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批粟裕,他麾下名将“叶王陶”如何表现?贺龙:此人可深交

历史有点丰 2024-12-03 15:53:05

据传在建国初期,有人查阅三野的战史时,发现了一件极其令他震惊的事,他不得不惊呼道:“这个叶王陶到底是什么人?他太能打仗了,我要去拜访他。”

其实,上述所说的是一个笑话,这个“叶王陶”,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粟裕在战争年代里,最为得力的三个名将下属,他们分别是叶飞,王必成和陶勇。

三人得到粟裕的青睐,从而青史留名,1958年批评粟裕时,他们三人的表现,却各有不同。

1954年粟裕接聂荣臻的班,担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对于政治并不敏感的粟裕,其实并不想接,但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高度信任下,粟裕为了不辜负伟人的期望,还是接下了,也考虑到粟裕可能在工作中会有困难。

所以毛主席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因此在之后,有11位我军优秀领导担任了副总参谋长,协助粟裕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做起工作来确实压力小了,可事实证明:“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1958年,自从抗战初期开始,近20年一路顺利走来的粟裕,突然遭到人生中难以预料的“滑铁卢”

这一年,在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人的带头下,粟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其罪名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者”,对于这个称号,粟裕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根本没有辩解的资格。

会议从小变大,人也变多,后来随着接连扩大,一些高级将领也接到了通知,务必参加会议,特别是华东野战军的将领,他们必须参加会议。

粟裕曾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他是三野在军事上的最高等级指战员,三野的许多大仗,基本都是在他的指挥下进行的,为什么要华野的将领必须来参会?因为他们对粟裕更为熟悉,可以更好的“揭露”粟裕。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大多数三野将领都很想不通,开国上将,曾任华东海军司令员的张爱萍后来回忆说:“那次会议,说到粟裕同志的个人主义,我就不同意,说粟裕同志不是那种人。”

原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也曾坦荡回忆:“那时批判粟裕,我们华东局的同志不发言,还批评我们,说我们的态度不端正,因为华东局的同志都知道,粟裕二让司令,什么个人主义、野心家?根本不符合事实。”

历史总是在后来会澄清,可这总需要时间验证,时间,却又是消磨一个人年岁最好的“手段”,粟裕的事在他去世后,终于说清了,但是在1958年,尽管有肖劲光,陈赓等人位粟裕讲话,可粟裕却始终的无法逃过这次批判。

开国上将叶飞,中将王必成,陶勇,三人是战争年代里,粟裕最得力的助手,他们与粟裕关系最为亲密,要批判粟裕,他们三人当然是上级领导“照顾”的对象。

叶飞是作为三人中的“老大”,他与粟裕亲密,但同样对粟裕也不满,因为在20年前的“南阳事件”中,粟裕曾下令抓他,使得他差点殒命,以至于他心里一直是耿耿于怀。

有领导知道这件事,他就来劝叶飞,要他“揭露”粟裕,在这个关键时刻,叶飞还是比较“守大节”,他明白自己与粟裕的恩怨,是个人之间的,所以,无论面对谁的劝说,他都一言不发。

叶飞尽管在1949年的“金门战役”中指挥失利,但他不失为毛主席的爱将,而且此时他还担任着福州军区的政委,并且是福建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所以,面对他的沉默,尽管上级领导很不满,但他们也不敢真正的找叶飞的事。

而领导对王必成,陶勇两人,倒是没有客气了,领导要求两人必须发言。

陶勇很光棍:“领导,你知道我家境贫寒,八代都是农民,我自己当了团长,连名字都不会写,要不这样,请您的秘书写一篇材料,我上去念怎么样?”

陶勇的态度还算是比较“配合”,上级领导很欣慰,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等陶勇真正发言时,却是狠狠打了他的脸。

陶勇上台后,当场念道:“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个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有的字笔划太多了,我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

听到陶勇的讲话,参加会议的人当场笑翻了,众人纷纷讨论起来,大会主持人一看,当即派人将陶勇赶下了台,让他停止了发言,这场“闹剧”才结束。

这件事,或许也是陶勇耿直性格的一种表现,同样也为他之后莫名离世,埋下了伏笔。

对陶勇的一套说法,王必成显得更为坦荡。

王必成没有如叶飞一样一言不发,也没有如同陶勇一番,让别人给自己准备发言稿,他完全是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同样,他讲的话,也是他内心最为真实的声音。

王必成当着众人的面,先抑后扬,他说:“我,王必成,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我体会深刻,那就是“大”和“谋”,济南战役未结束,粟裕就向中央建议打淮海大战,一役基本解决歼灭蒋军的主力问题,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提前两年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确实是1948年9月24日是济南战役最后一天,也是当天晚上,粟裕向党中央发电,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想法,只是当时粟裕的想法,还是小范围的“淮海战役”,没有之后的那么大,但这并不能否认粟裕的想法是“天马行空”。

王必成的发言,有理有据,引起了在台下坐着的三野将领的共鸣,其他将领看向王必成的眼光,也大有不同,有的人眼里是敬佩,有的人眼里是愤恨,还有人眼里是冷漠。

贺龙元帅,早些年间曾行走江湖,他最佩服的就是这种肝胆相照的“义气”,对王必成的这些发言,贺龙很是赞赏:“王必成可信,可交。”

后来,他又说道:“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实际上,从“叶王陶”三人对粟裕批判的表现上,也足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当然在后来,三人的各自归属,也各有不同。

叶飞曾任海军政委,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副国级离休,陶勇则是1967年去世,真正的死因至今未解,而王必成曾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89年去世。

临终前几年,王必成还到处想方设法为老领导粟裕平反尽力,可惜他最终未能看到老领导真正“平反”的那天,不过,就在1994年粟裕真正被“平反”后,王必成的老伴,立刻将报纸放在了王必成的遗像前,希望他九泉之下能够有知。

0 阅读:17