降的幅度在190.2%~265.4%之间,实际亏损额在1.2亿到2.2亿元之间。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头部药企虽然也开启了闭店潮,但与此同时依旧有新开张的门店,仅仅在去年上半年就新增了7301家门店,而这几家药企关闭的门店总和也只有704家。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大量被关闭的门店实际上并不是头部药企,而是一些中小型的药企,甚至是海量的散户企业。

市场极度饱和

根据预测,今年各地药房还要继续关停,关闭规模预计在5万到10万家之间。过去那种药店比餐馆还要多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市面上的药店数量已经趋于饱和,从行业内的角度来看,竞争太过于激烈,大家赚到的钱也就都减少了。

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药店的平均销售额下滑了10.6%,客单价下滑了8.9%。就在市场极度饱和的同时,电商平台也对线下门店形成了巨大冲击。

按照业内的说法,十几年前开药店,那就是躺着数钱的日子,所有的药店都在盈利,毛利率甚至可以达到40%,业内甚至将医保刷卡称之为ATM机。

电商平台出现卖药模式后,线下门店的好日子就到头了。通过补贴、满减等各种优惠措施,线上的要价要远远低于门店里的要价。

最关键的是,现在电商平台还支持医保支付,近乎于免费的配送服务也让大量的消费者更愿意在线上下单。

网友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样的一种药,线下药店的进货价为26元,零售价就达到了84元,即便有优惠活动,零售价也要卖到68元。

但是在电商平台,药品的价格再加上骑手配送费用,总共只需要41元,对比差别明显,消费者自然愿意在线上买药。

从客观层面来看,线下门店既要支付门面出租的费用,也要支付员工工资以及水电费用,所以成本肯定比电商平台的成本高。

也就是说,不管线下门店如何压缩成本,在价格上也难以和线上的平台竞争,更何况线下门店的数量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行业内的竞争趋势更加激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时客流量低、营收额度小的门店,自然逃不脱关闭的命运。市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一个因素跟国家的医保政策调整有关。

政策收紧门诊统筹

十几年前药店疯狂扩张时期,医保的个人账户几乎是药店的主要营收来源,也难怪业内人士将其称之为ATM取款机。

个人消费者到药店买药可以刷医保卡,所以那些拥有医保资质的药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活得很滋润。

但是现在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医改层面,国家开始推行了门诊统筹,大量的患者和消费者由过去不愿意在医院或者门诊里买药,进而转变成了愿意在医院里买药,因为门诊买药也可以报销了。

简单来说,消费者到医院门诊或者社区医院看病,过去是没有报销的,再加上过去药店里的药价相对于医院里要便宜,所以那时候的消费者愿意到药店购买,很多时候还可以刷医保卡。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医院门诊、社区门诊都能报销,而且报销的比例在50%~7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药店里的药也就不具备了性价比,消费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也就顺带着把药也买了。

业内人士也坦言,医改政策改变和影响了消费者的终端消费行为,药店的客流量在持续下降,最终影响了医药企业的营收。

由此,又形成了一种更为不利的局面,有些药店在客流量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营收,竟然偷偷打起了医保的主意。

比如,在2024年的哈尔滨市调查发现,一家药店有多名参保人员购买药品的金额特别巨大。其中一名参保人员,最近几年购买药品的金额超过了百万元。

国家医保局经过进一步调查,确认了这家药店存在骗取和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连同哈尔滨市内的其他几家药店,开具假的处方骗取医保基金的规模甚至达到了上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进一步收紧对药店的监管。医保局此前已经强调,那些不具备条件和资质的医药机构是不会被纳入定点管理体系的。

随着整体行业监管的收紧,药店在未来的日子将更加不好过。

结语

接下来,药店将进入输者出场的模式,也就是零和博弈,那些散户以及中小型企业在市场收紧的情况下,最终都会被头部企业兼并或者是逼出去。

头部企业之间,接下来在利润和营收下滑的双重打击下,同样也会发生更加激烈的竞争。药店的经营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躺着赚钱的时代了,未来能留在市场的,将是各方面相对较好的品牌。

对药店来说,一个时代算是彻底过去了。

0 阅读:0

Hi科普啦闪电哥

简介:Hi科普啦,每天科普一点,收获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